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CT三维重建技术,方法: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1mm或2mm),小视野(FOV=5cm),密集重建技术(间隔0.2mm或0.5mm),对75例成人中耳,内耳进行三维成像,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P),表面成像(SSD)和仿真内镜成像(CTVE)。结果:中耳鼓室,听骨链,内耳及内耳道均获得满意三维图像。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能够真实准确观察成人中耳,内耳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内耳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5例患者(50耳)采用16层CT行颞骨容积扫描,于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内耳的结构.结果:VR对内耳的主要结构显示最为清晰,MPR在耳蜗、半规管和内听道的显示上较有优势,SSD和MIP在显示内耳结构上不及前两种方法.结论:VR在内耳CT后处理技术中成像质量最佳,MPR后处理最为方便直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内耳细微结构和相关病变的显示,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显示正常内耳及内耳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容积再现技术(VRT)对正常内耳及内耳病变的显示能力。方法 对20例(40耳)正常内耳及42例(61耳)内耳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100mAs,0.75mm准直器宽度,螺距为1,高分辨骨算法重建。对感兴趣耳进行VRT重建。结果 VRT图像清晰显示了正常内耳的空间立体结构。40耳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VRT图像均立体、直观、清晰地显示了畸形的形态和部位。VRT表现为:(1)Michel畸形1耳:内耳完全缺如;(2)共同腔畸形3耳:耳蜗与前庭不能相互区分,呈一囊状结构;(3)不完全分隔Ⅰ型3耳:耳蜗呈囊状,前庭扩大呈囊状,二者可相互区分;(4)不完全分隔Ⅱ型(即Mondini型)5耳:耳蜗仅1.5圈,中圈和顶圈融合,前庭扩大;(5)前庭与半规管畸形14耳:耳蜗正常,前庭扩大,半规管短小、缺如或扩大;(6)前庭导水管扩大14耳:前庭导水管开口扩大呈喇叭口状,与总脚相通。骨化性迷路炎患者7例(7耳),4耳重组时不能完整地显示内耳的立体结构,3耳表现为耳蜗变细或半规管显示不完整。14例(14耳)迷路瘘管患者中,耳蜗破坏1耳,耳蜗、前庭、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均破坏3耳,仅水平半规管破坏10耳。VRT图像表现为半规管或耳蜗与团状高密度结构相连,重组时不能相互分开。结论 VRT可清晰显示正常内耳及部分内耳病变,对内耳病变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维透明重建对内耳解剖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螺旋三维RaySum重建技术对内耳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 对 2 0位健康志愿者两侧内耳进行三维RaySum重建 ,沿X轴从 0°开始自前向后每 30°旋转 1次 ,再沿Y轴从 0°开始自上而下每 30°旋转1次 ,观察内耳骨迷路和内听道的解剖结构。结果 内耳三维RaySum重建清楚地显示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等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该方法从前向后和从上向下各 12个位置的内耳膜迷路各结构的解剖清晰可见。结论 内耳三维RaySum重建成像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对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对先天性内耳骨迷路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105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接受16排螺旋扫描,取层厚0.625 mm,Bone Plus骨算法,单侧DFOV 9.6 cm或7.5 cm放大重建,行MPR和VR重建.结果 105例患者中有75例150耳CT显示正常,30例56耳为先天性内耳畸形,包括骨迷路未发育(Michel畸形)4例5耳,耳蜗未发育1例1耳,共腔畸形3例5耳,阶间隔Ⅰ型(囊状耳蜗-前庭畸形)1例1耳,耳蜗发育不全3例4耳,阶间隔Ⅱ型(Mondini畸形)12例21耳,前庭-半规管畸形5例9耳,前庭导水管扩大15例27耳,内耳道畸形12例19耳及内耳骨迷路畸形伴颈静脉球高位10例15耳.结论 多排螺旋CT检查对先天性内耳骨迷路发育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多层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32耳)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做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患耳做单侧重叠放大重建,并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对骨迷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本组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有以下几种:(1)Michel型(1耳):内耳结构完全缺如。(2)共同腔畸形(2耳):耳蜗和前庭呈一囊状结构,二者不能相互区分。(3)不完全分隔Ⅰ型(3耳):耳蜗缺乏完整的蜗轴,呈囊状改变,同时前庭扩大呈囊状。(4)不完全分隔Ⅱ型(Mondini型)(4耳):耳蜗仅1.5圈,中圈和顶圈融合,前庭扩大。(5)前庭及半规管畸形(14耳):耳蜗正常,前庭扩大,半规管短小、粗大或缺如。