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三条:第一,念珠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的改变导致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第二,唑类药物的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基因突变导致唑类药物对其亲和力降低。第三,唑类药物的靶——细胞色素P450L1A1产生过多。本文就上述三条机制及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献报道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有三,即膜通透性降低、靶酶改变及靶酶产生过多。本文对26株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及通过诱变获得的白念珠菌ATCC14053五个氟康唑耐药突变菌落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唑类药物靶酶编码序列设计六对上下之间交叉重叠的引物,分六段(包括相当于调控序列所在部位)将目的基因扩增出来,采用Southern杂交、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所获目的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排除了所有受试菌株因靶酶编码基因缺失而耐药的可能,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呈阳性,且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故此,推测耐药性系因为靶酶编码序列多位点突变造成,这一点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本实验结果不能排除另两条耐药机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由于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长期广泛应用,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发生耐药的现象逐渐增多,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主要有编码药物靶酶基因的表达增强或突变、编码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过度表达、生物膜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4.
从1990年首次报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诊断白念珠菌到现在,临床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白念珠菌的单纯DNA检测诊断,二是进行基因分型鉴别诊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丰富与发展,并为前者的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本文也拟以此为线索进行综述。一、PCR在白念珠菌检测中的应用目前已分离并测序多种白念珠菌基因[1],这是PCR技术发展的基础。1.靶DNA的选择和引物的设计1细胞色素P450LlAl基因 1990年Buchman等[2]首先以白念珠菌细胞色素P450LlAl基因作为目的扩增基因,因其基因产物在羊毛甾醇转化到麦角固醇中起催化作用。而…  相似文献   

5.
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新抗真菌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一些可系统性应用又可外用治疗皮肤和甲真菌病的新抗真菌药物已问世。特康唑是有效的治疗阴道念珠菌病药物。阿莫罗芬具广谱抗真菌作用,萘替芬和特比萘芬属丙烯胺类,局部应用治疗浅部皮肤真菌病有效。伊曲康唑由于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 14-α脱甲基酶具更大特异性,比酮康唑抗菌谱更广,且更安全。氟康唑的作用机理与其他唑类相似,已着手研究以治疗深部真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6.
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认为,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ERG11的点突变或过度表达,抗真菌药物外排增加,生物膜的形成等.近年来,有关锌簇转录因子家族与耐药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UPC2、TAC1和MRR1等锌簇转录因子的点突变可引起白念珠菌中耐药基因的过度表达而造成菌株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烟曲霉体外诱导伊曲康唑耐药株,初步探讨与CYP 51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含有伊曲康唑的固体培养基对烟曲霉进行梯度浓度体外诱导耐药,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诱导株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提取诱导株基因组,扩增唑类药物靶酶CYP 51A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诱导获得8株烟曲霉体外诱导株,其中6株对伊曲康唑表现出耐药性。耐药株唑类药物靶酶CYP 51A基因发生G54(G54R,G54E)和L98H的点突变。结论伊曲康唑体外梯度浓度诱导是获得烟曲霉伊曲康唑耐药株的有效方法;烟曲霉对伊曲康唑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可能与唑类药物靶点基因CYP 51A的点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8.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现象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的评价标准,应用唑类药物导致念珠菌感染菌种的变迁,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人群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方法 自1例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体内分离得到1株烟曲霉,分别利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M38-A2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和卡泊芬净对该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有效浓度(MEC);并对该菌株中唑类药物靶酶基因cyp51A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该菌株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分别为≥16、8、1 mg/L,卡泊芬净的MEC为0.5 mg/L。E-test法显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泊沙康唑的MIC分别为≥32、≥32、12和≥32 mg/L,卡泊芬净的MIC为0.047 mg/L。对cyp51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后发现,该菌株的cyp51A序列中存在启动子区-288到-322位间34 bp的串联序列的插入,以及该基因编码区364位碱基的点突变(T364A),导致了编码区98位亮氨酸的置换(L98H);该菌株的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137位碱基(A137T)、585位碱基(G585A)、814位碱基(C814A)、836位碱基(G836C)、991位碱基(T991C)、1350位碱基(A1350G)的突变,并分别导致编码区相应氨基酸的置换。结论 分离到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株,该菌株的cyp51A基因存在启动子区34 bp的串联序列插入和编码区364位的突变(T364A),这种变化参与了其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交叉耐药;该菌株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点突变,并可导致相应部位的氨基酸置换。  相似文献   

