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齿状突骨折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间的活动功能。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以及并发症。 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经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齿状突骨折患者,选取48例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内固定治疗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体格检查,拍摄患者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射线片,评价并分析其治疗后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在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13.4个月。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吞咽困难3例,经3-6个月随访治愈,螺钉松动3例,经延长外固定时间后治愈,不愈合患者1例,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后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愈合,愈合后寰枢椎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并发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严格选择适应证、内固定治疗中精细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经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齿突的观测 ,为颈前路螺钉直接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 5 0例枢椎干燥标本的枢椎的高度、齿突基底部的外径和基底部皮质厚度。结果 :枢椎的高度为 3 8.3 2± 2 .1 1mm ,齿突基底部横径和矢径分别为 1 0 .5 1± 0 .83mm和 1 1 .65± 0 .92mm ,齿突基底部前、后及左、右侧的皮质厚度分别为 1 .62±0 .4 2mm、1 .5 5± 0 .3 1mm、1 .91± 0 .2 3mm和 2 .1 6± 0 .2 4mm。结论 :96%齿突不适合两枚直径 3 .5mm的螺钉固定 ,建议用直径 4 .5mm螺钉以 3 5~ 4 5mmm的深度和后倾 1 0°角度固定  相似文献   

3.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对中国成人干燥寰枢椎配对标本上,对与临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相关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冠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外偏角(5.5±2.0)°(0°~13.0°),最大外偏角(23.6±2.1)°(17.5°~32.5°),矢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后倾角(14.9±2.6)°(9.0°~27.0°),最大后倾角(25.6±2.5)°(17.5°~33.5°),内侧钉道距离(16.58±1.49)mm(13.78~21.86mm),外侧钉道距离(26.44±1.75)mm(21.81~33.78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16~26mm长度的螺钉,外倾5°~23°、后倾15°~26°方向拧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枢椎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为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枢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96.5%的标本椎弓根宽度大于4.5 mm,11.5%标本侧块内侧高度小于2.1 mm,20.6%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右侧占8.1%,左侧占12.5%,其中男性15.7%,女性40%的标本椎弓根内侧高度小于4.5 mm. 螺钉固定的上倾角和内倾角分别为39.2°±5.04°和5.79°±2.45°.结论[ HTSS〗21.5%的国人不适合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术前应进行旁矢状位的薄层CT扫描.  相似文献   

5.
齿突形态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国人齿状突的形态特点 ,为齿突螺钉设计及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测量6 0例枢椎干骨形态、3 0例齿突基底部的内径及合适进钉角度。结果 :国人枢椎总高度为 3 6 .8± 2 .4mm ,齿突长度为 14 .0± 1.2mm ;基底部冠状外径为 8.9± 1.0mm ,冠状内径为 6 .1± 0 .5mm ;合适的进钉角度为16°± 3°。结论 :绝大部分国人齿突不适合两枚 3 .5mm螺钉固定。齿突螺钉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国人齿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引导下经后路上颈椎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为临床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干骨28套(C1-7),对其滋养孔的位置、椎弓根等相关数据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C2/3的滋养孔距后正中线分别为(17.26±7.36)和(16.05±7.95)mm;椎弓根的长、高、宽(mm)分别为6.18±1.36、8.87±2.22、11.54±3.21和4.95±3.5、7.00±0.97、10.50±4.11;椎弓根的中轴线与正中矢状切面所构成的夹角分别为(43.83±3.09)°和(41.53±3.29)°。结论临床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螺点可选定在C2/3侧块距其外侧缘5mm、距下关节突下缘8mm处,螺钉进入的延长线与正中矢状切面的夹角应为40°~45°,并向头侧倾斜10°为宜,螺钉的长度为24~30mm,覬为5mm为佳。  相似文献   

7.