(6)前庭导水管扩大(14耳,其中6耳伴随其他畸形):前庭导水管扩大呈喇叭口状或与总脚相通。(7)内耳道畸形(8耳均伴随其他畸形):内耳道缺如、狭窄或扩大。结论 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有其特殊的形态学表现,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可清晰显示各种畸形的二维和三维解剖特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矫形外科中应用广泛,也应用最早。作者收集近3年来颌面部外伤病例21例,均作了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回顾分析其成像方法和三维影像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眼眶16层螺旋CT三维测量方法,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资料与方法 9例正常成人干燥完整头颅眼眶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组成像,共进行8条线距测量,并与干颅眼眶直接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能测量不同平面眼眶线距,其与直接测量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准确、可靠,可作为眼眶测量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螺旋CT胆系成像术的临床价值、检查方法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了综合探讨,指出三维螺旋CT胆系成像术对于肝外胆管疾病的诊断、胆囊和胆管手术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了解胆管树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有特殊临床意义,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成为ERCP检查的补充或部分替代这种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腰椎穿刺脑池气造影高分辨率CT(Gas HighresolutionCTcisternography ,Gas HRCTC)检查对内耳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蜗神经瘤而常规增强前后CT扫描为阴性的患者 69例行Gas HRCTC检查。结果 :69例Gas HRCTC检查 ,局限于内耳道的占位性病变 7例 ,6例为小蜗神经瘤 ,1例为囊肿 ;Ⅶ Ⅷ脑神经血管袢压迫综合征 10例 ,蛛网膜炎 9例 ,43例表现正常。脑桥小脑角区的主要解剖结构为内耳道、脑桥小脑角 (Cerebellopontineangle ,CPA)池、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Ⅶ Ⅷ )脑池段、小脑下前动脉袢、小脑绒球。内耳门前后径为 4.96± 0 .85mm ,Ⅶ Ⅷ脑神经脑池段神经束直径为 2 .2 8± 0 .41mm。结论 :Gas HRCTC检查能清晰显示脑桥小脑角区细微的解剖结构 ,对诊断小蜗神经瘤、蛛网膜炎、Ⅶ Ⅷ脑神经血管袢压迫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透明化重组在内耳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先天性内耳疾病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信息。资料与方法回顾32耳内耳畸形的64排高分辨率CT(HRCT)容积数据,行三维透明化重组处理,按内耳畸形分类总结三维透明化重组方法及影像表现。结果 32耳的三维透明化容积再现(VR)图像结合透明化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均能很好揭示内耳畸形病变部位及程度,内耳病变整体显示方面及蜗窗、前庭窗、半规管等细节病变显示中透明化VR像及透明化MPR像明显优于轴位像及普通MPR像;在耳蜗内部结构的显示中,透明化MPR、轴位像及普通MPR像优于透明化VR像。32耳先天内耳发育畸形有以下几种:耳蜗未发育(2耳);共同腔畸形(4耳);不完全分隔Ⅰ型(2耳,2例患者对侧耳均为共同腔畸形);不完全分隔Ⅱ型(即Mondini型)(16耳,多合并前庭、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畸形);单纯前庭-半规管畸形(2耳);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6耳)。结论三维透明化个性重组能准确评价内耳先天性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耳骨迷路畸形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8例(56耳)先天性感音性耳聋的内耳骨迷路畸形患者HRCT表现。结果 Michel畸形1耳,囊状耳蜗.前庭畸形(IP-1畸形)8耳,Mondinl畸形(IP-2畸形)17耳,耳蜗未发育4耳,耳蜗发育不全6耳,共腔畸形4耳,前庭.外半规管畸形8耳,前庭导水管扩大8耳。结论 HRCT可显示先天性内耳畸形表现,为内耳畸形的诊断和人工耳蜗植入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3D 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使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 CT机对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 结果 10例为肺叶内型,2例为肺叶外型;8例位于左下肺,4例位于右下肺;增强CT显示11例有血管样条索影自主动脉向病灶内延伸;MIP-SCTA显示了经手术证实的14条异常血管中的13条,且清楚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和形状. 结论 MIP-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的颞骨CT诊断和术前评价意义。