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椎前路减压已广泛应用脊髓型颈椎病 ,对于长段 ,严重颈椎椎管狭窄 ,尤其是累及颈椎上段者 ,应用前路治疗较为困难 ,采用常规后路椎板切除 ,不仅由于椎管严重狭窄 ,椎管内缓冲间隙几乎完全消失 ,操作中难免挤压脊髓 ,而且术后广泛瘢痕形成和收缩 ,椎管颈又缩小 ,症状复发 ,甚至加重。自 1998年 8月~ 2 0 0 0年 6月治疗 2 5例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 ,经过 5个月~ 3年的随访 ,取得了良好结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5例中 ,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45岁~ 74岁 ,平均 6 5岁 ,病程 6个月~ 18年 ,平均 7年 5个月 ,颈椎椎管狭窄 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急诊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的应对性护理。方法:对18例下颈椎骨折患者急诊手术前必要的技术指导及心里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确保呼吸道通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防止并发症。结果:18例患者功能恢复明显提高,顺利出院。结论:下颈椎骨折急诊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后,用最快、最完善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动期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活动期颈椎结核患者口服抗结核药物2~3周后实施手术治疗,均采用右侧颈前入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颈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3—5d在颈托保护下起床活动,维持颈托外固定10周左右,坚持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结果:14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颈肩部的疼痛不适消失,颈椎畸形矫正,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1例合并四肢不全瘫痪的患者术后2周内四肢的瘫痪症状逐渐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椎间植骨均骨性愈合,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拔出及断钉等情况发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正常。颈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5.00分上升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6.57分。结论: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活动期颈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的MRI研究:附1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DF)后正常MRI表现;发现术后早期、晚期各种并发症。材料与方法:研究分析146例颈椎ADF术前、后MR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后73%患者(106例)疗效满意,27%(40例)疗效不佳。半年内T2WI显示手术植入骨块为长方形异常信号区,与相邻椎体界线清楚,多为低信号(40%);半年后呈等信号植入骨块明显增加(48%)。术后2年以上72%植入骨块与相邻椎体间隙消失,信号相等,二者完全融合。40例疗效不佳患者MRI发现手术和非手术平面骨性椎管狭窄(16例),非融骨段椎间盘突出(18例共27个平面),手术平面脊椎后凸畸形(6例),植入骨块后滑脱(5例),脊髓损伤(4例),脊髓萎缩(2例),手术椎体骨髓炎(2例),黄韧带肥厚(1例),多发硬化(1例)等为术后疗效不佳的病因。另有2例MRI未见异常。结论:MRI可作为颈椎疾病手术前、后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减压自锁钢板内固定手术,自1986年Morcher首先报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ervieai Spine Locking Palte,LSLP)的应用以来,颈椎前路减压与自锁钢板固定技术逐步被应用于颈椎骨折脱位、椎体爆裂骨折、颈椎退变性疾病、颈椎肿瘤及结核等伤病的治疗。我院自1999年-2001年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32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通过32例该手术方法的护理实践,我们认为该手术护理具有与其它脊椎手术不同的特殊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植骨技术及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经前路的显露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次提出了颈前路手术途径。20世纪50年代,Robinson等报道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0.myand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良好疗效。此后,ACDF术式成为治疗颈椎伤病的经典术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肿瘤、创伤等。手术中摘除相应椎间盘,同时进行减压区域植骨融合,通过植骨块撑开变窄的椎体间隙和神经根孔,解除神经压迫,并使椎体间融合。其远期疗效与融合效果关系密切,而术后融合成功与否和术中植骨技术和材料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可行性及手术特点。 方法 对17例中上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手术前后脊髓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的功能状态,观察脊髓无损伤患者有无医源性损伤。 结果 术后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不完全性损伤6例(不完全性损伤组),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功能分级提高1~3级;完全性损伤8例(完全性损伤组),随访时ASIA分级无提高。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组手术前后感觉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76.47,P=0.000)。手术前后运动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5,P =0.000)。脊髓功能正常3例,随访时ASIA分级无降低,感觉和运动评分无变化。 结论 对于中上胸椎骨折患者,后人路手术能避免加重胸部合并伤及其他组织系统的合并伤,可以在骨折早期安全、有效解除包括椎管前方的脊髓压迫,从而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年2月-2003年6月,应用颈椎侧块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21例,根据骨折脱位情况进行术中减压、复位,选择颈椎侧块钢板螺钉技术,采用侧块中点内下1~2mm为进钉点,矢状面与关节面平行(45°),冠状面向外25°~30°。选取合适螺钉进行固定。结果21例均获随访6个月~2年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在颈围保护下4~7d坐起,无脊髓损伤或C级以下脊髓损伤病例,离床活动时间4~14d,平均7d。术后4~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16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3例神经根损伤术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中无血管、神经系统损伤,1例复位不完全,2例(共2枚)螺钉松动。结论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等优点,是颈后路固定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科1996年11月对T6~T12椎管狭窄1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后并发永久性截瘫。1 病例报告患者女,40岁,因腰、背痛,行走后双下肢放射痛,麻木半年入院。查体:脊柱呈生理弯曲,双下肢无肌萎缩,无肌张力增强、减弱现象,肌力4级,T9~10平面以下感觉稍减退,膝、跟腱反射双侧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胸腰椎X线片见T5~L1小关节骨质增生伴椎间孔变窄。MRI检查示T7~L2椎管严重狭窄。入院后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T6~T12全椎板切除减压,术中见椎板异常增厚,骨质坚硬,黄韧带与硬脊膜之间无间隙存在。手术历时6h,切口置皮片引流。术后次日发现T9…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氟骨病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canal stenosis,FCCS)术后血肿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ELOP)治疗的FCCS患者329例.18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神经症状恶化,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73岁,平均56.9岁.确诊时间为术后1-5d,通过复查MRI确定损伤原因均为血肿形成(发生率为5.47%),一经确诊立即局部穿刺减压,俯卧位制动,及时行二次手术探查和脊髓减压. 结果 18例患者神经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恢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为(7.44±1.25)分,术后12个月为(12.6±2.1)分.对脊髓损伤确诊时间和二次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量绘制散点图,建立直线相关方程Y=6.240 7-0.777 8X(F=9.89,P<0.01),两者存在线性负相关,获得早期治疗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的患者.结论 血肿压迫是FCCS患者术后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严格止血、术后交替双侧卧位是有效的预防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Compress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spinal cord due to stenosis of the bony spinal canal is infrequent. In the first case reported here, stenosis was due to acquired extensive, unilateral osteophytes centered on the left apophyseal joints of C1–C2 in an elderly professional violinist. In the second case, stenosis was secondary to isolated congenital hypertrophy of the laminae of C1 and C2. 相似文献
13.