枢椎椎弓根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5例成年人枢椎干标本,分别测量其椎弓根的宽度、高度,以及枢椎椎弓根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为(8.22±1.48)mm,高度为(8.24±0.86)mm,在横断面上内斜角为36.57°±3.18°,在矢状面上的上倾角为26.79°±2.10°。结论:枢椎椎弓根有足够的空间供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应小于3.5mm,且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要有一定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2mm ,2 4.4± 2 .9mm和 3 0 .3± 3 .2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 3 .6± 3 .0mm ,15 .3± 2 .2mm和 9.5± 1.2mm ,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 2 7.7°± 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 116.7°± 8.0°。结论 :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与跟骨骨折内固定相关的跟骰关节面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跟骨前突处的螺钉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个成人正常跟骨干燥标本进行观察测量,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和内倾角,另外通过跟骨的矢状断层切片对跟骨骰骨关节面附近的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为(22.67±2.14)mm;其内倾角为(60.4±7.1)°;紧邻跟骨骰骨关节面关节面下的压力骨小梁是致密的,厚度大约为5mm,向后方和下方的骨小梁逐渐变得稀少、疏松。结论:跟骨骰骨关节面下方的骨量丰富,骨小梁致密,是螺钉植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该关节面的内倾角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供腰椎峡部CT解剖学资料。方法:50例正常成年人腰椎峡部定位CT扫描,观察与腰椎峡部裂行多孔面螺钉进针方向、角度等的有关数据。结果:L_(1~3)两侧峡部外侧宽基本接近,平均为26.3±4.4mm;L_4宽度略增,L_5宽度最大,为40.3±5.8mm。L_(1~3)与L_5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矢状面上,L_(1~4)峡部的走行方向基本上呈垂直向下,连接于上下关节突之间,L_5峡部明显向后上倾斜,故在上关节突与峡部之间形成平均角度为103°±7°(90°~110°)的仰角。在冠状位上,随着椎间孔渐增大,腰椎峡部逐渐外移.L_5峡部极度外移,使下关节突移至上关节突外下方。结论:作L_5峡部裂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时,应考虑上关节突与峡部间呈向后上方的仰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不同长度齿突骨折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收集20具新鲜成人枢椎标本,按齿突螺钉固定技术钻孔形成针道,模拟齿突II型骨折,测量齿突端针道长度,置入螺钉后测试旋入力矩、最大轴向拨出力和刚度测试,解剖观察钉道骨质构成。结果 钉道长度8.3mm~12.3mm,钉道长度与螺钉最大拔出力相关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0.28, 回归方程式:Y=156.69+67.97X (Y::钉道长 X:拔出力),大于10mm和小于10mm两组间旋入力矩、最大轴向拨出力和刚度t检验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齿尖部由皮质骨构成。结论 齿突长度和骨折端的稳定度关系不密切、与最大轴向拨出力成正比关系但并不显著,短于1cm的齿突对螺钉仍有较好的把持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在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适应征选择。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7月共完成寰枢关节骨折脱位﹙不稳﹚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病例32例,其中属于难复性环枢椎关节半脱位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4~74岁,平均46岁;其中游离齿突5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3例、齿突病理性骨折并环枢椎脱位2例、不明原因环枢椎关节脱位1例。结果有1例难复型病例行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其余10例病例均采用后路钉板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术式,其中1例复位成功但是螺钉明显松动;1例因为一侧螺钉植入失败而改用单侧钉棒系统原位固定椎板融合术;全部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随访4~30个月,平均12个月,复位维持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半年复查CT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绝大多数难复型环枢椎半脱位不需要前路松解术,采用后路环枢椎椎弓根螺钉板系统可达到有效的复位固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We used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3DCT) to obtain images of Eagle Syndrome (ES) cases and measurements of relevant variables. Twenty‐five subjects with ES and 25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Styloid process length, anterior‐posterior styloid process angulation (Sagittal plane angle) (APA), medial‐lateral styloid process angulation (Coronal plane angle) (MLA), tonsil–stiloid distance and carotid–stiloid distance were measured on CT and 3DCT images, and cranial and neck angiography was obtained, from a total of 580 images. The styloid process lengths were 40.3 and 40.5 mm o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in the ES group. The left MLA was lower in symptomatic (Median: 67.0°) than asymptomatic (Median: 72.6°) ES patients. In ES patients with styloid process length above 3 cm, MLA (coronal plane angle) is important, and the symptoms are more intense when this angle is smaller. Clin. Anat. 30:487–491, 2017. © 2017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4.