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1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与心脏死亡诊断标准1.1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属于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三大类中的"中国二类(C-Ⅱ)",即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注)或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heart beating donation,NHBD)[1]。  相似文献   

2.
昌盛 《临床外科杂志》2016,(10):744-746
正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ese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已成为目前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概念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它涵盖了国际上通行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同时还纳入了中国特色的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and cardiac death,DBCD)。CDCD工作的开展,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给许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治愈希望。但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扩充供者来源的一种安全途径,各国在努力提高脑死亡器官捐献(DBD)数量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应错失DCD的机会。本文从DCD历史背景和全球发展趋势、可控型DCD实施的基本条件、可控型DCD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伦理审查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器官短缺的矛盾、改变我国器官捐献的窘境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法律现状,2015年中国正式取消了死囚器官捐献,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经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中唯一的器官捐献来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者既往也称为无心跳供者(non-heart-beating donor,NHBD),  相似文献   

5.
自2010年原卫生部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经过各界努力,目前人体器官捐献尤其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在全国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开展.亟待制订相关专家共识来指导全国DCD器官的质量评估,推动其在临床上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专家共识(2014版)》,重点阐述了中国DCD与心脏死亡诊断标准、器官获取、DCD器官在肝移植和肾移植中的评估和应用以及移植受者围术期的特殊干预.  相似文献   

6.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死亡标准的死后器官捐献模式.该模式在我国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在伦理学上存在不少争议.坚持《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中的知情同意和无伤害原则,在工作流程过程中保证器官分配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给予DCD捐献者适当补偿,进一步提高DCD利用率等措施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遗体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规范管理,推进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有序开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同样面临供器官短缺这一严峻的挑战。来自死刑犯的器官捐献逐渐减少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拓展其他来源的器官捐献。为此,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在加快脑死亡立法,规范活体器官捐献,以及推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这些规范管理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利于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卫生部于2011年4月26日发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试点医院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纪要的通知》(卫办医管函〔2011〕234号)确定的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见附件1),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试点结束后两年内,未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的省级指定和OTC核定移植医院将被取消相应移植资质。  相似文献   

9.
可控制型心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可以增加供体数量,缓解供体短缺。DCD指公民在心脏死亡后进行的器官捐献,以往也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heart beating donation,NHBD)。DCD分为可控制型和不可控制型。  相似文献   

10.
器官捐献是解决器官来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保证器官捐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赢得公民的广泛支持与理解。3年多的实践经验证明,死亡标准、器官分配和财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是器官捐献工作健康、稳步推进的基础。当前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监管,重点做好潜在捐献者入选标准和程序的统一,明确心脏死亡判定方法;全面推行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公开器官分配标准与流向;重新审定器官移植收费标准,规范捐献者家庭困难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11.
<正>启动公民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移植试点工作是2010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原国家卫生部)推行的缓解器官供需矛盾、促进移植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1]。试点工作内容要求各试点省、市红十字会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试点方案所明确的相关职责,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招募并组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员)队伍。协调员的工作贯穿器官捐献的每一个环节,尤其在与潜在  相似文献   

12.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已经成为增加供器官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DCD也逐渐得到重视。儿童DCD不仅可以扩大供器官来源,而且对儿童器官移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儿童DCD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儿童DCD的历史、儿童DCD供器官分配、移植预后、伦理问题等,以期为我国儿童DCD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机械灌注的发展以及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指出供器官短缺是目前移植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机械灌注技术的出现为器官保存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在扩大标准供者、高风险供者及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的应用上发挥优势,提高了供器官质量,并在扩大供体池方面体现出巨大的潜能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护理配合与监护要点。方法对24例脑-心双死亡的器官捐献者持续严密地进行心电和血压的监测,重点监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电图,及时为医师提供启动和中止ECMO的时机;配合医师进行ECMO的置管与运转以及各参数的监测与维护;做好拟献器官功能的监测与维护等。结果 24例脑-心双死亡的器官捐献者,在脑死亡后等待心脏停跳的过程中全部应用ECMO,ECMO支持时间51~380min。成功获取肝脏24个、肾脏34个、心脏2个、角膜46个,器官热缺血时间全部为0。24个供肝全部有效地用于24位肝移植患者,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痊愈出院。结论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应用ECMO,对捐献者的严密监测、ECMO系统的维护以及对拟捐献器官功能的保护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器官供需的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边缘性供肝已成为肝移植临床的重点.常见的边缘性供肝有脂肪变性供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脏、超过60岁的高龄供者捐献的肝脏、冷缺血时间>14 h的肝脏、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after-circu...  相似文献   

16.
在供肝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可以成为供肝来源之一,但关于儿童DCD肝移植的报道较少.2011年11月,我院成功完成1例幼儿心脏死亡肝脏捐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现状 近年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移植数量逐年增加.美国2012年OPTN/UNOS的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DCD供者占尸体移植的13%(1053例),是2000年的9倍(117例,1.95%).实际上,DCD供者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供器官来源.  相似文献   

18.
器官移植术是20世纪出现的针对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每年拯救全球超过12万例患者。但供器官短缺的现状,与器官移植技术和辅助药物的发展不匹配,制约了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我国自2015年起已成为全球器官捐献和移植大国之一,2017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量超过5 000例,占全球捐献总量的15%以上。黄洁夫教授总结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模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移植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本文通过整理全球及各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数据,剖析全球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43例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43例供体中,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分类一类(脑死亡供体)(C-Ⅰ类)15例,中国二类(心脏死亡供体)(C-Ⅱ类)1例,中国三类(脑-心双死亡捐献供体)(C-Ⅲ类)27例。器官灌注采用腹主动脉、门静脉快速插管联合灌注法。结果开腹至腹主动脉插管时间约1.5~2.0 min,43例供体共获得肝脏43个,肾脏86个。C-Ⅰ类供体热缺血时间全部为0,其余供体热缺血时间范围为3~21 min,平均10 min。2例供肝分别因肝门部严重损伤和重度脂肪肝弃用,18例供肾分别因肾结石、肾萎缩、术前血清肌酐水平较高、肾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肾微小血管血栓、多发肾囊肿、外伤性肾破裂等原因弃用,供体器官总弃用率为16%。结论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是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以来有效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器官捐献作为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提升捐献器官获取质量是促进捐献器官转化、改善器官移植预后的关键。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在捐献器官获取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提出了系列政策和标准,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本文通过探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有关概念、国际捐献器官获取质量管理先进策略及模式,研究器官获取组织、捐献者、捐献器官质控举措,以期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捐献器官获取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推进捐献器官获取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