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发病48 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用药14 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MMP-9、血脂、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后当天及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共39例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20例,阿托伐他汀组19例)。全部患者治疗前MMP-9水平与入院时及3个月时病情显著相关(P<0.01),血脂水平则无此相关性。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MMP-9水平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且安全性好,但对梗死后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rterosclerosis,CAS)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的影响,分析阿托伐他汀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artery sclerosis plaqu,CASP)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方法观察对象为无症状性CAS患者,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值,并且对于CASP数量和稳定性进行记录。所有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MMP-9和TGF-β1检测。结果 (1)2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别,A组在治疗6个月后MMP-9明显下降,TGF-β1明显升高,但此后无明显改变;B组在治疗6个月后MMP-9明显下降,TGF-β1明显升高,到12个月有进一步改善,此后无明显改善;(2)A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8个月的CASP稳定性比例无明显改变,B组治疗18个月后CASP稳定性明显好转,优于A组。结论 (1)CAS患者TGF-β1水平降低,MMP-9水平升高,且与CASP的易损性有关;(2)阿托伐他汀治疗CAS的机制之一是提高TGF-β1水平和降低MMP-9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MMP-9的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根据入院后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59例,AS斑块阴性组89例,其中前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2例、不稳定斑块组27例。各组予阿司匹林100毫克/日、阿托伐他汀20毫克/日口服等干预治疗(其中有两例因服用阿托伐他汀肝功能损害而退出本研究),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12周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MMP-9含量。结果颈动脉AS斑块阳性组MMP-9水平(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不稳定斑块组342.98±119.45ug/L)高于阴性组(127.64±38.52ug/L),提示MMP-9与AS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342.98±119.45u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229.75±80.67ug/L)及AS斑块阴性组(127.64±38.52ug/L),显示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MMP-9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后2周三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由229.75±80.67ug/L、342.98±119.45ug/L、127.64±38.52ug/L明显下降至160.45±49.48ug/L、201.47±79.64ug/L、108.67±36.12ug/L,说明他汀类药物起效较快,作用显著;至第4周进一步降至110.34±34.11ug/L、159.66±42.58ug/L、93.73±33.21ug/L,第12周为98.45±32.89ug/L、128.31±40.77ug/L、87.34±30.51ug/L(仍高于正常),表明AS斑块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有助于防止AS斑块的增大及破裂,直接关系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结论 MMP-9在颈动脉AS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分泌的增加是斑块不稳定的基础。同时,MMP-9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性AS斑块干预手段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MP-2、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AS斑块,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74±15)岁(39~84岁),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73±16)岁(39~83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第二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8)岁(41~84岁),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12、24月检测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水平.结果 (1)两组治疗前ox-LDL水平分别为(781.42±32.56)、(777.38±208.91) ng/ml,无显著差异;治疗后6月第一组ox-LDL水平无明显变化(790.24±229.33)ng/ml,而第二组有较明显的下降(626.4±189.78)ng/ml (P<0.05);12月时第一组ox-LDL水平稍有下降(760.89±200.37) ng/ml,但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组ox-LDL水平进一步明显下降(601.82±181.64) ng/ml(P<0.01);24月时两组继续保持12月时水平(762.53±212.11)、(612.43±193.49)ng/ml.(2) 两组治疗前MMP-2水平分别为(186.62±61.74)、(194.78±63.22) ng/ml,MMP-9水平分别为(309.57±112.26)、(324.98±109.45)ng/ml,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6月均明显下降,即MMP-2分别为(127.94±38.12)、(128.67±40.09)ng/ml,MMP-9分别为(238.34±73.59)、(209.67±68.45)ng/ml,且第二组MMP-9水平下降尤甚(P<0.01);12月时较6月时有轻度上下波动,即MMP-2水平分别为(131.73±37.69)、(116.32±29.85)ng/ml,MMP-9水平分别为(208.93±64.33)、(218.58±70.22)ng/ml;24月时较12月时有所下降,即MMP-2水平分别为(110.88±30.53)、(87.68±25.76)ng/ml,MMP-9水平分别为(201.75±80.07)、(172.93±58.23)ng/ml,且第二组较第一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稳定斑块是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而长远的策略,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分别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抑制ox-LDL的形成,降低血液循环中的MMP-2、MMP-9水平等途径多方位、多靶点地起到抗AS作用,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mg,晚上口服,1次/d,疗程2周。分别在确诊24h内和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7、基质金属蛋白酶-8及血脂的变化情况,并就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7、基质金属蛋白酶-8、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7、基质金属蛋白酶-8的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显著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从而减轻患者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44例,分为两组,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组)和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组(NA组),测定3个月前后hs-CRP、MMP-9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A组hs-CRP,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NA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A组TC、LDL-C水平显著下降,NA组变化不明显,TG在两组变化均不明显.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7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连用14 d;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71、4 d检测MMP-9含量。结果 ACI患者MMP-9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后7 d和14 d血清MMP-9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只,普通饲料喂养16周;余16只给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高胆固醇喂养,12周后分成模型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天2.5 mg/kg阿托伐他汀灌胃),继续喂养4周后给予鲁塞尔氏蛙蛇毒和组胺触发斑块破裂.对斑块进行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及CD147、MMP-9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斑块内CD147、MMP-9mRNA表达.结果 药物触发后模型对照组存活的6只兔中有4只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阿托伐他汀组存活的7只兔中有1只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正常对照组中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明显减少(33.62±3.82vs16.22±2.61),CD147蛋白表达的阳性染色面积比明显降低(29.54±3.03vs14.22±1.63),MMP-9蛋白表达的阳性染色面积比明显降低(21.18±4.75 vs 11.11±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斑块内CD147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939±0.105和0.426±0.112,MMP-9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35±0.069和0.135±0.0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检验显示斑块中MMP-9蛋白与CD14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69,P=0.001),MMP-9 mRNA与CD147 mRNA表达呈强正相关(r=0.783,P=0.000).