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性支抗Ⅲ类颌间牵引体系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硬组织及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向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后按照患者意愿进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快速扩弓后在患者双侧颧牙槽嵴植入微型种植钉,种植钉与快速扩弓器紧密结扎形成刚性结构,下颌粘结全牙弓式夹板,进行口内全天Ⅲ类颌间牵引,力值为150 g/侧,对照组快速扩弓后戴用传统前牵引面罩,力值为500g/侧,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9个月。在治疗前后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患者硬组织变化情况,CBCT检查分析颞下颌关节情况。结果: 实验组Ⅲ类错牙合均得到改善,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下前牙轴倾度无明显变化,上颌骨向前生长,A点前移,SNA、ANB增大;SNB无明显变化;下颌角增大下颌骨顺时针旋转。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良好,颞下颌关节前上后内外间隙均未见改变。与对照组相比,上颌骨基本保持平动,上切牙未像对照组出现明显唇倾,但下切牙出现较明显的舌倾。结论: 骨性支抗III类颌间牵引体系可促进鼻--上颌骨复合体生长且未对颞下颌关节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俊鹏 《口腔医学》2010,30(6):373-375
目的 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并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变化。方法 对26例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儿,使用口内垫活动矫治器配合双杆式可调式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判断前方牵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解除前牙反,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下向生长;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并顺时针旋转,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面下1/3前后关系协调。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 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 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不同骨龄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并探讨骨龄与前牵引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上颌发育不足或位置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均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颈椎成熟程度将其分为三组:生长加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Ⅰ期),生长高峰期组(颈椎成熟度Ⅱ期),生长减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Ⅲ-Ⅴ期)。结果(1)生长加速期及高峰期患者的上颌前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生长减速期患者的前移量较小;(2)生长减速期患者牙槽反应明显;(3)三组间下颌向下后旋转、面下1/3高增加、磨牙萌出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诊断和治疗设计时应重视骨龄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段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分为4.5~8.5岁,9~13岁两个年龄组,均行前方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上颌骨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NB角增大,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轻度舌倾,上唇位置前移,下唇位置无明显改变,软组织侧貌改善.两组病例对比小年龄组颌骨变化大,大年龄组牙齿的改变大.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能很好地促进上颌骨生长和前移,又可控制下颌骨的生长,并有效影响下颌骨的生长方向.  相似文献   

7.
