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盛 《家庭中医药》2005,12(12):31-31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始终离不开饮食中的五味——甜、酸、苦、辣、咸。五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假如你调配得科学合理,不仅能够增加营养,而且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相反,你若是偏嗜其中一味,则有害于身体。甜味科学研究证实,糖类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祖国医学认为甜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肌肉疲劳、调和脾胃、缓解疼痛、解除毒素等作用。但是过食甜膩之食品,则会壅塞、泄气,不仅使血糖升  相似文献   

2.
对《内经》饮食五味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五味(这里指一切饮食物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人体必须从饮食五味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但反过来说,饮食五味的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饮食五味与人体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祖国医学对饮食五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的关系有着较为丰  相似文献   

3.
牟重临 《养生月刊》2007,28(9):772-777
大家都知道饮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日常也很重视自己的饮食,可是由膳食导致的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人们。那么如何合理地养生,调配理想的健康膳食,这已成为亟待人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杂粮保平安     
中医学认为,食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五味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按照人体所需合理调配,以利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必须讲究食物的搭配,注意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只有摄入的食物五味比例协调,百病不生,真元充沛,形体  相似文献   

5.
田露  于越 《天津中医药》2006,23(6):483-485
中医历来重视饮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饮食不仅是人体水谷精微的来源,同时又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饮食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和疾病预后。就食养、食复的概念、理论基础、《内经》对饮食的五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情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胡凤媛 《国医论坛》2007,22(1):17-17
1 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双重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人养五脏,滋养机体,可养正;另一方面,饮食五味失调,非但无益于机体,反而偏助脏气,损伤五脏,使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发生,久之亦可招致早衰.  相似文献   

7.
何健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22,37(1):12-14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有非常丰富的论述,涉及篇章21篇,分别从五味的作用、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配属五脏、五味的饮食禁忌和五味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予以阐释.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一方面指导日常饮食养生调护,另一方面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敬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67-1768
“人以食为天”。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人体必须从饮食五味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但反过来说,饮食五味的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饮食五味与人体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医学和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虽然起源地不同,但是均讲究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印度传统瑜伽将食物分为悦性食物、变性食物、惰性食物,我们试图用中医饮食所讲究的四气五味来探讨瑜伽饮食的特色,从而阐述饮食与健康的相关性。通过此次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瑜伽所倡导的多食悦性食物,其针对的人体多为平和体质。  相似文献   

10.
“饮”,指饮用水、酒之类的饮料;“食”,指食用谷、肉、菓、菜之类的食品。统而言之,叫做饮食。祖国医学中有时以“谷”,“水谷”,“五味”等称代它。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活动的要素。人体的气血精神津液基本均来自于水谷精微,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于饮食调养。因此,古人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之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对人体固然重要,但饮食不当,也可以导致疾病发生。为防止饮食致病,做到“饮食有  相似文献   

11.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12.
君迁 《家庭中医药》2014,(10):55-55
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男性朋友的健康,饮食、工作压力、睡眠等等,使男性朋友更加疲惫不堪。良好的日常习惯可以大大降低男性朋友患病率。男人要食之有道,饮食因体质而异。中医学把人体的体质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即热体、寒体、实体与虚体,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人群。而食物则有寒热温凉四性与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性味进入人体后将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吃对了有营养,吃错了反受其害。  相似文献   

13.
食物对健康很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合理的饮食和营养物质的搭配对健康人、尤其是对某些病人更重要,它往往可直接影响某些疾病的愈后。下面讨论几点膳食与疾病护理的意义。1膳食与药物的配合1.1辨证配膳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食物的性能,是饮食调护的根据。任何一种疾病,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食物有四性;即温、热、寒、凉,以及五味,酸、咸、苦、辛、甘。在调配膳食时,应使食物与疾病性质相适应,来调整人体失调的阴阳,能使脏腑之气调合,生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不再是满足于治疗疾病,而是希望有更好的优质服务和医疗保健及养生指导。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历来重视饮食在治疗和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更多的中医理论知识,以便做好患者的饮食调护指导,使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调配,达到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使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正>《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5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保持健康、保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灵枢·五味篇》中指出:“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人以食为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否则人体气血精气无生化之源而无法维持.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又具有两面性,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即饮食五味既可化生精气,充养脏腑,又可损伤脏腑,导致疾病.老年人因年事已高,各脏器功能呈下降趋势,许多人又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总药量几如饭量,因此,饮食调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论饮食五味对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五味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重要角色.对饮食五味滋养补益之功,特别是其作用特点和利弊,以及对人体体质的影响等,进行深人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饮食五味与体质关系的客观认识,有利于对影响体质因素的分析和养生与疾病的防治,对于中医体质的研究亦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就<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浅谈骨折患者的中医饮食调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根据骨折患者临床表现及三期生理心理特点,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采用辨证施护的原则,对骨折患者饮食从四气五味调配,三因制宜原则施护及调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2型糖尿病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不健康饮食导致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是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由于缺乏健康常识,人们往往嗜甜厌苦,久而久之就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调,引起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五味和脏腑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五味各有所入所养,五味太过有所伤。《内经》中五味所入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所入之味可以滋养本脏,为本脏所喜,但五味太过则造成损害。五味所伤: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