方法:采用顺序性和针对性图像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内耳畸形的颞骨CT表现.与原诊断报告的描述进行比较,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26例(共52侧耳)内耳畸形患者中耳蜗发育不全15例、前庭导水管扩大19例、半规管发育不良和前庭扩大11例,这4种畸形单发或联合者占所有骨迷路畸形的80%。原诊断报告中主要遗漏了半规管发育不良4侧耳、前庭导水管扩大7侧耳、耳蜗发育不全6侧耳。采用顺序性图像观察方法,两位阅片者诊断内耳畸形的Kappa值为0.97;与原诊断报告的Kappa值分别为0.51和0.5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价发现耳蜗及前庭与内听道底部骨质缺损17侧耳、半规管骨壁缺损2侧耳、面神经管迷走6侧耳。结论:高分辨力颞骨CT扫描对详细了解内耳畸形的程度、部位及类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顺序性观察方法可避免内耳畸形的漏诊;针对性的评价对充分做好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准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常内耳骨迷路CT三维重建的最佳成像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耳骨迷路CT三维重建的最佳成像参数。方法 选择 2 0例临床上除外耳部病变的病人 ,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 (1.0mm) ,比较 pitch(1.0 ,1.5 ,2 .0 )、重建算法 (标准算法、骨算法和边缘算法 )和重建间隔 (1.0mm、0 .8mm、0 .4mm、0 .2mm和 0 .1mm)对表面遮盖显示法 (surfaceshadedisplay ,SSD)三维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制订了图像质量评分标准作为比较的半定量指标。结果 内耳骨迷路CT三维重建对外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前庭、前庭窗、耳蜗、蜗窗、内耳道均可显示 ,但对前庭窗和蜗窗显示欠佳。随着 pitch值增大图像质量降低 (Ρ <0 .0 1) ;边缘算法的图像质量优于标准算法和骨算法 ;重建间隔越小图像质量越好 ,但不必过分强调太薄的重建间隔。结论 内耳骨迷路CT三维重建的最佳成像参数是 :层厚 1.0mm ,pitch 1.0 ,显示视野 4.8cm ,边缘算法重建 ,重建间隔 0 .2mm。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与三维重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94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准直3~5mm,螺距1.5~3.0,以1.3~2.7mm间距后重建;源影像输入AW4.0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VE)等软件显示病变,并与椎间盘镜(MED)诊治对照。结果 8例正常;LDH86例:中央型、侧旁、椎间管、椎管外、侧方及混合型分别为19、39、5、2、3、18例。三维重建显示LDH的立体结构为堤坡形、扁丘形、尖丘形、双(多)丘形及游离形分别为34、26、9、5、2例。VE诊断LDH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100%、80%。VE能模拟MED效果。结论 容积数据与多模式三维重建能提供诊断LDH更全面的信息,并模拟微创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容积高分辨CT (VHRCT)对肺弥漫病变的显示能力,探讨VHRCT取代传统高分辨CT (CHRCT)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102例肺弥漫病变患者行VHRCT及CHRCT检查,比较二者的图像质量,包括图像的伪影、分辨能力及噪声水平:选择无明显呼吸伪影的层面,比较二者对于线状影及网状影、微结节影及树芽征、细支气管扩张、磨玻璃影、肺气肿5种肺弥漫病变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 图像质量比较:VHRCT与CHRCT的图像分辨能力及噪声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7,P=0.091);CHRCT的呼吸伪影较VHRCT明显,二者伪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无明显呼吸伪影的层面中,VHRCT与CHRCT对线状影及网状影、微结节影及树芽征、细支气管扩张、磨玻璃影、肺气肿显示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9,P=0.603,P=0.189,P=0.672,P=0.541).结论 VHRCT对于肺弥漫病变的显示能力与CHRCT接近,可以通过一次螺旋扫描得到全肺的高分辨率图像,其取代CHRCT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胆道造影及其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螺旋CT胆道造影 (SCTcholangiography ,SCTC)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3 0例怀疑胆系疾病者作螺旋CT胆道造影 ,11例同时进行MRC检查。图像用三维 ( 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及表面阴影显示 (SSD)后处理。结果 2 5例胆道显影 ,其血清总胆红素均 <5 1.3 μmol/L( 17.1μmol/L =1mg/dl)。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胆道解剖结构、梗阻部位或病变形态 ,弥补了横断面图像的不足 ,提高了诊断能力。与MRC比较可显示更多胆道细节。结论 SCTC在轻中度梗阻性黄疸病例胆道显影良好 ,3D图像可满意显示胆道解剖结构 ,提高了对胆道疾病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