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中,为开章第一方,也是《伤寒论》中的主方之一,以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药有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金匮要略》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可见桂枝汤并非专治风寒表虚证,还可以治疗妊娠病。此外,《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中有治疗产后“头微痛,恶寒,时有热,……干呕汗出”的方剂,名为阳旦汤。原书方缺,后人认为此方即桂枝汤,《千金》认为系桂枝汤加黄芩一味,为桂枝汤证出现内热者设。由桂枝汤衍化而出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相似文献
3.
4.
5.
6.
7.
芍药甘草汤源于《伤寒论》,由白芍、甘草二药组成,是仲景为误汗亡阳,阳复后的脚挛急证而设。笔者自1983年以来,将其运用于妇科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略述如下。1崩漏王某,女,36岁,工人,1986年6月3日初诊。患者性情急躁,自述平素月事提前,经水非时而下,近几月逐渐加重,时崩时 相似文献
8.
1 慢性结肠炎 患者,女,45岁,1998年2月18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腹泻3年余,近日来黎明前腹泻,小腹胀坠痛,窘迫而泻,泻下为粘液样便,但无脓血,X线钡剂灌肠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曾服黄连素、氟哌酸及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药未见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是张仲景之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外感汗后表未解证;表证下后表证仍在;营卫不和所致的自汗或时发热汗出证。《金匮要略》内还用于治疗妊娠恶阻。然而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应用灵活,治疗其他病证也可获良效,现举如下几则病案。1夏穿棉衣案罗某,男,58岁。2003年7月16日初诊。时值盛夏,身着毛衣毛裤,上身内裹棉背心,时有自汗,汗出畏风寒,衣服稍薄即感风冷透骨,尤以腰间为重,甚或振寒。患者素以倦怠乏力,腰冷酸软,纳差食少,舌淡,脉缓弱。嘱其服金匮肾气丸(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服10… 相似文献
10.
11.
小柴胡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源出于《伤寒论》 ,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等 7味药物组成 ,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主治外邪传入少阳 ,邪气郁于半表半里之间的少阳证。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根据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和少阳与厥阴的表里关系 ,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黄 汗患者 ,男 ,38岁 ,1 994年 4月 2 1日初诊。诉汗出沾衣色黄如柏汁 1个月。病者 1个月前患“感冒” ,治愈后经常汗出 ,沾内衣色黄如柏汁 ,更换内衣亦如此 ,以腋下为主。前医以清热利湿退黄之法屡治无效。又到某医院检查肝…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 妊娠恶阻彭某 ,女 ,2 6岁 ,1992年 4月 13日初诊。停经 5 2天 ,胸闷脘胀 ,恶心呕吐 ,神疲乏力 ,头晕思睡 ,不欲饮食 10余天。经补液、止呕等治疗 3天未效而求诊中医。诊时仍恶心呕吐 ,甚则食入即吐 ,有时饮水亦吐 ,甚时呕吐物带少许血丝 ,伴口苦 ,心烦多虑 ,夜寐不安 ,小便黄 ,舌红、苔薄黄 ,脉弦细而滑。尿妊娠试验阳性。诊为妊娠恶阻。治宜疏肝理气安胎 ,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 6g,黄芩 10 g,法半夏 10 g,太子参 15 g,苏叶 6g,竹茹12 g,白芍 15 g,枇杷叶 12 g,炙甘草 6g,生姜 3片 ,大枣 4枚。每日 1剂 ,水煎服。服药 5…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笔者遵其方义 ,用于治疗顽固性失眠、多汗症、胃痞症获良效 ,报告如下。1 顽固性失眠男 ,40岁 ,1 999年 6月 2日就诊。自诉患顽固性失眠 2年 ,曾服安定、舒乐安定及中药重镇安神、养心安神剂无效。近来彻夜不眠 ,头晕头胀。诊见 :精神抑郁 ,面色黧黑 ,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证属气滞血瘀 ,神魂失养。血府逐瘀汤加味 :柴胡1 0 g,生地黄 1 0 g,赤芍 1 5 g,当归 1 0 g,川芎 1 5g,红花 1 0 g,桃仁 1 0 g,枳壳 1 0 g,桔梗 6 g,川牛膝 1 5 g,生甘草 6 g,生龙骨 3 0 g,生牡蛎 3 0 g。水煎服 ,日 1剂。 6剂…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