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6月共68例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患者,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按照Allen分型:Ⅰ度7例,Ⅱ度19例,Ⅲ度29例,Ⅳ度1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轻度屈曲位颅骨牵引制动(3~4 kg).单纯后路手术26例,采用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或经关节螺钉固定,I期前后联合手术42例.术后随访其疗效.结果 随访6-65个月,平均34个月.2例后路切口感染,经过清创换药等治疗愈合,2例术后短期内神经症状加重,通过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后恢复.神经功能除A级18例没有恢复外,均有1级以上改善.其中有11例B级患者术后有4例达C级,有5例达D级;C级10例中有6例恢复至D级,4例达E级,D级15例全部达E级.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及断裂者,植骨在3~4个月内融合,未发现不融合者.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需根据Allen分型决定治疗策略.对于Ⅰ度和Ⅱ度损伤采用后路手术;而对于Ⅲ度和Ⅳ度损伤,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可采用Ⅰ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32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行头颅牵引复位成功8例,其中3例维持牵引1个月后改行头颈胸石膏固定,余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牵引失败,其中14例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前路复位失败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前路复位失败改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再前方植骨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切开复位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由于漏诊,伤后8个月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颈椎不稳2例,均为仅行牵引复位,未做融合术者.颈前路手术者植骨块术后12周均获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较好.无内固定并发症,亦无治疗中神经并发症.结论 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伴有椎间盘损伤、是否合并后柱骨折、脊髓压迫及损伤情况.对伴有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单侧关节突交锁者,前路减压复位稳定术是首选方法,对于不伴椎间盘突出者,可试行牵引复位或直接后路切开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 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所有患者近期及远期随访未发现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及内脏器官损伤的并发症。有1枚螺钉断裂,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及颈椎不稳症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已达骨性融合。术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颈椎椎弓根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熟悉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采用个体化综合置钉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前路减压固定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固定术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1998年2月-2004年8月,收治胸腰椎骨折伴截瘫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术者204例,近期并发症34例51例次,发生率为25.0%。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随访神经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术后发生感染1例;脑脊液漏7例;气胸8例;血气胸2例;肋间神经损伤5例;腰神经根损伤2例;脊髓损伤加重2例;生殖股神经损伤3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术侧肢体皮温升高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术后半个月内复查X线片示:脊柱侧凸畸形3例,后凸畸形5例。占4.0%。84例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2.5年。其中慢性腰背痛7例,脊柱后凸畸形6例,侧凸畸形5例。无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熟练掌握胸腰椎前路减压操作技术、减轻术中创伤、恰当合理的康复指导,可避免大多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前后均行CT、MRI及X线片检查.行前路手术54例,后路手术10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4例.观察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椎体高度恢复、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 36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加重.除5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任何恢复,其余患者ASIA分级均有1~2级提高.所有患者脱位均复位、椎体高度恢复.椎间植骨均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周.术后复查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可,螺钉无松动、脱落,无植骨块松动、脱出. 结论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根据骨折脱位类型与脊髓受压部位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前路手术较单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具备更宽的适应证,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能有效行神经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锻炼,应为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内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6年5月,对2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Axis钢板固定10例;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固定12例,共置入78枚经关节螺钉。术中运用Klek- amp经关节螺钉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C7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未予特殊处理,3个月后症状消失。没有出现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等其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现1例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3.5个月仍获得融合。其余患者均融合成功。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如使用得当,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经关节螺钉钢板置入前,必须行脱位复位和小关节间植骨。 相似文献
19.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延期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延期外科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2006年行延期外科治疗的84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为伤后5d以上,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与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通过Frankel评分、视觉量化疼痛评分(VAS)对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5年(1~6年)。结果术后54例患者获得完全复位,30例复位达到80%以上,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融合。合并脊髓损伤74例,其中63例不全脊髓损伤患者(8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Frankel评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0.5分,末次随访VAS评分0—7分,平均2.5分。随访期间无严重内固定并发症如钢板、螺钉断裂发生,仅2例患者在术后1年后观察到前路钢板远端翘起,因无相关症状,予继续观察中。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延期外科治疗相对安全,正确的手术策略对于有效复位、解除神经压迫、避免进一步神经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