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彦华 《中国医药》2008,3(12):811-811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接近心房人口处的导管。我们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对780例肿瘤患者使用PICC,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以来,为了避免中心静脉穿刺所带来的危险及并发症,我院ICU采用了经外周静脉穿刺植人中心静脉导管法(PICC),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祖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08-2508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我科对80例行PICC穿刺的老年患者(成功76例,95%)的静脉输液进行观察护理,针对观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从2004年3月 ̄2005年5月,我科对80例需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补充高钾、血管条件差难以穿刺以及需进行抢救的老年病人行PICC置管,其中男70例,女10例;年龄68 ̄91岁,平均年龄76岁;80例中PICC成功76例(95%),无导管移位、破裂、静脉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5.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其特点是:可见性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可较长时间留置。PICC能满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各种输液要求,不仅能减少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几率,还能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我院感染一科共对AIDS患者行PICC16例,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王楠  唐仕芳  史源  李华强  刘蕾 《重庆医药》2009,38(16):2067-2069
目的介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PICC导管的维护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对18例危重早产儿,选用美国公司生产的Intravascular Catheter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将导管置于上腔静脉进行PICC置管连续营养支持治疗。结果将PICC技术用于危重早产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留置导管时间(37.1±12.0)d,13例顺利完成治疗。PICC的技术操作相对于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简单,可供穿刺的外周静脉较多,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对危重儿的抢救与救护。本组5例在带管期间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较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的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能为患提供中期到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该技术以其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确实为临床护理解决了需要长期输液而血管条件较差的患的穿刺难题。但由于该器材均为进口产品.价格不菲,在患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故如何将PICC这一先进技术使用得更具有价值性.是护理人员值得商榷的问题。我院自开展以来,已用于各类疾病患的静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一条安全、便捷的途径.我科于2007年引进这项护理技术,至今已有60例肿瘤患者应用PICC,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导管堵塞是PICC使用中常见的并发症,现分析其原因并将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袁菲  吕琪  郭宏 《青岛医药卫生》2006,38(4):305-306
经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PN)的病人。我们于2004年3月~2005年11月在我院共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缺点。本研究观察24例PICC插管和2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插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和穿刺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化疗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但因化疗药物常采用反复多次、大剂量给药,从而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损伤、坏死。为减少上述现象发生,同时也为避免由锁骨下静脉穿刺带来的危险及并发症,2003年6月~2004年6月对8例肿瘤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输入化疗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PICC穿刺预防长春瑞宾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置管至中心静脉的导管(PICC)穿刺预防长春瑞宾注射后的静脉反应。方法:笔者在护士辅助的配合下,对35例肺癌病人开展经皮肘前深静脉置管术。结果:应用PICC穿刺对长春瑞宾治疗的肺癌病人,仅2例发生静脉炎。结论:应用PICC穿刺可预防长春瑞宾所致的静脉炎。  相似文献   

13.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H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它能为病人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004年4月起我科对90例行PICC置管病人进行观察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景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61-1962
目的:探讨经皮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2例颅脑损伤患者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42例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并发症发生率总计14%.结论:PICC为危重患者救治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保持导管通畅和预防导管感染,是保证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有效使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经腋静脉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97例VLBWI,其中65例经贵要静脉、32例经腋静脉留置PICC。置管时观察患儿心率、呼吸情况。观察并记录PICC导管穿刺的难易程度、是否一次成功,记录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异位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对两种穿刺途径的PICC置管效果进行对照和统计分析。结果:留置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两组穿刺时的问题、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留置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LBWI经腋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难易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经贵要静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时,选择腋静脉留置PIC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即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导管,将导管的尖端置于右心房的正上方。PICC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PIC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隧道式PICC是一种通过建立皮下隧道,使导管出口位置远离穿刺位置的置管方法,本文将对隧道式PICC的穿刺静脉、导管出口位置、并发症及置管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研究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 24例癌症晚期患者,给予其PICC置管治疗,分析护理体会。结果 24例肿瘤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5.8%,平均置管时间为30.2 d,3例导管堵塞,2例出血,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改善。24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治疗。结论 肿瘤治疗中实施PICC导管置入,成功率较高,可有效减少患者频繁穿刺,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晓辉  沈陵  宁剑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19+121-119,121
目的探讨PICC置管穿刺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12月-2011年12月笔者对528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PICC置管穿刺前评估,评估因素为年龄、性别、病程、肌张力、意识、静脉穿刺部位、静脉充盈程度;按穿刺成功与失败分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四格表和卡方检验。结果穿刺成功478例,失败50例,穿刺成功与年龄、肌张力、意识、静脉穿刺部位、静脉充盈程度有关。结论患者PICC置管穿刺成功与年龄、肌张力、意识、静脉穿刺部位、静脉充盈程度有关,这些因素是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的保障,同时护士要有较高的操作水平,才能增加PICC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破伤风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18例破伤风患者同时留置 PICC 与静脉留置针,PICC 留置处为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处为对照组,由专人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穿刺与维护,并一次穿刺成功,比较2组的平均留置时间与非正常拔管率。结果观察组平均留置时间为(16.1±1.2)d,非正常拔管率为0;对照组平均留置时间为(1.2±0.3)d,非正常拔管率为7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PICC 应用于破伤风患者既能减少因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刺激与痛苦,又能避免因患者抽搐或翻身导致的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及静脉炎发生,还能保证胃肠外营养的供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多疗程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方法,它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从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对61例术后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化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