前牵引矫治前牙反对颅面硬组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前牵引矫治AngleⅢ类功能性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一种新的稳定的头颅参考系统,对15例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片硬组织测量进行分析。结果15例前牵引治疗的患者侧貌改善较慢,前牵引对上前牙及对上牙槽的作用大,对上颌骨矫形作用并不大。下颌Go点及Pg点位置几乎没有改变,下颌骨发生向后下的顺时针旋转。结论前牵引产生的主要变化在上颌,主要是牙槽改变和较少的骨矫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段安氏骨性Ⅲ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骨性Ⅲ类错殆病例分为4.5。8.5岁,9~13岁两个年龄组,均行前方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上颌骨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NB角增大,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轻度舌倾。上唇位置前移,下唇位置无明显改变,软组织侧貌改善。两组病例对比小年龄组颌骨变化大,大年龄组牙齿的改变丈。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骨性Ⅲ类错殆能很好地促进上颌骨生长和前移,又可控制下颌骨的生长,并有效影响下颁骨的生长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弓矫治上颌发育不足所致的骨性Ⅲ类错患者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收治的上颌发育不足所致的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均给予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测量并比较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结果前方牵引后,鼻顶点至Y轴距离(Y-Prn)、上唇基角(S-Ns-Sn)、上唇凸距(UL-E)、上唇凸厚(UL-U1)、上唇凹点至Y轴的距离(Y-As)、上唇突点至Y轴的距离(Y-UL)、颏唇角(LL-Bs-Pos)、颏厚度(Pos-Po)、软组织下面高(Sn-Mes)、H角均增大(P<0.01);软组织面角(FH-NsPos)、下唇基角(S-Ns-Bs)、软组织颏前点至Y轴距离(Y-Pos)均减小(P<0.01),鼻唇角(Cm-Sn-UL)亦减小(P<0.05)。结论前方牵引后,上唇显著前移,颏部后下移位,颏唇关系改善,侧貌突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朱正  王华  张卫兵 《口腔医学》2019,39(8):689-691
[摘要]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形态。方法 选取53例(女32例,男21例)成人骨性Ⅲ类患者及53例成人骨性Ⅰ类患者治疗前的CBCT数据,利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重建头颅侧位片,采用Holdaway软组织测量方法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结果按不同性别及不同矢状向骨面型进行比较,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成人骨性Ⅲ类患者与骨性Ⅰ类患者相比,骨性Ⅲ类患者的面中1/3凹陷明显(A点突度、Sn-H线)、上唇前突(上唇沟深度、上唇紧张度)、下唇前突(LL-H线)、颏部前突、颏唇沟变浅(软组织面角、H角、颏唇沟深度、颏部厚度)。成人骨性Ⅲ类患者不同性别间的软组织侧貌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软组织面角、上唇沟深度及上唇紧张度,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显示出女性患者具有较好的软组织代偿。结论 由于成人骨性Ⅲ类患者上下颌骨间存在明显的矢状向不协调,因此与骨性I类患者相比,其软组织侧貌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对28例儿童骨性Ⅲ类错病人(7~10岁)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在前牵引前快速扩弓1周。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结果:①硬组织变化:ANB角增加5.37°(P<0.05),Wit’s值增加5.74 mm(P<0.05),Ptm-A增加2.49 mm(P<0.05),Yaxis增加1.82°(P<0.05);SNB角减小0.75°(P>0.05),Go-Me、Co-Gn分别增加0.64 mm、2.21 mm,但P>0.05,SN-PP减小0.61°(P>0.05),PP-MP增加5.54°(P<0.05),下面高、下面高/全面高分别增加3.98(P<0.05)、1.61(P>0.05);U1-NA角增加3.10°(P<0.05),L1-NB角减小1.23°(P<0.05),Ms6-PP距增加1.13 mm(P<0.05);②软组织测量项目变化:面型角增大5.98°,颏唇角减小2.45°、H角增大5.2°,上唇-E线距增大1.42 mm,下唇-E线距减小1.18 mm(P<0.05)。结论: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可产生显著治疗效果,能促进上颌骨的生长,使面型改善,但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高角病人慎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前方牵引以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骨性前牙反受到了广大正畸医生的关注。借助种植体支抗形式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可将矫形牵引力直接作用于上颌骨,在矫治骨性上颌发育不足的同时,极大地避免了传统前方牵引方法所造成的难以克服的不利的牙性变化。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和回顾:种植体支抗辅助前方牵引的实验研究;临床常用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的方法和种类;传统牙性支抗的前方牵引与种植体支抗辅助前方牵引的疗效比较等。  相似文献   

13.
