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蒋瑾瑾方凤汪隽瑛杨金翠(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儿科上海市200433)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丙种球蛋白;静脉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属死亡率较高的严重病症,以前多数用雄激素作为主要药物治疗,其有效率低,尤其对重型再障基...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治疗困难的血液系统疾病,重型再障死亡率很高,只有经骨髓移植才有希望痊愈,而具HLA相容性的供者找寻非常困难,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有关重型再障治疗方面的进展颇多,现分别介绍如下。 1 雄激素 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现在仍作为一种常用治疗措施。以往常用的有丙睾、复康龙、康力龙等,现在又有了更新的制剂,如安雄(剂量100~150mg/天,口服)和巧理宝(剂量250mg,每周1次肌注),它们具有更好的疗效,而副作用更少。雄激素进入人体后,首先被转化为活性产物,通过体内的睾丸酮受体,增加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滴度,并可刺激造血祖细胞。有人采用雄激素加入CFu-E培养体系中做体外药敏试验的方法,作为选择雄激素治疗再障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策略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10001)陈维信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于红髓被脂肪髓所取代,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严重及难治的综合病征。它是由不同的病因使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及域造血微环境受损的疾病。临床特点有贫血、...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0 引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性.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1-3]. 我们对50例AA患者血清进行了IL-8, IL-6, IFN-α和TNF-α系列检测,探讨其在AA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再障(特别是慢性型)常须经过长期综合性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一般以雄激素和中药为主,辅以输血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能探明再障发生的病因或机理,可采用针对性治疗,疗效将大大提高。事实是,临床上大部分病例找不到再障发生的确切病因或不能明确其发生机理,而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环磷酰胺加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为儿科血液系统常见疾病。若治疗不当将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我院2000~2002年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静滴治疗儿童再障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995~2002年,我院采用静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联合雄激素(康力龙),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球蛋白治疗组12例患者年龄7~13岁,男8例,女4例,初治者8例。康力龙+中药治疗1.5~6年者4例,外周血WBC1.6~2.5×10~9/L,ANC(0.5~0.9)×10~9/L6例,2.6~3.5×10~9/L(ANC(1.0~1.4)×10~9/L)6例,30~50×10~9/L7例,60~85g/L2例,BPC(5~30)×10~9/L7例,30~50×10~9/L5例。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者3例,增生减低7例,增生活跃2例。巨核细胞0个/片5例,1个/片4例。4个/片2例,7个/片1例,其中1例BPC5×10~9/L出现脑出血(面积7cm×8cm)。对照组12例,其年龄、  相似文献   

10.
尚淼 《黑龙江医学》2019,44(9):1092-1093
目的探讨分析环孢素A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在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22例SAA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应用环孢素A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脊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相比治疗前,联合治疗后患者的Hb、RBC、RC、WBC、ANC、PLT均有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本研究共22例SAA患者,治愈6例,缓解7例,明显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1.82%(18/22),无明显并发症,且脊髓造血功能恢复。结论环孢素A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SAA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脊髓造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改善障碍性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11.
环孢霉素A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吴传宗郭熙哲郑善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泉州362000)关键词贫血,再生障碍性;环孢霉素A;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伴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2002年6月~2005年10月,我们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HD-IVIg)联合环孢素A(CsA)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重型再障15例,与1998年1月~2002年5月采用传统的CSA、雄激素及多种维生素治疗的20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病  相似文献   

13.
14.
国产赛斯平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5年Jacobs等首次用环孢菌素A(CS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取得疗效。此后,国内陆续有类似报道,我院1992年3月~1995年3月使用国产赛斯平(CY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2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缺陷、骨髓微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紊乱是目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发病机理的三大学说。据此作者自1996年以来单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辅助中药综合治疗小儿再障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10岁,平均7.4岁;病程20天~3年,平均6.8个月,均为住院及专科门诊病例,符合再障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再障4例,慢性再障12例,1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球蛋白治疗组8例,初治6例,用雄激素治疗一年以上2例;对照组8例,其年龄、性别、病程、血像…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付坚 《广西医学》2004,26(3):330-331
目的 检测细胞因子网络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1 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 2 1例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3(IL 3)、白细胞介素 1 2 (IL 1 2 )、干扰素γ(INF 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再障患者外周血IL 1 2、INF γINF α水平升高 ,而IL 3水平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对再障患者细胞因子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再障患者群体的免疫状态 ,对阐明其发病机制、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尤其是本病的慢性型须经过长期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一般来说治疗以雄激素和中药为主,辅以输血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但至今仍为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 在临床上,常用的雄激素制剂有丙酸睾丸酮(丙睾)、癸酸诺龙、复康龙(羟甲雄酮)、大力补(去氢甲基睾丸素)、康力龙等。上述药物均具有雄性化作用和蛋白同化作用。丙酸睾丸酮这两方面的作用之比是1:1,而其他制剂则蛋白质同化作用显著大于雄性化作用,如复康龙为20:1,故称为蛋白质同化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以“虚劳”和“血症”来进行辨症、病因分析、病机分析以及拟制方剂。以前单纯用补血中草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并不显著。60年代以后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主要属于肾虚,并且以补肾方法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国内中医药治疗的趋向有: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型:以脾肾两脏为中心进行分型,并偏重于肾。一度分型越来越复杂,但目前分型又认为宜从简,拟制的方剂采用健脾温肾,滋阴补肾,温补肾脾等方法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80%左右,例如天津血液病研究所采用西药结合补肾益脾  相似文献   

19.
应用环孢菌素A治疗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基本治愈1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62.5%,对其作用机理及副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疗效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雄激素基础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G)联合环孢霉素A(CsA)治疗SAA8例进行疗效及早期感染率观察。结果CsA联合HDIG及雄激素治疗SAA有效率为75%,早期感染率(治疗3月内)为37.5%。结论该方案治疗SAA能提高疗效,且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