结论 CD147、MMP-9表达上调可能参与斑块不稳定的发生机制,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CD147、MMP-9的表达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3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分为早期他汀治疗组(72例)和溶栓后他汀治疗组(121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6 h、12 h、24 h、72 h的血浆MMP-9水平。第7 d和第90 d时采用m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并比较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溶栓后他汀治疗组及早期治疗组性别、年龄、溶栓时间窗、血压、既往史、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TOAST分型及OCSP卒中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溶栓前血浆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后他汀治疗组比较,早期他汀治疗组溶栓后6 h、12 h、24 h及72 h的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t=2.64,t=-9.85,t=-8.88,t=-5.62;均P0.01)。早期他汀治疗组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他汀治疗组第7 d及第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高于溶栓后他汀治疗组(均P0.05)。结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MMP-9水平有抑制作用,不增加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可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B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因其表达细胞众多、作用底物广泛而备受医学界重视。脑缺血后表达的MMP-9能降解基底膜而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和出血性转化。MMP-9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体积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m a t r i 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5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 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入院3 d和10 d行头颅磁 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脑梗死体积,分别在发病12 h、48 h、72 h检测血清 MMP-9的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入院3 d [(144.09±29.41)cm3 vs(170.21±33.09)cm3]及10 d ([ 116.57±25.73)cm3 vs(140.21±29.48)cm3]脑梗死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发病后48 h([ 212.69±10.51)ng/ml vs(247.79±8.25)ng/ml)]及72 h([ 86.14±4.84)ng/ml vs (106.10±7.03)ng/ml] MMP-9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MP-9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内囊预警综合征后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注射液,连续用...  相似文献   

14.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侧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急性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尤瑞克林治疗,疗程14d。在治疗前、后分别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两组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erebralvascular dynamics indexes,CVDI),比较两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尤瑞克林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P<0.01),外周阻力均有所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量的增加及外周阻力的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管特性阻抗显著降低(P<0.01)。结论 尤瑞克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指标,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脑动脉的供血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角(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gle,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探讨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 入组2011年11月-2012年6月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HR-MRI 检查,获得每例患者左右侧ICAA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资料。根据ICAA大小的中位数将颈动脉分为ICAA≥35°组和ICAA<35°组,比较两组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特点。分别以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斑块成分总量为因变量,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86例患者的162支颈动脉图像纳入最终分析,其中ICAA≥35°组78支,ICAA<35°组84支,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支(92.3%)vs 47支(56.0%),P<0.01]及易损斑块检出率[34支(43.6%)vs 13支(15.5%),P =0.03)]均较ICAA<3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坏死核心[59支(75.6%)vs 31支(36.9%),P <0.01)]及斑块内出血[(21支(26.9%)vs 10支(11.9%),P =0.02)]的检出率高。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B 0.35,95%CI 0.21~1.65,P =0.01)及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成分总量(B 0.34,95%CI 0.30~2.32,P =0.01)的危险因素,ICAA非平面角(B 0.37,95%CI 1.23~7.33,P =0.01)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颈外动脉非平面角(B 0.33,95%CI 0.20~2.07,P =0.02)是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随着ICAA角度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ICAA大者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也高。ICA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ICA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关,但并非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随机将82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两组:普罗布考组(42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测定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 (1)普罗布考组治疗前血清MMP-9水平为399±85ng/ml,治疗两周后血清MMP-9水平为174±56n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清MMP-9水平为401±62ng/ml,治疗两周后血清MMP-9水平为353±90ng/ml,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两周后普罗布考组血清MMP-9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普罗布考能降低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MMP-9水平,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防止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和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例右侧ICA颅外段闭塞的住院患者作为ICA闭塞组,20例ICA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右侧颈总动脉管壁运动轨迹,得出血管的收缩期内径(diameter of systolic,Ds)、舒张期内径(diameter of diastole,Dd)、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p)、硬度指数(stiffness parameter,β)、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脉搏波放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one-point pulse wave velocity,PWVβ),对两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相比较,ICA闭塞组Ep、β、AI及PWVβ明显升高;AC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对ICA闭塞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改变无明显影响。
结论 应用E-Tracking技术可评价血管功能改变,它是评价血管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