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病态分析与心理健康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林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5,3(4):43-44
德才兼备,心身健康,是合格人才的现代观念,是走向社会的素质准备,是建设文明的职业条件。为了培养出具有德才心身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如今高校的讲坛上,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还兴起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就是解除心理病变,实现心理健康。1大学生心理病态分析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和咨询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或比较健康者居多。但同时还发现:一些学生则患有“心病”,即心理不健康问题,较明显的是部分学生带有病态特征的心理障碍。1.l“职业不满疲软症”:心因,有的学非…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岸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5,3(4):39-40
本文采用三种量表(气质测验量表,SCL-90修正量表及自订羞怯量表)探讨大一新生的气质类型特点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相关分析表明,内向气质类型与SD—90是显著正相关。气质属内向类型的学生比其它类型的个体,有更明显的羞怯心理和心理问题,提出适当的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南财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我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邹,SCL-90各因子分均较常模同年龄组偏低,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发生率12.4%)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什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大学生是身心生长发有趋于成… 相似文献
5.
胡春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333-334
目的调查不同贫困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9名1类贫困学生,18名2类贫困学生,36名3类贫困学生和170名非贫困学生,比较4组学生SCL-90测量的结果。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4组之间在SCL-90量表的总分、总均分、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恐怖和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F=2.688或7.176,P=0.000或0.047),其中以躯体化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差异最有显著性(F=6.154,7.176,P=0.000)。LSD-t检验发现1、2、3类贫困学生组与非贫困学生组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1类贫困学生组与非贫困学生组除敌对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01)。结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贫困程度较重的学生心理问题更显著,人际关系敏感是贫困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将神经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结合,提出基于BP网络和RBF网络的心理健康评估模型.此方法不仅为非线性资料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而且为在结构未知下的变量筛选开辟了途径.同时,神经网络模型能同时处理几百种因素,可使困难问题的求解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7.
饶连祥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2):141-143
目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误解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幽默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对367名大学生进行幽默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①男生的幽默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②幽默感高、低分组在SCL-90各因子上得分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③大学生的幽默感得分与SCL-90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85~-0.316,P<0.01);④在幽默感各维度中以幽默来应对心理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男生幽默感高于女生,幽默感越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文献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生态心理学及已有心理健康标准进行分析。生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新提法,对于整合心理健康标准、面对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心灵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人们日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各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上日程。为了解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笔者对重庆市10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1.
532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就动机考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就动机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及学业成就动机量表对532名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7.29%的被调查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被调查学生在自我取向成就动机上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社会取向上的平均得分;被试的SCL-90总分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得分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学业成就低的学生的SCL-90总分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可能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许若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4-285
目的:探索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和效果。方法:将贫困生分为干预组(43名)和对照组(37名),干预组进行了近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人际交往训练四种教育活动,干预前后分别用五种心理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心理测试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成就的心理控制源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光扬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7,5(3):137-139
在高校学业受挫学生的比例较少,但表现的问题较多。本文以125名补考生和125名对照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CL-90和MMCS量表测试,结果表明,补考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问题检出为42.40%,相当于对照组的两倍。成就心理归因表明,补考组的外控性程度比对照组高;男生外控性程度比女生高。 相似文献
14.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44-48
目的 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尝试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法 通过采用卡特尔 1 6PF、SCL— 90和成人内—外控制量表 ,对由首都经贸大学二年级选修《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学生组成的实验组和以随机方式抽取的同期学生组成的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 发现《人格心理学》课程教育对于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非常明显 ,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则不明显。结论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人格心理学教育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SCL-90对166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心理问题倾向的检出率为30.3%;2不同性别的学生只在强迫性和人际关系敏感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出现心理问题倾向的男大学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明显高于女生。结论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为30.3%;在出现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中,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便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医学院校140名大学生,采用对照研究,75名作为实验组.另外65名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干预前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测查.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随着贫困生比例的不断上升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本文在概括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贫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指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SCL-90对166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总体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得分均高;②在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中,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家庭所在地影响。并且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方面,农村大学生更加突出一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