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 结果 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 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 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 结论 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伴枢椎单侧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式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植入椎板螺钉、椎弓根螺钉和C2pars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基于人体颈椎Ⅱ型齿状突骨折的CT图像数据,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依据临床手术方案,建立上颈椎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模型:一种是单侧枢椎椎板螺钉(C2TL)+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1PS、C2PS)固定(C1PS-C2TL+PS模型),另一种是单侧C2pars螺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PS-C2pars+PS模型),分析两种固定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和内固定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在后路寰枢椎两种固定术式中,C1PS-C2TL+PS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寰枢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比骨折模型分别减小92.71%、91.28%、95.89%,C1PS-C2pars+PS模型分别减小89.50%、94.77%、92.72%,表明椎体固定节段的刚度都显著提高。此外,C1PS-C2pars+PS模型在前屈和后伸运动时,枢椎螺钉的根部和连接棒下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79.9和167.6MPa,比C1PS-C2TL+PS模型分别增大55.1和52.2MPa。C2pars螺钉在不同工况下最大应力值的变化幅度比较显著,最大值为前屈工况的123.7MPa,比C2TL最大应力值增大21.4MPa。伴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C1PS-C2TL+PS和C1PS-C2pars+PS两种固定术式,均能有效地提高寰枢椎的刚度,前者在屈伸和旋转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C1PS-C2TL+PS内固定术式在结构和应力分布上更加合理,结果可为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内固定术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患者中,AndersonⅡ型陈旧性齿突骨折6例,不稳定Ⅲ型1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6~13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自体颗粒状骨。结果 7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植入位置和复位均满意。寰枢椎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2~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寰枢间植骨融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逆行髋臼后柱螺钉的进钉位置、方向及固定范围。方法 收集10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50例),利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17.0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从坐骨结节至髂窝方向进行透视,垂直后柱“三棱柱”通道横断面放置虚拟螺钉,测量螺钉的最大直径、进钉点、方向、出钉点及螺钉安全倾角。确定螺钉固定的范围,螺钉在后柱通道易穿出部位及术中判断螺钉是否穿出的透视体位。结果 髋臼后柱安全通道近似“三棱柱”形,进钉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中线上,距离坐骨结节最远端男性为(12.99±1.99) mm,女性为 (13.26±2.58) mm,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P>0.05);髂窝出钉点距离同侧前方骶髂关节线男性为(23.65±2.42)mm,女性为(24.94±2.39) mm;距离真骨盆缘男性为(19.33±2.60)mm,女性为(17.63±2.00) mm;最大螺钉直径男性为(17.21±1.41) mm,女性为(15.54±1.51) mm;髋臼后柱逆行置钉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10.52±3.04)°,女性为(7.72±2.99)°;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15.00±4.92) °,女性为 (12.94±4.72)°,以上数据男女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逆行经坐骨结节置钉可固定股骨头中心所在水平面近端 4 cm 以下所有的髋臼后柱骨折,易穿出部位分别为髋臼后壁与坐骨支移行处、髋臼中部、坐骨大切迹水平下1 cm。“三棱柱”的3个侧面的切线位分别是髂骨斜位10°,闭孔斜位60°,髂骨斜位60°。结论 逆行髋臼后柱螺钉进钉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中线,距离坐骨结节最远端1.3 cm,方向约外倾10°,前倾15°,可固定股骨头中心所在水平面近端4 cm以下的髋臼后柱骨折。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 19.3 %、10 .7%和 7.3 % ;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 16 .0 % ;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 4mm ;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 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 (-3 .5°~2 1.5°) ;齿突腰部宽度小于 9mm者占 71.2 % ,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 (0°~ 2 2°) ;2 7.5 %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 ,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 :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 ;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 2 0mm ,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 10mm ,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 2 /3 ;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 ;④ 2 7.5 %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手术前应作CT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