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乳腺疾病的动态增强MRI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 ,并探讨动态强化特征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 5 7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计数。比较良恶性病变的最大强化率、信号强度达峰值时间、最大相对强化速率、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 (SI Time曲线 )类型及MVD ,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的关系。结果 5 7例共计 6 1个病灶 ,恶性33个 ,良性 2 8个。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强化参数、SI Time曲线类型及MV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恶性病变多呈早期快速显著强化 ,良性病变多呈延迟缓慢强化或不强化。恶性病变微血管丰富 ,良性病变微血管稀少。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及其分级显著相关 (P <0 .0 5 ) ;“周边强化征”与病灶周边微血管丰富、中央微血管稀少有关。结论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与MVD及其分布密切相关 ,可用来估计乳腺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集80名健康人、1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6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腹部前列腺B超检查计算前列腺体积,计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结果前列腺癌患者PSA和PSAD水平分别为(82.66±20.62)μg/L和(0.68±0.2),前列腺癌患者中PSA和PSAD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1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水平为4~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前列腺癌组中PSA>10μg/L和PSAD>0.2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10μg/L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0%和91.3%,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6.7%和85.0%。结论 PSAD是诊断前列腺癌更敏感、更有效的指标,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明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35(2):143-146
血管生成是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键因素.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静脉注射小分子质量的钆螯合物通过T1WI 及T2*WI 技术来无创地反映肿瘤组织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如灌注异常,微血管的高通透性等),从而了解前列腺肿瘤血管的生成及微血管密度情况.就DCE-MRI 与前列腺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半定量及定量参数对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价值.方法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于本院行DCE-MRI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PCa患者24例(69.79岁±8.21岁)、BPH患者22例(69.77岁±10.36岁).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T1WI、T2WI及DCE-MRI.测量PCa及BPH病变半定量值:MxSlp、washout、AUC90、AUC180;定量值: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比(Ve)值.使用独立样本f检验比较以上各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值对PCa和BPH的鉴别效能.结果 PCa与BPH的MxSlp、washout、AUC90、AUC180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9.76±83.58 vs 8.65±4.51、1.29±3.36 vs 0.14±0.37、14.96±5.76 vs 12.76±4.21、28.80±14.08 vs 26.13±8.40),P值分别为0.243、0.117、0.150、0.443.PCa的Ktrans及Kep值均高于BPH[(0.36±0.11) min-1vs(0.24±0.11)min-1、(1.93±0.89) min-1vs (1.20±0.57) min-1)],P值分别为0.001、0.002.PCa与BPH的Ve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3±0.11 vs 0.25士0.18),P值为0.604.Ktrans及Kep值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3、0.737,当Ktrans值≥0.273 min-1,Kep值≥1.595 min-1时诊断PC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和82.7%、62.5%和86.4%.结论 DCE-MRI可为PCa与BPH鉴别提供较可靠的定量值. 相似文献
6.
