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病证候研究综述孙永宁刘晖*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1证候的规范化中风病证候的探讨历代医家多有论述,《金匮要略》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东垣十书》分中血脉、中腑、中脏,《丹溪心法》分气虚、血淤、痰盛,《医宗必读》强调中脏“最要分别闭与脱...  相似文献   

2.
真中类中辨治--读程国彭《医学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玉龙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0):417-418
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中风有真中风、类中风 ,亦有真中类中相兼者。其“种种变证 ,所在多有 ,务在详辨精细”,并备列辨治之法 ,“俾学者触目洞然”。1 真中宜辨病位真中风有中腑、中血脉、中脏之殊。中腑则与伤寒外感传经相符 ,中血脉必有偏枯、斜症 ,中脏虽为在里亦必兼有经络偏枯之症。由于邪中部位不同 ,证候各异 ,因此当随证施治。1 .1 中腑 :中腑即风中于表 ,但细分为三 :风中太阳 ,宜桂枝汤 ;风中阳明 ,则用葛根汤加桂枝 ;风中少阳 ,宜用小柴胡汤加桂枝。因其外有六经之形证 ,与伤寒六经传变之证无异…  相似文献   

3.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之名始于《内经》,见于历代医家论说中。《金匮要略》以邪之深浅、病情之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元·王履将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两类。当今所说的中风乃为类中风,属中经、中腑、中脏之类。轻则眩晕,语言障碍,半身不遂;重则神志不清。在脏属心,在腑属脑,累及经络。病机无非虚、火、风、痰、气、血六端,或有兼夹之轻重,主次的不同,总有虚实夹杂的表现。或以肝风为主,则有肝阴不足之因;或以血瘀为主,则有气不行血之前兆;或以火旺为主,则有阴虚在先;或以痰阳为主,则有脾肺气虚为由。多以内邪为主,风、火、痰、瘀为标。从正气来…  相似文献   

4.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5.
刘娜  崔友祥 《河南中医》2023,(5):675-678
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在病机上独创“火热论”,并在此基础上倡导“火热致中”理论,认为“火热致中”的关键病机为“怫热郁结,气血不通”,本质为水亏火旺,以“清泻火热、活血通经、调和脏腑”为治则。刘完素认为,中风有邪中于脏与邪中于腑之别,邪中于腑者“有表证、多著四肢”,常因外感之邪与内生火热相兼为病;中脏者则有“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多滞九窍”的特点。“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常用麻黄续命汤、桂枝续命汤、大秦艽汤、地黄饮子、三化汤、愈风汤等治疗。中风先兆与中风同根而生,故亦从寒凉论治,宜“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常用八风散、天麻丸、愈风汤等未病先防。中风者火热程度因人而异,疾病不同阶段的火热热势亦不同,用药不可太过寒凉,亦不可过汗、过下,故治疗上虽以寒凉药物为主,亦辅加辛热之祛风药以行血散结通经,常用至宝丹、灵宝丹。  相似文献   

6.
中风中脏中腑,因两者皆有神志障碍,难于绝然分开,故常合二为一,统称“中脏腑”。但临床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神志不清为主证,但神志障碍较轻,一般属意识朦胧昏昏多睡。中脏是突然昏仆而半身不遂,其神志障碍重,甚至完全昏迷无知。因此对急性中风中脏腑病人的瞳神的分析观察,以及对病情发展变化与预后,这一独具特色的望诊很有临床意义。笔者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1]。历代《内经》注解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理解为"胆为五脏六腑之主宰",有"取决断于胆",有"土脏取决于胆"等等。今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方管窥其义。东垣《脾胃论》[2]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相似文献   

8.
张弘 《吉林中医药》2007,27(5):61-61
通过对《卫生宝鉴》的深层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中风的辨证与治疗方法,即:风中脏宜下之,风中腑宜汗之。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中脏腑者,临床以阳闭者居多,病机多属风火上扰清窍,且多兼夹痰热腑实,故治宜泻火通腑,潜阳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泻火通腑尤为重要。本证经积极救治,可由重转轻,转为中经络证;若邪大局 衰或失治误治,则可由闭转脱,出现危象。  相似文献   

