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评价BIS监测对术中知晓的预防作用.方法: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n=150).两组患者均进行BIS监测,A组根据BIS值调控麻醉深度,确保麻醉期间BIS值<60;B组术中遮蔽BIS值,根据经验调控麻醉深...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和术中发生知晓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行全麻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术中BIS值调控在40~60,对照1组在60~80,对照2组不行专门调控,比较3组BIS监测值,并对比术中知晓情况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试验组术中BIS平均值为(51.7±6.3),对照组1、2组分别(70.4±3.7)、(65.8±3.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术中知晓患者,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出现1例(2.5%)怀疑性知晓患者(P<0.05);3组术后睁眼、点头及对答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监测值和术中发生知晓有着一定相关性,BIS值在40~60时麻醉安全性高,临床可进行参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单次预注右美托咪定(DEX)对行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患者诱导时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Ⅲ级(性别不限),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将其分为输注1μg/kg DEX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输完后记录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按照血浆浓度靶控输注(Marsh模式)丙泊酚,逐渐增加血浆浓度直到BIS值达到40,记录此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Ce),给予舒芬太尼0.5 μg/kg(10 s内注射完),记录给予舒芬太尼后1 min内呛咳的发生率,再给予顺阿曲库铵.四个成串刺激(TOF)为0时行气管插管,记录TOF值到0的时间(起效时间)和插管时间.记录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T1)、诱导后(T2)、插管后(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注射舒芬太尼后1 min内呛咳发生率D组明显低于C组(3.33% vs.13.33%,P<0.01);D组丙泊酚的Ce低于C组(P<0.01).D组患者中T1、T2点心率(HR)下降;C组患者中T2点HR、平均动脉压(MAP)下降,T3点HR、MAP上升.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 诱导前预注射1 μg/kg的DEX能够降低患者丙泊酚的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5.
纪方  陈磊  舒洛娃 《北京医学》2012,34(8):674-676
目的比较全麻诱导期喉罩置入和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对患者心血管反应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窥镜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置入组(Ⅰ组)和视可尼气管插管组(Ⅱ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比较各组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喉罩置入或视可尼气管插管后即刻(T3)、1min(T4)、3min(T5)、5min(T6)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的变化。结果Ⅰ组喉罩置入前后MAP、HR、BIS值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T3、T4、T5的MAP、HR较T2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IS值明显升高(P<0.05),且在T3、T4、T5时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诱导期使用喉罩置入或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均可保持患者循环系统稳定,但视可尼气管内插管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于胃肠镜检查中的优势和重要性,观察比较单纯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两种方法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 132例ASAⅠ~Ⅱ级接受胃肠镜检查的病人(35~68岁),随机分成3组(n=44):单纯TCI丙泊酚组(A组),BIS监测TCI丙泊酚组(B组),BIS监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C组)。A组根据病人意识和血流动力学调整血浆丙泊酚TCI靶浓度,B、C组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和(或)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5~60。分别记录手术中丙泊酚总量,术后清醒和出院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不自主体动、呛咳、呃逆、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与A组比较,B、C组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和出院时间均缩短,术中体动减少(P〈0.05),与B组比较,C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时间缩短(P〈0.05),出院时间和体动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中发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的概率明显增高(P〈0.05),三组术中呛咳、呃逆,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监测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的价值在于可以达到更合理的麻醉深度以减少术中不良刺激反应,且能减少丙泊酚用量,保证术后麻醉快速苏醒,缺点是需要特殊设备并需加强术中呼吸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年内要求人工流产,妊娠6~8周者600例,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随机分为A组(无BIS检测)、B组(用BIS监测)各300例,分别观察麻醉前1 min睁眼(T1)、醉后1 min闭眼(T2)、苏醒睁眼(T3)时的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以及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术中知晓和人工流产综合征例数,然后进行分析。结果:在T2时两组分别与T1时比较血流动力学和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血流动力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术中知晓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检测麻醉深度可使血流动力学、SPO2稳定,降低异丙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避免术中知晓和人工流产综合征,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肝癌射频消融发热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和评估射频消融发热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深度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均用脑电双频指数(B 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行物理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试验组无降温处理,记录各时间段血压、心率、体温、脑电双频指数(B IS)、丙泊酚靶控浓度,统计丙泊酚使用总量及麻醉苏醒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靶控浓度高、用量多(P<0.05);血压、心率、B IS显著升高,苏醒时间延长(P<0.01)。结论: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术中体温升高可引起麻醉深度改变及丙泊酚用量增多,术中应使用物理降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哮喘病患者硬膜外麻醉联合无阿片类镇痛药全身麻醉能否有效预防术中哮喘的发作。 