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成熟期内血管重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入组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完成随访55例。记录患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吸烟史,X光评估前臂桡动脉钙化情况;超声测定桡动脉、头静脉内径。术后当天超声判定吻合口两侧桡动脉血流方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超声进行桡动脉及内瘘静脉的评估,并在术后3个月评估肢体缺血情况。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个月3例患者内瘘成熟不良,内瘘成熟率94.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方差分析提示血管内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桡动脉及头静脉呈逐渐增粗的趋势。动静脉内瘘术后3个月时窃血发生率为94.5%,10例患者诊断透析通路相关的肢端缺血综合征,内瘘窃血与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484)。术后1个月未见到内瘘静脉内膜增生,3个月后15例患者头静脉明显内膜增生,3例患者判定为内瘘狭窄。结论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头静脉与桡动脉逐渐增粗,术后1个月,血管内径改变最为明显,窃血现象在动静脉内瘘术后普遍存在,内瘘静脉内膜增生会导致内瘘成熟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肱动脉-头静脉内瘘(BCF)患者头静脉弓狭窄(CA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22例因CAS入院的高流量BCF患者,行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24 h的超声内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内瘘的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术前22例患者平均透析时间(73.5±44.4)个月,头静脉弓内径(2.1±0.5)mm,人均接受过(1.9±0.4)次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术后24 h,患者肱动脉阻力指数及肱动脉内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但肱动脉平均血流量及吻合口/静脉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术后6、12、24、3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3.3%、58.3%,较其行PTA时明显升高(χ~2=49.23,P=0.000);6、12、24、36个月次级通畅率均为100%。术后仅有2例出现皮下血肿,无需处理;术后及随访期间无血栓事件发生。结论: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BCF患者CAS安全可控,能获得较好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辅助建立静脉直径小于2mm且≥1.4mm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82例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动脉直径≥21T11TI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中测量头静脉直径〈2mm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头静脉直径≥2mm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应用Fogarty动脉取血栓导管的球囊全程扩张纤细的静脉后再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中将3F-Fogorty动脉取血栓导管插入静脉,向球囊注入肝素盐水,缓慢、持续地向外拉出导管扩张静脉,术后予抗凝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术。术后观察内瘘的情况,初次应用内瘘时间,血液透析时的流量,术后6个月内瘘成熟、并发症及干预措施等情况。结果82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个月,79例患者开始应用内瘘穿刺行血液透析。6个月内瘘成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7.1%、95.7%。6个月初次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6个月累积通畅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97.9%。结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内瘘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初次通畅率、累积通畅率无明显差异,但远期通畅率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1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内瘘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内瘘方式为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后,结扎远心端的头静脉(即改良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资料.结果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很好利用了自身的血管,术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结论 该术式可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口径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糖尿病慢性肾衰患者透析通路中的运用.方法 将86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各组内再随机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式为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组桡动脉纵向切开约1.0cm~1.1 cm,对照组0.7 cm~0.8cm.结果 手术成功率实验组(90.9%、95.2%)明显高于对照组(77.3%、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发生心衰.结论 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可适当增加吻合口内径,即可满足血液透析对血流量的需求,又不至于引起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口径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糖尿病慢性肾衰患者透析通路中的运用.方法 将86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各组内再随机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式为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组桡动脉纵向切开约1.0cm~1.1 cm,对照组0.7 cm~0.8cm.结果 手术成功率实验组(90.9%、95.2%)明显高于对照组(77.3%、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发生心衰.结论 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可适当增加吻合口内径,即可满足血液透析对血流量的需求,又不至于引起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前臂多次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条件差无法行桡动脉-头静脉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8例,经术前多普勒超声评估后,于肘关节以下通过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并对术前、术后6周、术后3月桡动脉及上臂头静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瘘管成熟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前评估血管条件均符合自体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标准,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6周和3个月,桡动脉内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RAD)、头静脉内径(di-ameter of forearm cephalic vein,CVD)、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头静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cephalic vein,CVMV)、头静脉血流(blood flow,BF)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6周。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4~6周开始血透,瘘管均满足血透流量要求,目前均仍在继续使用。结论:(1)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式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瘘管成熟良好。(2)术前常规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条件可以提高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主要采用头静脉-桡动脉行端侧或端端吻合建立血管通路。但是,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建立头静脉-桡动脉内瘘。现将我科近3年贵要静脉-尺动脉内瘘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端侧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4~5期患者1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前臂头静脉-桡动脉内瘘,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端侧吻合,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端侧吻合,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管吻合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分别为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周,首次手术成功率及1年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截止到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早期血栓形成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端侧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具有手术用时短、成功率高、术后内瘘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正>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是所有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血管通道,有长效通畅性和低并发症等优势~([1])。术后前4个月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失败率约20%~50%。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能帮助筛选合适患者并制定手术方案。本文应用超高频探头超声对119例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患者的5个血管指标进行检测,探讨这5种血管危险因素对术后血流量的影响以及与内瘘早期失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