10.
后世对东垣内伤热中证即气虚发热证之发病机理及证候归结众说纷法,笔者认为,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其证候归结是气虚兼热毒证。试述如下。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六惜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东垣日:“此阳气下陷阴中,‘阴火’上越所得。”然此阴火又为何物?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既虚,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滞,久则发热。此东坦“阴火”…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论治中风有鲜明特色,在所著《医学三字经》、《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时方妙用》、《金匮要略浅注》、《南雅堂医案》等书中辨治中风,以虚实标本内外立论,分真中风与类中风。真中风,分中经、中腑、中脏、中血脉四大类型,辨闭脱分阴阳。立法治则法度严谨,用药剂型精当灵活,病案治法标本主次交代详明,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中脏腑者,临床以阳闭者居多,病机多属风火上扰清窍,且多兼夹痰热腑实。故治宜泻火通腑、潜阳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泻火通腑尤为重要。本证经积极救治,可由重转轻,转为中经络证;若邪盛正衰或失治误治,则可由闭转脱,出现危象。  相似文献   

13.
《灵枢·邪气脏腑形篇》有“邪气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究其原缘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邪虽中五脏,则邪无由出路,只能还之于腑,俾六腑泻而不藏以逐邪外出。逐邪外出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之  相似文献   

14.
赵方方 《中医研究》2009,22(5):54-56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脏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理上气化相通,精气互生。脏与腑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脏精输于腑,腑气通于脏。其病机上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治疗上密切配合,脏实泻腑,腑虚补脏,脏腑同治。由于人至老年,气血已衰,津血同亏,脾胃和肠道运化功能减退,所以老年人多有运化功能失调,导致便秘或大便溏泻。《内经》中有“魄门亦为五脏之别使,水谷不得久藏”之记载。  相似文献   

15.
536例中风中脏腑症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36例中风中脏腑症候特点分析北京市怀柔县中医院(101400)李祥舒关键词中风,中腑,中脏,症候一、一般资料536例均为住院病员,其中男性356例,女性180例,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83岁,平均年龄59.31岁。发病至住院时间小于24小时者37...  相似文献   

16.
<正>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证的病症。其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1]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不伴神志障碍。  相似文献   

17.
省名老中医梁端侪主任医师治疗中风验案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端侪(1909—1990),男,广东南海人。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即原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197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选为省名老中医。梁端侪主任中医师对中风病有较深的研究,他把中风病根据疾病的轻重不同分为中脏、中腑、中经络3种。其中,中脏者为重,中脏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而闭证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别;各种证型治则均有不同。他治疗中风病阳闭证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疗效显著。现举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三焦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无脏与合,而三焦之腑,且将两脏;将,犹偕也,是以腑而并脏也。不但将两脏,而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是三焦之气,合脏合腑,彻上彻下,彻外彻内,人身莫大之腑也。证之经论,其理自明。《灵枢·本俞》论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以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医家王肯堂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继承前医家观点并有独到见解。通过强调正虚邪中与真气不周,突出心与胃的功能,注重肾与冲任的联系来阐发中风之病机,将中风病分为中脏、中腑、中经络及中血脉四类,多以发汗祛风、通腑泻下、调血顺气、攻痰清热、培正补虚为治则。王肯堂论治中风病的思想与方法,对当今中风病的中医临床治疗仍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1 心气病概述心气病,心气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与藏神两方面.前者叫"血肉之心",后者称"神明之心".故凡是血脉运行障碍与神志异常之病变多与心气有关.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护卫心脏的作用.故温邪内陷出现的神昏谵妄,多为心包所受.心为脏,小肠为腑,互为表里,互有经络络属,因此,其病变可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