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2.
本文对154例脑腔隙综合征结合临床及CT所见进行了分析。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91.6%;有高血压者占72.7%。临床表现以纯运动性偏瘫最多见(48.7%),其次为感觉运动性率中(20.8%),纯感觉性率中约占4.7%。观察了本组的治疗过程,认为本病预后良好。全组154例均经CT检查,发现有腔隙灶者149例,占97%,共检出腔隙灶258个,以基底节区最多,然后依次为放射冠、内囊、额叶、丘脑、脑干及其它部位白质。对临床表现典型而CT检查阴性的5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提高CT扫描阳性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45例内囊腔隙梗塞中,有明确诱因者17例,表现为纯云霞生偏瘫者6例,纯感觉性卒中3例,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6例,感觉运动性卒中2例,轻偏瘫-痴呆7例,纯精神障碍16例,其他5例,CT检查发现腔隙灶共118个,双内囊前肢16例,左内囊前肢21例,右内囊前肢1例,其他5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64例老年人特殊类型的腔隙梗塞综合征,其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脑病)18例,癫痫发作15例,假性球麻痹15例,偏侧舞蹈病6例,帕金森综合征4例,手─口综合征3例,核间性眼肌麻痹3例。认为老年人腔隙性梗塞综合征临床类型甚多,似无特定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56例由CT头颅扫描证实的多发性腔隙梗塞的特征,讨论了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并强调坚持抗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治疗对预防本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便提高对本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81例本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活动状态下发病76例(93.8%),有高血压78例(96.3%),纯运动性轻偏瘫34例(41.2%),纯感觉性卒中14例(17.3%),感觉运动性卒中21例(26.0%),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7例(8.6%),脑干交叉性瘫3例(3.70%),丘脑性痴呆2例(2.5%)。出血量0.5~7mL,平均3.4mL。痊愈66例(81.5%)、好转15例(18.5%)。结论:高血压是本综合征的最主要病因。本综合征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早期易误诊为脑梗死,CT和MRI检查可助确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2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及脑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中,38例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量0.5~9ml,平均4.5ml;均无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呈典型腔隙综合征表现;因症状体征轻微,33例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颈椎病,误诊率为78.57%,经行脑CT、脑MRI检查后确诊;内科治疗14~30天后,完全恢复2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5.24%.结论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预后较好,但由于出血量小,临床表现轻微,与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不易鉴别,需及时做脑CT、MRI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8.
431例腔隙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腔隙综合征的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以来收治的临床表现完全符合Fisher诊断标准的431例腔隙综合征病人,就其病因、病变性质及部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腔隙综合征的病因复杂,病变性质各异病灶无特定的部位,其临床征象主要取决于病灶部位及该部位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和病变性质,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结论:对腔隙综合征患者应动态观察,深入探明可治性病因,以提高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自CT应用以来 ,国内外学者陆续发现小量脑出血也可引起腔隙综合征 ,将之称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1] 。今将两院收治的 48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结合CT诊断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 36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3±3.6 1岁。其中有高血压史者 38例 (79.2 % ) ,糖尿病史者 18例 (37.5 % ) ,冠心病史者 15例 (31.3% )。活动中发病 40例 ,安静下发病 8例。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发病时均神志清楚 ,无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无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 ,无癫痫发作 ,仅有 18例有轻微头痛 ,10例有头晕头胀。表现腔隙综合…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梗塞(Lacunarinfarct)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微梗塞、腔隙性卒中,是由脑深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深部小软化灶,是由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引的微小动脉透明性变。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好发于壳核、尾核、丘脑、桥脑基底部、内囊和大脑白质。腔隙性梗塞病灶大多为3~4mm或更小,大者可达15~30mm,有的报告最大1例直径为38.4mm。自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有关本病的报告不断增加。我科自1986~1988年6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腔隙性梗塞49例及1例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与年龄、高血压痛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预后,探讨其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及影响临床检出率高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阳煤集团总医院三矿医院自1996年至2003年期间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82例,其中合并腔隙性脑梗死130例的年龄、高血压的病程、预后之间的关系,对临床检出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年龄60岁以下组与60岁以上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病程10a以内与10a以上者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且预后良好。本组病人中无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者较多。结论:高血压随年龄增大及病程延长,腔隙性脑梗死也随之增多,早期发现高血压,并给予长期规律治疗预后良好。由于检查技术好,设备先进,检出率高所以无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者较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10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分析,认为其病因与吸烟、饮酒及高血压有关。临床表现以肢体轻瘫多见。5例TIA经CT证实均有梗塞灶。CT与临床表现不符占23.8%,指出其原因与病灶小、检查时间过早、脑萎缩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2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给予胞二磷胆碱、葛根素治疗,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同时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显效206例,好转79例,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避免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再发生。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泂 《河北医学》2007,13(2):202-204
目的:结合病史分析腔隙脑梗死临床症状和CT表现,着重讨论腔隙脑梗死病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CT资料.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肢体定位症状与病变部位不符,另有部分病人临床无症状.CT表现为病灶大小5~15mm低密度灶,好发于基底节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以及丘脑、桥脑和脑白质.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血栓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丁苯酞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ALI)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ALI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8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8例,给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SS评分与B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S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S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显著提高ALI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脑卒中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腔隙性脑梗塞(简称LI)133例进行了临床、CT及MRI分析,结果认为LI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有近半数的LI病例并无特异的阳性体征,过多分型无实际意义,MRI对LI的诊断优于CT,其中以T1T2加权都显示有病理意义,LI的典型临床表现需结合MRI的特点和CT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了近5年我院收治的18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结果发现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大多数有2系或2系以上减少,骨髓1系或更多系列细胞病态造血,转化的白血病占27.8%、治疗总有效率为33.3%.并对转化的白血病的临床特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耿建波  时慧 《吉林医学》2010,31(15):2168-216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尿失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89例,分析患者Glasgow评分,腔梗的部位与尿失禁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尿失禁组Glasgow评分低于无尿失禁组,两组间单纯皮层下梗死和单纯皮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皮层下加皮层)比较,尿失禁组比率大于无尿失禁组。结论:尿失禁与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是脑梗死严重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补肾通络方治疗腔隙性脑梗塞5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方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补肾通络方,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5%,愈显率为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78%,愈显率为55·1%,2组疗效比较,愈显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通络方治疗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疗效确切,与西药配合应用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