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介绍司徒铃教授在灸治方面的独到的经验。他善师古法而融会贯通,应用“四花”灸法治疗各种奇难杂证,灵活运用各种灸术辨证施治,巧用特定穴,使很多重症、难症转危为安。在用灸法治疗急症及预防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其本义是针对药食气味而言的,后世医家多从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进行阐述,这不仅丰富了病机学说的内容,也是对《内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文本身的含义。本文在阐释原文本义的同时,对后世医家的引申义也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使人们对该段原文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使理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引归法探微     
本文探讨易水学派所倡导的引气血水火以归脏腑之原这一类具有中医功能调节特色的疗法,对气血水火不归原的临床症候、病因病机、治疗理法方药进行归纳。认为其中气不归原、水不归原、火不归原均与肾的元阴元阳亏虚密切相关。而血不归原则与中气下陷脾阳不足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调补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是引归法的核心。引归法是在脏腑辨证基础上的发展和丰富,因此对引归法的研完,可启迪辨证思维,开拓新路。  相似文献   

5.
6.
《千金方》共收录了六千多方剂,在当时堪称方药全书,但其中并未忽视对针、灸、膏摩等方法的搜集,于灸法尤为重视,将之与针法、汤药并列为治病三大法。孙氏引《内经》“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之论述,并发挥说:“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要方》卷二十九·明堂三人图第一);甚至认为:“虽丰药铒,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翼方》卷十七·中风第一)。何  相似文献   

7.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简、便、廉、效诸特点,在古代颇为盛行,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很重视灸法,而将其与针刺、汤药并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灸法属外治法范畴,临床功效独特,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灸法的特点、治病机理、适应范围及禁忌症等,《内经》中均有所阐述,整理并加以研究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灸法是大有裨益的。 1 灸法的起源地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据《小儿药证直诀》中“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之说,闸明钱氏强调脾胃在发病学、治疗学上的重要意义;从“脾主困”之说,认为钱氏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理特点。从而认为钱氏为后世脾胃学说的立论开创了先声,并为脾胃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谈到,钱氏所立种种脾胃治法,为后世脾胃学家所效仿。因此,提示研究脾胃学说时不能忘记或忽视钱乙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外台秘要》中崔氏灸法的特点作了探讨,认为崔氏灸法反映了唐代灸疗的发展概貌,应当重视崔氏在医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有疾、病、病名、证等词,对病的认识较对证的认识成熟。病名较笼统,多以主症命名,一般无严格定义,对妇、儿、伤、眼等科疾病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专篇所论之病,內容繁杂。《内经》的病名可一病多名,或名同实异。为了分化、充实病名,应注意挖掘《内经》已有之名称,给予严格定义后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证的恒动性、相对性、可度性、复合性等基本特性.从而对如何准确辨证以提高疗效和对"证"的实质性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内经》关于“脾不主时”和“脾主时”两种不同的理论。认为它们并存于经典中的现象是中医基本理论发展的历史痕迹。指出这两种理论体现了对脾在五藏中地位的不同认识,这可能是其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建国以来高校统編《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教材的检索,认为“脾主长夏”的提法有被较多采用的趋势,而这主要是为了表述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目眩与头晕俱备方可言眩晕。眩晕有“真眩晕”和“类眩晕”之别。其病机为痰、风、虚,属痰者居多。“真眩晕”主要属痰,“类眩晕”大多属风属虚。对其治疗应审因论治,治痰必先制水,治风须分内风外风,补虚当究其本。  相似文献   

14.
认为过饱过暖是惊疳等病的成因。提出小儿的穿戴不要过厚过暖,而且衣服的增减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在乳食方面,则强调母乳的营养价值,极力主张用母乳哺育婴儿,并且告诫人们在喂哺时应注意定时、定量,适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习惯等。在提倡优生优育、注重人口素质的今天,重温前人这些有关优育的论述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林亿所进行的《伤寒论》整理研究工作及其贡献进行了讨论和评价,认为林亿为后世提供了一个《伤寒论》最佳文本,推动了后世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状态医学这个中医学的现代概念,并从状态的概念、状态诊断的依据、状态分类、状态医学的模式以及状态医学的药学体系特征等方面来阐明状态医学是中医学的本质,从而确立了中医学在医学科学领域里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对学术界研究甚少、不为多数学者所熟知的傅山关于痔漏的学术见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许叔微,字叔可,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现存主要著作有《普济本事方》、《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许氏一生潜心研究《伤寒论》,对阴证伤寒尤有见地。他在理论上注重阳气,推重脾肾,并侧重于肾中真阳;在治疗上,主张温补,灸药兼施,对后世温补学派影响很大,本文拟就许氏的温补学术思想择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认为张璐论治脾胃重視脾胃阴阳相依,又重视脾胃对其他脏腑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影响,立法强调脾胃阴阳互济,升降互用,扶脾以保肺,补脾以益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