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正> 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由Campbell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但到1990年Day等才证实QT离散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几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QTd增加和早期后除极(EAD),晚期后除极(DAD)对预测室性心律系乱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和药物治疗效果的判断有一定价值。目前的问题是QTd测定的方法,正常与异常的界线等研究较少,国内尚少报告。现就QTd概念、电生理基础、测定方法、正常值和研究应用进展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4.
我们观察分析1990年3月~1996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6例的QT离散度及动态分布规律,探讨其与梗塞面积、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AMI患者86例,男67例,女1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5岁,梗塞部位,前间壁25例,广泛前壁28例,下壁16例;死亡17例(占20%)。死于室速、室颤者11例,死于其他并发症者6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岁,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明显差异。1.2 方法:AMI患者86例分为二组… 相似文献
5.
6.
7.
QT离散度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的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一般认为,急性期死亡的病例中约60%为心源性猝死。幸存者中约10%死于出院后第1a,此后每年约5%死于该病,大部分为猝死。如何识别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一直是困扰临床心脏病学的一大难题。QT离散度是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其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与最短QT之差(QT最大-QT量小)。临床研究显示,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以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离散度增加。部分抗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的患者,其QT离散度减少。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振兰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4):346-347
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并非完全同步,因而产生了心肌细胞不应期的不均一性,反映在体表心电图上即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中QT最大值(QTmax)与QT最小值(QTmin)之间的差值,是一个反映心室兴奋恢复的不同步性或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的概念。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情况,从而探测发生室性心律紊乱的可能性。正常人生理性心室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QTd作为一种无创性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已被很多专业人士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就有关测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是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其定义为心电图中最长与最短QT之差,经心率校正后称QTcd。它检测简便、无创,可从细胞电生理反映心脏病理生理,较准确地预测心律失常事件,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可能蕴藏着间接评价心功能,诊断某些特殊心血管疾病及判断其预后等潜能,故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QT间期离散度 (QTD)定义为标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中测量的最大QT间期 (QTmax)与最小QT间期 (QTmin)之差( 1) 。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紊乱程度 ,即不一致性( 2 ) ,对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和研究有重要价值。自Campbell等( 3) 1985年提出以来 ,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现就QTD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QTD 测量 目前 ,QTD的测量主要通过目测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发展 ,已发展到应用计算机自动测量 ,于是QT间期测量精确性有了保证。一般为每个导联连续测量 3个QT间期 ,各取其平均值 ,从不同导联中最… 相似文献
11.
198 5年 Campbell等 [1 ]发现不同导联间 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 ,提出 QT离散度 (QT dispersion,QTd)的概念。1990年由 Day等 [2 ]证实这种由各导联间 QT间期之差值 (即QTd)所反映的局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其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QT离散度的概念 QT离散度是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 QT间期(QTmax)与最小 QT间期 (QTm in)之差 [1 ,2 ] 。为排除 QT间期受心率影响 ,于是提出 [2 ,3]按 Bazett公式心率校正 QT离散度 (QTc离散度 ) ,即 :QTcd=QTm ax/ (RR) 1/ 2 -QTm in/ (RR) …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 1 985年 ,Campbell等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在同一份心电图中 ,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差异[1]。 1 990年 ,Day等首次提出QT离散度的概念及其重要价值[2 ]。由于该方法无创伤 ,简便易行 ,可重复性好 ,易推广 ,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因此 ,对QT离散度的研究日趋活跃 ,它的应用已涉及到冠心病、QT延长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病领域 ,现就此现状对近1 0年来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作一综述。1 定义及测算1 .1 定义 QT离散度 (QT…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测量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观察30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及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与30例健康人的QTd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观察组QTd为78.48ms±30.28ms,对照组为48.13ms±20.187ms,两组间有性差异,Q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是致命的。既往的方法如Holter,信号平均心电图对预报心律失常起到一定作用,但其方法要么不敏感,要么不特异,它们并未提供关于心室复极这一心律失常的极其重要的信息[1]。反映心室复极不一致的QT离散(QTd)这一概念由Canpbell1985年提出后,逐渐受到重视,QTd反映了心室不同部位兴奋恢复的离散程度。随着其理论与测算方法的不断完善,它将成为心律失常预报的一种简便,无创性方法而被推广应用。近年Day等人注意到,常规心电图导联间QT间期存在差异,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差异远远不是记录伪差或人工测量的误差,换言之,其存…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的最长QT问期(Q-Tmax)与最短QT问期(Q—Tmin)之间的差异程度[1],这一概念由Compbell早在1985年提出。近年来对于Q-Td的研究国内外均在深入开展。对其临床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心电图各导联Q-T之间差异并非由测量技术上的伪差所致[1];有的学者则认为应用Q-Td的大小来预测病情的预后是错误的,它将会引起更多的不必要的惊慌[2]。现报道我院1996~1997年内科住院患者190例心电图分析的结果,旨在探讨Q-Td产生机理及其临床诊断意义。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16.
17.
QT离散度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察QT离散度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对105心律失常患者作心电图和Holter检查,测量QTmax,QTmin,QT离散度=QTmax-QTmin,分析QT离散度与心率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QT离散度与心率无关,58例室性早搏患者中10例QT离散度〉0.04s,明显高于房性早搏,器质性与非品质性心脏病的QT离散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数十年前人们就发现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但一直被认为是记录伪差所致未予重视.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因而提出了QT离散度(QTd)这个概念.然而直到1990年才由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的变化进行临床分析,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邓敏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1,15(5):509-510
QTd值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程度 ,本质系T向量环在不同导联上的“投影”差异所引起 ,其异常的本质是QT间期的延长( 1) ,有关研究证实QTd的变化不仅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再灌注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并与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程度有关。作者对 1 0 0例老年冠心病进行检测 ,进一步探讨QTd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3月老年人查体通过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X线胸片 ,血液生化检查等确诊冠心病 1 0 0例均符合WHO关于缺血型心脏病诊断标准( 6) ,为排除性别因素只选男性 ,均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中风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中风患者93例,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45例,诊断主要依据CT检查予以确定,选择相应对照组。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QTd增加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之间QTd无差异;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明显增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治疗后QTd显著减小。结论:急性脑中风患者并发心电图异常,QTd显著增大。QTd检测有助于对脑中风的了解,防治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减少心脏并发症,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