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20几个国家,以中国较多。EHF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轻重不一,典型病例具有发热  相似文献   

2.
王仓辉 《吉林医学》2011,(20):4248-4248
<正>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EHF死亡原因主要有休克、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尿毒症、腔道大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在我科收治的流行性出血  相似文献   

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我市1973年发现该病,至1989年陆续有病例报告,自1990年以来本市EHF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为阐明本市EHF的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的种类组成,确定主要传染源,分析感染场所和疫区类型及人群隐性感染状况和确定EHF疫苗接种类型等问题,使EHF的防治工作具有科学依据,本站于1998年3月份在红光镇进行鼠类种群分布,密度及病毒(抗原)携带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解及草螨叮咬而传播。临海市1980年发现该病,自1984年以来,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据临海市疾控中心疫情统计,1980~1998年已发病1831例,平均每年发病96例,平均发病率为9.32/万;死亡39例,平均病死率为  相似文献   

5.
高鹏 《当代医学》2011,17(1):86-8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侵犯多系统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多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治疗不当,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5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进一步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传染源与发病的关系,摸清流行规律。我们在对疫区不同月份鼠类种群分布、EHF抗原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查明不同类型EHF 疫源地内的宿主动物种类,明确主要传染源,1982年以来,我们先后对安徽省境内的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皖南山地丘陵、城镇等五种不同地理景观EHF疫区中的鼠类组成及其携常EHF·V 抗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萍 《海南医学》2012,23(7):91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播疾病,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特征[1]。由于EHF是泛嗜性感染,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发病特点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病情多变,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据各地报道,EHF误诊率比较高。就我院2011年发现1例EHF,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易银  李威  张薇  代丽丽  郭彩萍 《北京医学》2011,33(12):1021-1022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典型病例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3大主征及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血热工作组会议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一、传染源本病病原直到1978年朝鲜李镐汪才从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朝鲜亚种的肾和肺组织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近年李氏又从许多患者血中分离出该病毒。我国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检出 EHF 病毒抗原,并用 A—549和 Vero 细胞分离传代成功。根据国内外资料报道,共同认为鼠类是EHF 的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欧洲棕背(?)和褐家鼠等.我国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1981年河南洛阳、开封两地区和山西运城地区流行的一次新型伴有轻度肾损伤的轻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其传染源及贮存宿主.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以急性起病、短期发热、热退后桕继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和严重出血倾向等危险症候群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汉坦病毒(HV)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1).其并发症多见于消化道出血、脑水肿、ARDS、心衰肺水肿等,现报告合并有重型肝炎病1例.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通过鼠类传播的一种传染病,近几年发病率有所升高。由于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常易误诊。我院自1995年2月-1998年12月以急腹症收治12例EHF,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营口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姿料来源于疫情报告系统.EHF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结果。EHF宿主动物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带毒率用FAT法检测鼠肺HV。结果:营口地区EHF符合家鼠型传播特点,褐家鼠是当地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结论:加强对EHF防治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村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防鼠灭鼠、开展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及革螨叮咬而传播。我市1980年发现该病,自84年以来,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据市站疫情统计,我市1980—1998年已发病1831例,平均每年发病96例,平均发病率为9.32%;死亡39例,平均病死率为2.13%。流行性出血热已严重威胁着我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在本地区有流行趋势。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测一般采用空腹静脉血,因所需血清甚少,故常造成血液浪费,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作者尝试用木相血测定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l标本来源门诊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2例,凡检验流行性出血热抗体者,在抽取静脉血的同时,均采末梢血作对照。1.2方法静脉血测定EHF-IgM:取酶标条,用生理盐水洗3次一空干。取患者血清(用生理盐水作1:IOO稀释)100VI,加入酶标孔内,37C30min,取出,每孔加入酶…  相似文献   

17.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流行强度与宿主动物的种群密度、带毒动态以及人群接触宿主动物的频率等有关。牡丹江市是EHF老疫区。自1984—1986年,我们对不同地形疫区的鼠种分布、鼠带毒率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1.1 收集我市各地鼠情监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随关季节的变化,开气的转凉,鼠类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增加了流行性出血热病的传播机会,所以要求我们大家要注意预防出血热病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分布在欧、亚两洲,我省属高发区,流行性出血热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该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  相似文献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EHF)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王仓辉 《吉林医学》2010,(34):6357-6357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起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与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相混淆。在诊治过程中客观评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可预防或减少护理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