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158 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颈动脉组.记录各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和血压,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8.37±3.53)μmol/L显著低于正常颈动脉组(14.53±4.61)μmol/L(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胆红素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χ2wald=4.41,P=0.029,OR=3.72).结论 低胆红素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脑梗死患者88例及对照组86例,运用高频彩超检测患者颈动脉管壁变化(包括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管腔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0%,对照组11.6%.结论 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 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 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稳定及逆转斑块的作用,得到了多项临床试验的肯定,并在临床应用上逐渐推广:下面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非对称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侧与无斑块侧的颈总动脉血流剪切力,分析血流剪切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78名无症状性单侧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末期内径(internal diameter,ID)、收缩末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Vp)及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根据公式计算最大血流剪切力(τm)=4μVp/ID(μ为血液黏滞度),对比分析双侧τm及IMT的差异,并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分析τm与IMT的关系。结果 斑块侧颈总动脉ID大于无斑块侧(6.7±0.9mm vs 6.1±0.8mm,P <0.01);斑块侧颈总动脉IMT厚于无斑块侧(1.3±0.2mm vs 0.8±0.1mm,P <0.01);斑块侧颈总动脉τm低于无斑块侧(18±5dynes・cm-2 vs 23±9dynes・cm-2,P <0.01)。IMT与τm呈负相关。结论 非对称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血流剪切力存在差异,斑块侧血流剪切力明显低于无斑块侧,且减低的血流剪切力与IMT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低血流剪切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胆红素、尿酸的关系. 方法 对351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斑块组(n=218)和对照组(n=133).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胆红素、尿酸,同时调查血糖、血脂、吸烟、酗酒、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并比较分析. 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血浆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浆胆红素、尿酸均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血浆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毋庸置疑。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个体化医疗观念的不断深入,临床对影像学检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中,准确、快捷是首要的;而对非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准确和全面则是下一步治疗和预防的基础。本期的几篇研究论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infarction,SBI)由于临床表现隐匿,往往致患者延误最佳的预防时机,反复发作中,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大幅升高.我们通过高血压患者健康体检,经颅脑MRI检查分为无症状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评估,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确定临床早期干预与治疗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促发病机制,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脑血管造影术确诊有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12例,无狭窄者50例。根据造影结果,将颈动脉狭窄分轻度狭窄组45例、中度狭窄组39例和重度狭窄组2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有62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有50例。比较不同组别间SUA水平的差异以及SUA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狭窄组SUA水平显著高于无狭窄组(343±111μmol/L vs 287±67μmol/L,P<0.01);重度狭窄组SUA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408±112μmol/L vs 351±100μmol/L,P=0.025;408±112μmol/L vs 296±99μmol/L,P<0.01);中度狭窄组SUA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7);双侧颈动脉狭窄组SUA水平高于单侧狭窄组(378±128μmol/L vs 314±85μmol/L,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UA并非颈动脉狭窄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P=0.23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SUA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401,P<0.01)。结论 高血尿酸是颈动脉狭窄与否的重要但非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500mg bid。疗程均为6个月。6个月后2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和椎动脉,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1)治疗前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斑块数目体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2组经治疗后在软斑体积数目减少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2组治疗6个月后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普罗布考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局部血液动力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局部血液动力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和性质有重要影响。影响局部血液动力学的因素有颈动脉分叉结构、颈动脉三维结构及血流脉动等。另外,斑块造成狭窄后,引起远端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破坏远端管壁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2对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有独立影响(OR 2.843,95%CI 1.301~6.216,P =0.008)。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2也是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899,95%CI 1.311~6.409,P =0.008)。结论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颈动脉数增加,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导致卒中事件 的发生。斑块内的复杂结构特征与斑块的易损性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是斑块发展和不稳定性增加 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正确认识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 系,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正确评估其稳定程度及破裂风险,对于预防和治疗卒中具有 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大多数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发病率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标志,而且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颈动脉狭窄的流行状况及其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怡  何文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1):1183-118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不仅可以量 化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三维超声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的体积,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分布区域,剪切波弹性成像可测定斑块组 织的硬度,反映斑块不同部位的组织成分。颈动脉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其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中的 应用更加广泛,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管壁的评价更加精确,有助于临床判断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 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西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测定内中膜厚度及其最大斑块厚度。在发 病4 d内检测其血清HCY浓度。患者按照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 =152)和无斑块组(n =44)。组间比 较采用秩和检验,HCY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 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无斑块组(n =44)的HCY中位数是11.6 μ mol/L,斑块组(n =152)的HCY的中位数是14.0 μ mol/L,秩和 检验P =0.011。Spearman相关检验发现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247, 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0~1.131,P =0.0001]、男性性别(OR 4.304,95%CI 1.738~10.660,P =0.002)、高血 压史(OR 3.864,95%CI 1.750~8.534,P =0.001)是影响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CY(OR 1.026, 95%CI 0.973~1.081,P =0.344)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无显著性。但是,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亚组 (n =183)分析发现HCY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67,95%CI 1.006~1.430,P =0.003)。 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组血清HCY高于无斑块组,血清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正 相关。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研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稳定与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脑灌注情况,探讨斑块性质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并筛选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99%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测定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区、皮质分水岭后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比值。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是否完整、斑块表面是否有大片钙化、其内是否有近期出血及是否有较大的脂质中心作为易损斑块诊断标准,分为稳定和易损斑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在皮质分水岭前区和后区的MTT值明显延长(t =1.561,P =0.042和t =1.227,P =0.038),rCBF和rCBV无统计学差异。上述两组在其余部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相应皮质分水岭供血区域灌注情况有关,易损斑块容易导致同侧皮质分水岭区低灌注,MTT是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