近十余年来 ,前列腺癌 (Pca)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在许多欧美国家 ,Pca已成为常见肿瘤之一 ,占男性发病率第 2位 ,并以每 5年 10 %~ 2 0 %的速度增加。对我国 4 0岁以上男性病人门诊普查发现 ,Pca达 2 8% [1] 。因此 ,对Pca的早期诊断已引起高度重视 ,其研究亦越来越深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Pca的特异标志物 ,被广泛用于Pca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中。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PSA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酶 ,分子量为 330 0~ 34 0 0 [2 ] ,存在于前列腺腺管上皮细胞浆内 ,其功能是液化精液凝块。通常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动态扫描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20例,患者术前均做MRI平扫十动态增强检查,平扫包括T1W1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及横断位T2W1,将动态增强后T1w1分别与平扫T1W1、T2W1进行对照,以比较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肿瘤穿破包膜及周围脏器侵范的显示情况。结果:MRI动态增强大部分肿瘤组织可见早期强化,与正常前列腺信号差异增大,相对平扫其对肿瘤大小、形态、范围的显示提高、对肿瘤侵犯周围结构显示能力有较明显提高。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及周围侵犯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指标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灌云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90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50例(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前列腺癌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SA水平,根据mpMRI检测结果对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的PI-RADS评分进行评估。比较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组和正常组的血清PSA水平,比较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的PI-RADS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PSA和PI-RADS评分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前列腺癌组的PSA水平高于正常组及前列腺增生组,且前列腺增生组的PSA水平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PI-RADS评分为4分、5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前列腺增生组,评分为1~2分、3分的患者比例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联合PI-RADS评分诊断前列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值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mpMRI和PSA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该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MRI对前列腺癌的分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对37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增强后图像与常规SET1W,FSET2W图像比较,主要评价包膜外侵犯包括精囊受累情况。结果 37例中包膜外侵犯28例,其中18例动态增强较T1WI,T2WI提供了更多的病灶情况。动态增强确定而常规序列图像不能肯定3例;精囊侵犯23例中动态增强观察更为明确13例,常规序列难以肯定。动态增强确定2例。根据增强图像有3例更改了病灶分期。结论 动态增强有助于综合判断部分前列腺癌的分期。 相似文献
10.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能够无创地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等血流动力学信息,在前列腺癌的检出、定位、治疗后疗效监测、指导穿刺活检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DCE-MRI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MRI和PSA对前列腺癌和增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RI和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对前列腺癌和增生的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6例前列腺癌和 4 0例前列腺增生的资料。研究MRI的表现并计算前列腺体积 ,结合以上病例血清PSA ,算出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结果 MRI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73.1%、80 %。按PSA肿瘤筛选界值PSA >10ng/ml作为标准 ,前列腺癌检出率为 6 9.2 % ,前列腺癌的误诊率为 2 2 .5 % ;按PSAD肿瘤筛选界值PSAD >0 .2 ,前列腺癌检出率为 92 .3% ,前列腺癌的误诊率为 5 %。结论 MRI和PSA结合可明显提高对前列腺癌和增生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肺癌CT动态增强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强化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以提高对肺结节的鉴别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对40例周围型肺癌(鳞癌 18例,腺癌 22例)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动态 CT扫描(剂量 1.5ml/ kg体重,流速3ml/s,分别在注射后0.5,1,2,3,4min扫描)并测量CT值,肺癌标本进行微血管密度测定,并比较肺癌增强模式和最大增强幅度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40例肺癌平均强化值为 50.65± 19.59Hu,峰值在注射造影剂后1min。腺癌与鳞癌的增强幅度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53.45±23.22Hu及47.22±14.63Hu,P>0.05),而腺癌的MVD明显低于鳞癌(分别为45.11±11.25和61.44±9.91,P<0.05)。肺癌CT强化值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8874,P<0.001)。结论:肺癌CT增强的幅度及模式与其血供及微血管密度有关,动态增强可以反映肺癌的强化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37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MRI动态增强参数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增强后1~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6)与肺腺癌MVD的相关性,并比较VEGF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病例其MRI动态增强参数的差异。结果37例肺腺癌的MVD为68.31±19.84。MRI动态增强参数PH、SS、Emax、E1~6与肺腺癌的MVD呈正相关(P<0.001),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27,P<0.001)。26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MVD为79.47±21.35,11例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其MVD为43.16±17.85,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I动态增强所有参数均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P<0.001)。