陈旭  李博晟  张京剧 《口腔医学》2021,41(3):231-236
目的对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在恒牙列期矫治过程中,上颌骨植入种植体进行颌间牵引,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在恒牙早期进行的正畸矫治中,应用上颌骨种植支抗+Ⅲ类颌间牵引,纠正Ⅲ类错[牙合],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变化,探讨牵引对上下颌骨及牙列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的Ⅲ类错[牙合]得到明显改善,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SNA角增加1.58°,ANB角减小1.62°,面中份长度Co-A距离增加3.07 mm,[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6.06°,Wits值增加7.51 mm;治疗期间,前后面高均有显著增加,前后面高比和下颌平面角保持稳定。结论对于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利用种植支抗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颌间牵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性错[牙合]。尽管患者已在恒牙列期,对上颌骨的前方牵引力仍可促进患者上颌骨发育,同时远移下牙弓,促进[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纠正患者的咬合关系,改善患者面型。相比传统的前方牵引,结合骨性支抗的Ⅲ类牵引对患者的垂直骨面型影响较小。但对于上前牙暴露不足的患者,在矫治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上下前牙的暴露量,注意避免重力牵引使下前牙过长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Ⅲ类错[牙合]畸形是一种与遗传及发育相关的颌面畸形,随生长呈加重趋势。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应用矫形力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可以矫治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改善上颌骨发育,获得较理想的面型。但多年以来,正畸医师在其治疗时机的选择,联合快速腭扩展的疗效评价,支抗及长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仅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上颌固定式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面具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早期以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7例恒牙早期以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病例,采用附殆垫的上颌固定式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面具前方牵引进行阻断矫治,并在矫治8或9周内对牙弓行反复扩缩,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联合唇挡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2011年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五官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就诊的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使用前方牵引联合唇挡进行矫治;对照组则仅使用前方牵引矫治。在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值与对照组比较,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SNA、ANB、U1-SN、U1-NA角、U1-NA距、Ptm-U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测量结果显示,TAL、AD、拥挤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前方牵引和唇挡联合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可有效消除单一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后咽腔的改变。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行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并测量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上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A)增加,下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B)和颏前点到Y轴的距离(Y-Pog)减小,上咽腔宽(UPW)、中咽腔宽(MPW)增加,鼻咽部面积(nasopharynx)和口咽上部面积(oropharynx1)增加(均P<0.01);下咽腔宽(LPW)、口咽下部面积(oropharynx2)及头位角(SN-CV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能改变咽腔大小。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In this report,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a 5.5-year-old girl with midfacial hypoplasia and oligodontia is described. PATIENT: The child presented with a reduced maxilla, protruding lower lip, skeletal Class III jaw relationship with a low mandibular plane angle, a short and flattened nose, anterior crossbite, and aplasia of 16 permanent teeth.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rigid external maxillary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maxillary protraction headgear, and Class III elastics. Following treatment, the maxilla was displaced in a forward direction with new bone formation at the tuberosities and the mandible rotated backward in relation to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 The anterior crossbite was corrected, and the skeletal jaw relationship changed from a Class III to a Class I skeletal pattern. The soft tissue facial profile showed that the nasal projection had been increased, the nasolabial angle increased, and the lower lip protrusion was reduced.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results were acceptable. CONCLUSION: This report documents that early maxillary advancement with rigid external osteogenesis offers a promising treatment alternative for a very young patient with maxillary hypoplasia and oligodontia.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部位的种植体支抗前牵引对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种植体支抗前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已建立的上颌复合体和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上颌骨唇颊侧三个不同部位(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牙根间;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种植体,模拟临床在种植体上加载前牵引力,不同部位和不同角度之间两两组合共形成12种工况,分析比较不同工况下上颌复合体发生的应力分布以及旋转、移位变化。结果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前牵引力对上颌复合体的影响表现为:①牵引力向前下与眶耳平面呈30°方向时,随着种植体部位的逐渐后移,除颧额缝处应力逐渐减小外,其余各骨缝处应力逐渐增大。当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各相关骨缝主应力值最接近。②牵引力向前下40°方向时,蝶颌缝变化较大。当种植体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和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牙根间时此处受到的是压应力;而当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前牵引时则变为拉应力。③牵引力向前下50°和60°方向时,鼻颌缝处应力在三个不同部位种植体牵引时虽发生较大变化,但均为拉应力。蝶颌缝处应力均为压应力。结论根据应力分析,随着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逐渐后移,上颌复合体逆时针旋转趋势逐渐增大:①牵引角度30°,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可能发生近似整体前移;当种植体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均可能发生顺时针旋转。②牵引角度40°,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可能发生逆时针旋转,其余两部位前牵引时上颌复合体均可能发生顺时针的旋转;③牵引角度大于50°,三个不同种植体部位前牵引均可能导致上颌复合体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