方法 选取年龄30 ~ 60 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并有支气管哮喘的肺部病变患者50 例,随机分 为采用常规气管插管的对照组和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无阿片类镇痛药全身麻醉的实验组。麻醉后采集患者麻 醉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清醒准备拔管时(T4)及拔管后 5 min(T5)各时点的生命体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点的SpO2、BIS 比较有差异(P <0.05); 两组患者Ppeak 比较有差异(P <0.05),实验组Ppeak 比对照组低,两组的Ppeak 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 对照组术中哮喘发作、清醒后耐受气管导管及清醒后切口疼痛患者较实验组多(P <0.05)。两组患者术后挣 扎躁动、术中知晓人数及术后咽喉部疼痛不适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联合无阿片 类镇痛药全身麻醉能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可降低术中哮喘的发生率,并能安全地应用于哮喘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发生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特征,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0年全身麻醉患者中发生术中知晓的28例病例。结果: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为0.07%;该组病例特征为:①男性的发生率大于女性;②多见于麻醉手术时间小于1h的"短小手术";③麻醉方式主要表现在静脉复合麻醉中,但均未使用苯二氮卓类药;④长期口服"安眠药"和长期饮酒的患者发生率高,且术中未实施脑功能监测;⑤术后一定时间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但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全身麻醉期间发生术中知晓可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应加强术前评估和预防,特别是男性、短小手术和长期使用安眠类药物等高危患者尤其应预防性地使用苯二氮卓类药+以吸入麻醉为主的复合麻醉,术中应实施BIS等监测;重视术后回访和及时的心理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深度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颅脑MRI改变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进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麻醉深度将其分成A组[41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为30~39]及B组(39例,术中BIS为50~59),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情况。根据术后72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将患者分成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组与未发生POCD组,检测颅脑MRI,探究POCD海马体体积及白质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时长、出血量、输血量、补液量、低血压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24、72h MMSE评分高于B组(P<0.05),而认知障碍发生率低于B组(P<0.05);发生POCD组患者的左侧、右侧及总海马体积均小于未发生POCD组(P<0.05),且出现不同程度白质病变。结论深度麻醉(BIS为30~39)能够降低POCD的发生,POCD患者的MRI显示其海马萎缩、白质出现病变,应在术后早期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许娜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73-17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保温对术后苏醒延迟及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ASAI~Ⅱ级50~60岁开腹子宫全切术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术中未进行任何保温措施,B组(60例)术中使用热风毯与加温输液仪。回顾性分析这两组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及寒战的发生率及原因。结果:A组患者发生术后苏醒时间为(8.7±1.9)min,寒战发生率为31.7%;B组术后苏醒苏醒时间为(5.3±1.1)min,寒战发生率为6.7%。结论:术中保温是一种预防术后寒战、促进全麻苏醒的简捷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中保温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丙泊酚不同诱导方式全凭静脉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倩  柴伟  赵晖  杨永慧  张贵和 《医学争鸣》2006,27(7):645-647
目的:观察不同诱导方式恒速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诱导及维持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期情况,了解恒速输注丙泊酚TIVA是否能够达到全麻要求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找出合适诱导方式. 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均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诱导及维持,随机分为9-7-5恒速输注方案1 min诱导(A)组、2 min诱导(B)组和4 min诱导(C)组,监测麻醉前、诱导和维持期及停药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合度(SpO2)及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 结果:三组在诱导及维持期均能达到满意的全麻要求,诱导期间3组BP,BIS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BP及BIS变化平稳,维持期3组所有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迅速、平稳苏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恒速输注丙泊酚TIVA可满足全麻诱导及维持的需求,且苏醒迅速、平稳. 其中使用4 min诱导方式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80例,18~6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1)D组:实验组,术前给予1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C组:对照组,术前给予2 mL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静脉滴注。每组患者再分为两亚组,每组7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P亚组)和七氟醚维持吸入全身麻醉(S亚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全身麻醉操作,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昂丹司琼(ondansetron) 8 mg。随访术后24 h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对PONV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是否应用地塞米松以及麻醉方法。结果:术后24 h内D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患者(11.4% vs. 20.7%,P=0.034);术后0~2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低于C组患者(1.4% vs. 6.4%,P=0.031);术后2~24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与C组患者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10.7% vs. 17.9%,P=0.088)。术后24 h内各时段,D组与C组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亚组与吸入麻醉亚组PONV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预防效果(OR=0.447,P=0.030),晕动症/PONV病史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OR=15.730,P<0.001)。结论: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降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李申一  钱若筠  黄建成  王晓军  赵涛  胡芸  雷毅 《西部医学》2012,24(10):1888-1890