结论肺腺癌MR动态增强参数与MVD呈正相关,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动态增强参数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直肠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搜集本院2012年12月21日至2015年8月3日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直肠癌患者91例,术前行常规MRI及DCE-MRI扫描,测量DCE-MRI定量参数[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容积分数(Ve)值],并分析与直肠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Ktrans、Kep、Ve与直肠癌T分期存在正相关(r=0.758,P=0.000;r =0.395,P=0.000;r =0.314,P=0.002);Ktrans及Kep在有无转移淋巴结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 =6.893,P=0.000;t=3.355,P=0.001);Ktrans、Ve与肿瘤分化程度存在负相关(r=-0.223,P=0.034;r=-0.259,P=0.013).结论 DCE-MRI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与直肠癌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定量参数可以为直肠癌的临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I对比剂空间分布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63例乳腺肿瘤术前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瘤中心、瘤边缘和瘤旁MR对比剂空间分布情况。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MVD及分布情况,并分析与相应病灶MR对比剂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与纤维腺瘤内部MR对比剂空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乳癌组瘤边缘强化程度(ASI)显著高于瘤中心;而腺瘤组瘤边缘ASI显著低于或等于瘤中心。乳癌组瘤中心、瘤边缘和瘤旁△SI显著高于腺瘤组。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与MV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动态增强MR对比剂空间分布显著不同,并且与MVD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前列腺癌的高场强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和临床分期对照。结果:26例前列腺癌中MRI诊断前列腺炎2例,前列腺增生4例,前列腺癌20例,其中B期5例,C期13例,D期2例,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6.9%,20例前列腺癌分期符合率为85%;典型的前列腺癌在T1像呈稍低信号,与正常前列腺组织接近,在T2像上表现为正常较高信号的周围带内出现异常低信号灶,增强扫描多数早期较明显强化。结论:高场强MRI对前列腺癌诊断与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乳腺肿瘤磁共振动态增强模式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I的强化模式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58例乳腺肿瘤患者,共66个病灶(恶性49个、良性17个).行动态增强MRI扫描,评价最大强化斜率(Slopemax)、峰值强化率(Emax)、峰值时间(Tmax)、增强后1~5min的强化率等指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别.除2例皮纤维肉瘤,病理标本均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微血管计数,采用相关分析评价其与上述强化指标及强化曲线类型的相关性.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组间的Slopemax、Emax、Tmax、E(1-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差别也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1),Slopemax、Emax、Tmax、E(1-4)及时间-信号强度类型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的差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可以根据不同的强化模式进行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和动态强化参数早期动态增强的斜率值(Slope)、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Rrim-center)在鉴别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6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工作站配置的MeanCurve分析软件直接得到病变实质、邻近肌肉及相同层面的动脉TIC,测量指标包括TIC类型、Slope、Rrim-center。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1例良恶性骨肿瘤TIC类型:23例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I型0例,Ⅱ型7例(30.4%),Ⅲ型13例(56.5%),Ⅳ型3例(13.0%);38例恶性骨肿瘤中,I型11例(28.9%),Ⅱ型17例(44.7%),Ⅲ型10例(26.4%),Ⅳ型0例;良、恶性骨肿瘤TIC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取I、Ⅱ型曲线为恶性诊断标准,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69.57%,准确性为72.13%,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61.54%。动态增强参数比较,良性骨肿瘤Slope...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临床信息和多参数MRI(mpMRI)数据输入前列腺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研究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本院前列腺MRI数据库中连续26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以定性诊断为目的行前列腺MRI检查,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完整,且完成随访.由1位高年资泌尿系统影像诊断医师根据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进行阅片,以PI-RADS评分为mpMRI信息,输入CAD系统.选取患者资料中的年龄、T-PSA、F/T-PSA、直肠指诊、超声表现等作为临床信息,输入CAD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pMRI数据、临床信息、mpMRI+临床信息作为输入项时,CAD输出结果的诊断效能.结果:以临床信息为输入项,CAD诊断前列腺癌的ROC下面积(AUC)为0.888;以mpMRI信息作为输入项,CAD诊断前列腺的AUC为0.980;将mpMRI和临床信息整合作为输入项时,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86,相应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93.65、96.15和94.12.结论:整合临床信息和mpMRI信息输入前列腺CAD系统,可得到最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MRI三维动态增强容积内插序列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1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MR T1WI和T2WI扫描后,采用三维扰相梯度序列行屏气全肝3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组,观察病灶的增强特点,并对肝动脉的显示程度进行分级.结果:91例中原发性肝癌17例,肝血管瘤24例,肝转移性肿瘤1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肝脓肿11例,肝囊肿21例.肝动脉显示为2级86例94.5%,1级3例3.3%,0级2例2.2%.结论:MR 动态增强容积内插技术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尤其是动脉期),有利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