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突发群体伤急救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9月我院急诊接诊的各类突发群体伤护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 186名伤员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4例,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一系列的探讨实践,我院保证了急诊救治的秩序,稳定了患者情绪,在救治中做到明确分工,密切协作。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我院急救护理的管理,为突发群体伤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保证群体伤伤员救治的质量以及速度,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提高我院在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管理体系在突发群体伤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云浮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4月起实施系统急救护理管理体系建设,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102例突发群体伤患者设为对照组,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100例突发群体上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入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急救护理管理体系后,显著提高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抢救成功率,对于提升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成花玲 《吉林医学》2012,(31):6912-6913
目的:探讨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管理在二级医院面对群体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9起突发群体伤患者采用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管理程序,包括急诊科良好的硬件设施,完善的应急预案,规范抢救程序,抢救人员有序的分工协作,加强人员的急救技能的培训等。结果:加快了分流和救治的速度,极大地改善了现场医疗秩序,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论:二级医院面对突发群体伤患者运用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管理程序,减少了抢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了二级医院的综合急救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8起突发群体伤患者的救护,使我院急救护理应急预案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方法对18起突发群体伤患者按急救护理应急预案实施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等救护。结果整个救护过程物资充足、分工明确、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秩序、改善了急救环境。结论18起突发群体伤患者得到及时、快速、有效、准确的整体救护,真正做到了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5.
25批群体伤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急诊科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急诊病员的安全。急救是医院急诊的重要环节,也是急诊护理的主要内容。5年来,作者通过对25批167例群体伤病人进行救治,取得了一定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突发群体伤的急诊救治护理能力和效果,最大限度的挽救伤员的生命安全,为伤员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急诊科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突发事件救治应急预案》,并及时启动“三级一体”的应急体系,在急诊救治和护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炯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8):504-505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致群体伤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2001年11月-2006年7月共接诊交通事故患者58批946例,针对患者组织抢救小组,实施院前及院内急救,根据伤情实施重点护理。结果所有伤员在10min内得到正确分诊及救治。结论救护方法科学、合理,救护措施得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群体伤员伤情的发生、分类、急救人员的调动、分工、以及整个急救过程进程探讨,急救原则:先急后缓,先重后轻,优先分出危重伤员,分类处理,危重休克伤员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予鼻导管吸入氧气,迅速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对颅脑损伤者应有效保护脑,防止脑缺氧;对开放性损伤、四肢骨折、内脏出血等需紧急手术,并对清醒伤员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预防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群体伤在急诊科的抢救及护理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的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 ,往往会造成短时间内有众多伤员或受灾人群集中到急诊科 ,并且在短时间内集中入院 ,因此急救护理中组织管理是直接影响到抢救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科自 1996年 8月至 2 0 0 0年 8月 ,救护了 7批交通事故和灾害受伤的人群 ,抢救人数为 81名 ,其中最多一次为 2 4名 ,现将我科对 7批伤员抢救护理及组织管理的做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伤员共 81例 ,其中男 5 4例 ,女 2 7例 ,年龄 2~ 5 8岁。致伤原因为撞车、翻车、塌方和火灾 ,最多一次伤员达 2 4人。颅脑损伤 5例 ,胸腹腔脏器伤 2例 ,单纯骨折 5例 ,多发…  相似文献   

10.
群体伤通常是指同一种或一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造成3个人次以上的伤员.在我国创伤的死亡率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五位,是我国1~34岁居民的第一位死因[1].我院采取由院长统一指挥,120分中心、急诊科与相关科室协同抢救的院内绿色通道的创伤一体化急救模式,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7批共计791例创伤患者进行了救治,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暴力伤在外科系统极为常见,但在和平年代,群体暴力伤则为少见。2009年7月5日我市出现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伤亡。在此次事件中共收治18例,均得到有效救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多发伤的急救护理体会,探讨创伤急救的救护原则.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五年中4500例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达90%.结论 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2004年5月-2005年5月我院共收治交通伤患者1044例。由于交通肇事后伤者来势急、病情重,在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由现场救护到医院急诊室至手术治疗,各科相关人员需要密切的协调配合。以求取得最大限度的抢救效果。在此过程中,护理工作与现场救护、急诊室、手术的配合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2002年1月-2006年收冶从奔驰的火车上坠落伤或火车撞击伤的病例18例,这些伤者都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或脏器的严重损伤,致伤机制复杂,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高,经过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成功救冶14例,现将对这些病例的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多发伤研究的进展,如何提高多发伤的急救及护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我院1995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多发伤110例,总结本组病例急救及护理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郑小湖 《华夏医学》2003,16(5):651-652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 ,车祸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车祸伤多为群体损伤 ,且常合并全身的多处损伤 ,如颅脑损伤、血气胸、内脏损伤、骨折等。车祸一旦发生病情危重复杂 ,来势凶猛 ,抢救是否及时有效关系着患者的存亡。现将我院 2 0 0 2年接收的两起车祸 2 3例伤者的急救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2 3例 ,两批伤员分别为 1 0例和 1 3例 ,男 1 5例 ,女8例 ,年龄 5~ 6 2岁 ,伤后 30 min分批相继送到本院急诊科。其中颅脑损伤 5例 ,腹腔脏器损伤 5例 ,胸腹联合伤 2例 ,血气胸3例 ,骨折 3例 ,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 5例。 2 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方法和原则.方法 通过病例总结出更为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提高早期认症识症能力,为抢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结果 28例患者,治愈10例,好转17例,死亡1例.结论 严重多发伤对全身状态影响较大,常危及生命,应进行生命体征的连续监测,实施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监护与支持.同时准确全面地评估伤情,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器官损伤,突出"快、准、及时、高效"的急救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余添惠  张凤英 《吉林医学》2013,34(11):2185-2186
目的:探讨突发心肌梗死的创伤急救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在2011年11月前对于突发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基础急救方法,2011年11月开始施行突发心肌梗死的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比急救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和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施行的突发心肌梗死优化急救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洁霞 《华夏医学》2007,20(5):993-994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农业机器化普及,以及交通事业发达,交通事故日益增多,目前创伤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多发伤也呈比例性上升。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是挽救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规范有效的急救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密切配合抢救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自2004年来,我中心抢救多发伤92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2例中,男63例,女29例;年龄6~82岁,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