目的比较吸入七氟烷和静脉靶控注射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实施七氟烷吸入麻醉;B组30例实施丙泊酚静脉靶控注射麻醉。观察两组在麻醉维持和苏醒时血液动力学和BIS值的变化以及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麻醉过程中BIS值均维持在35~60,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麻醉苏醒过程中A组血液动力学变化更为显著;A组苏醒时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较B组高。结论七氟烷吸入及丙泊酚靶控注射全麻均能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吸入七氟烷麻醉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治疗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异氟醚吸入麻醉干肥胖病人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择期肥胖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组Ⅰ)和BIS反馈组(组Ⅱ),每组20例。组Ⅰ术中麻醉深度以MAP,HR和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为依据调节麻醉深度。组Ⅱ以BIS值作为控制变量,“吸入麻醉执行者”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运算法则对目标BIS值与实测值进行处理,然后按照TCI-1泵预先设定的命令格式每2s输出新的命令至TCI泵,调节异氟醚至呼吸环路的液量。观察全麻诱导插管期,维持期及恢复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记录术毕停药后两组病人意识恢复时间(睁眼和拔管时间),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为低(P〈0.01),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差别不显著(P〉0.05)。两组BIS高于60的发生率分别为14.03%和7.4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BIS低于40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21%,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毕唤醒时间组Ⅱ早于组Ⅰ(P〈0.05);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应用BIS值反馈调控吸入麻醉,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麻醉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麻醉用药量,加快病人苏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喉上神经阻滞对会厌囊肿切除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 年9 月—2019 年11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支撑喉镜下会厌囊肿切除术 的会厌囊肿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对照组实施静脉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 麻),正常浓度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0.5%)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低浓度组采用 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0.25%)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结果 正常浓度组、低浓 度组置入喉镜前(T0)、脑电双频普指数(BIS)值在40 ~ 60 时(T2)的丙泊酚泵注速率、瑞芬太尼泵注速 率较对照组低(P <0.05)。正常浓度组、低浓度组T0、置入喉镜即刻(T1)的心率(HR)、平均脉动压(MAP) 和BIS 最大波动值较对照组低(P <0.05)。正常浓度组、低浓度组拔管后即刻、拔管后6 h 的VAS 评分较 对照组低(P <0.05)。低浓度组拔管后有并发症的患者数较正常浓度组低,满意度较正常浓度组、对照组高 (P <0.05)。结论 0.25% 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能更好地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有效减轻会厌囊肿患者术后 疼痛,同时减轻术后并发症,实现患者的舒适化医疗和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醉安全状态下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消除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可行性及两药的合适用量。方法选择下腹部开腹手术患者40例,行硬膜外麻醉联合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咪达唑仑,观察患者呼吸指标、循环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警觉/镇静观察(OAA/S)评分,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1.9~2.5)μg/mL、咪达唑仑血浆靶浓度为(0.15~0.3)μg/mL,患者无知晓,且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平稳。BIS与OAA/S评分标准呈正相关,而且不同OAA/S评分之间的BIS值有统计学差异。②BIS、OAA/S值与异丙酚、咪达唑仑两药剂量呈负相关。③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低于(0.8~1.0)μg/mL、咪达唑仑血浆靶浓度低于(0.08~0.12)μg/mL,BIS75时患者会出现术中知晓。结论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TCI能有效消除CEA患者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下,比较老年患者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效果,探讨目前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难点和可行的解决方法。方法32例ASAⅠ~Ⅱ级的老年病人(65~82岁),随机分成芬太尼组(F组,n=16)和瑞芬太尼组(R组,n=16)。除镇痛药外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均相同,诱导时F组静注芬太尼2~3μg/kg;R组静注瑞芬太尼1~2μg/kg。维持时R组以0.2~0.5μg/(kg.min)的速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F组根据术中需要单次追加芬太尼,每次1~2μg/kg,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维持术中BIS值在45~60。分别记录诱导给药前后(T0)、气管插管前后(T1)、切皮前后(T2)、CO2气腹前后(T3)、关腹缝皮前后(T4)和拔除气管导管前后(T5)的平均动脉压变化值(⊿MAP)、心率(⊿HR)和⊿BIS值,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术中知晓、术中高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寒颤、躁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R组比F组血流动力学稳定,F组T0的MAP下降较R组更明显(P〈0.05),心率下降情况却相反(P〈0.05),但接受刺激时(T1、T2、T3、T4)MAP增高和HR增快变化F组比R组更明显。更容易发生术中高血压(P〈O.05),F组邵的MAP较R组稳定(P〈O.05),F组12和T4的BIS较R组容易波动(P〈O.05),F组患者清醒时间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比R组明显延长(P〈O.05)。术后随访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等事件发生.F组有1倒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在BIS监测下,老年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能减少围术期血压的剧烈波动,苏醒快拔管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评估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儿童斜视矫正术对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儿童60例,年龄6~12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气管插管组(T)、喉罩组(L)、面罩组(O)。三组患儿都由术者行眼球后神经阻滞及切口局部麻醉。记录手术时间、眼心反射、术中体动、苏醒时间、术后躁动及药物干预的例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知晓例数。结果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无差异;O组有2例眼心反射;苏醒时间:L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