10.
萨波康唑(saperconazole)是一种新的三唑类抗真菌剂,结构同伊曲康唑,其抗真菌机理是选择性抑制细胞色素P450,以阻止麦角固醇的合成。可抗糠秕孢子菌、孢子丝菌和念珠菌等多种真菌,作用与氟康唑相似,而体内外抗曲霉的作用优于伊曲康唑。 该文介绍了1例伊曲康唑和二性霉素B治疗失败的慢性侵袭型上颌窦曲霉菌病人,经用萨波康唑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种类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皮肤念珠菌病患儿病例,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菌种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药基法)对临床分离的念珠菌进行6种药物(氟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敏感性试验,选取9株白念珠菌临床菌株和1株白念珠菌标准菌株,参考NCCLS M27-A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界定琼脂稀释法的药敏分界点,分析耐药性。结果 共收集75例皮肤念珠菌病病例,分离到的88株念珠菌均为白念珠菌,用琼脂稀释法所测的MIC范围是:氟康唑1 ~ 256 mg/L,咪康唑0.25 ~ 64 mg/L,联苯苄唑0.5 ~ 64 mg/L,益康唑0.25 ~ 32 mg/L,克霉唑1 ~ 64 mg/L,制霉菌素0.5 ~ 32 mg/L。临床株对唑类药物均有耐药株出现,氟康唑1株,克霉唑4株,益康唑3株,咪康唑5株,联苯苄唑9株。结论 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白念珠菌对5种唑类药物均有耐药株出现,且有交叉耐药现象,对制霉菌素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曲霉生物膜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22株曲霉游离孢子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同时建立22株曲霉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联合甲基四氮盐(x1Tr)减低法来评价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通过实时RT—PCR测定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对于曲霉的游离孢子,两性霉素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是0.5~2mg/L,卡泊芬净的最低有效浓度(MEC)范围是0.125—0.25mg/L,伏立康唑的MIC范围是0.5—1mg/L;对于曲霉生物膜,两性霉素B的SMIC。(抑制5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和SMIC。(抑制80%固着性曲霉生物膜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范围分别是2~〉32mg/L和8~〉32mg/L,卡泊芬净的SMIC∞和SMIC8D范围分别是32~〉256mg/L和256~〉256mg/L,伏立康唑的SMIC∞和SMIC。范围分别是4~〉256mg/L和32~〉256mg/L。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及唑类药物靶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显示,与0h相比,7个待测基因在4h时表达量没有变化;8h时AfuMDR1、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CYP51A表达量升高最明显;12、16、24h时MuMDR1、AfuMDR2、AfuMDR4、CYP51A、CYP51B表达量升高,其中CYP51A表达量升高的最明显;AfuMDR3和atrF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与游离孢子相比,曲霉生物膜对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烟曲霉形成生物膜以后,药物外排泵基因和唑类靶酶基因的表达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念珠菌耐药机制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耐药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对念珠菌耐药机制的关注。念珠菌耐药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三种机制 :药物流出泵的过度表达、药物靶酶的过度表达或突变及其他与念珠菌耐药相关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念珠菌耐药机制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耐药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对念珠菌耐药机制的关注。念珠菌耐药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三种机制:药物流出泵的过度表达、药物靶酶的过度表达或突变及其他与念珠菌耐药相关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卢立康唑等7种咪唑类药物对临床分离常见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3方案,检测5种共183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对卢立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联苯苄唑7种咪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和联苯苄唑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几何均数)分别为0.03 ~ 8(0.067)、0.03 ~ 16(0.071)、0.03 ~ 8(0.207)、0.03 ~ 8(0.061)、0.03 ~ 16(0.187)和0.03 ~ > 16(1.050) mg/L。卢立康唑对5种念珠菌均有较好的体外敏感性,MIC范围0.03 ~ 8 mg/L ,几何均数为0.087 mg/L,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 mg/L和0.5 mg/L。包括卢立康唑在内,各受试药物均有部分相对不敏感菌株。结论 除联苯苄唑外,其他6种咪唑类药物均对念珠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存在少数相对不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16.
伊曲康唑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真菌,酵母菌等有抑制或杀菌作用。作用机理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结合,使细胞色素P450的激活作用和酶功能丧失,从而抑制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在真菌细胞膜上形成微孔,通透性发生改变,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我们对伊曲康哇治疗体股癣的疗效进行观察,治疗48例体股癣病人,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体、股癣患者48例,年龄18-65岁,男性或非孕期妇女,通过临床和真菌学检查证实为体、股癣,其中,红色毛癣菌39例,石膏样毛癣菌8例,紫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17.
多烯类与咪唑类是两类重要的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二性霉素 B 及制霉菌素)能与浆膜固醇结合。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真菌,系由于药物对真菌细胞壁特有对麦角固醇的亲和力大于哺乳类的胆固醇有关。药物-固醇的复合物形成孔,使细胞内容外溢而死亡;咪唑类药物则干扰细胞色素 P450所依赖的△~(14)羊毛甾醇脱甲基酶系统,使麦角固醇被羊毛甾醇取代,导致浆膜渗透性的改变。因此,上述两药均作用于真菌浆膜,但究系膜内何种酶受到损伤,尚  相似文献   

18.
氨苯砜(DDS)的用途广泛,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其羟基胺类代谢产物能迅速与红细胞结合,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氧化性溶血。甲氰咪胍(CIM)是一人类氧化代谢途径抑制剂,能抑制一组包括与DDS氧化代谢相关的肝脏同功酶ⅢA4在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该研究旨在检验长期使用DDS者中联用CIM对DDS的疗效和中毒比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一些可系统应用又可外用治疗皮肤和甲真菌病的新抗真菌药物已问世,特康唑是有效的治疗阴道念珠菌病药物,阿莫罗芬具广谱抗真菌作用,萘替芬和特比萘芬属丙烯胺类,局部应用治疗浅部皮肤真菌病有效,伊曲康唑由于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14-a脱甲基酶具更大特异性,比酮康唑抗菌谱更广,且更安全。氟康唑的作用机理与其他唑类相似。已着手研究以治疗深部真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氟康唑耐药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白念珠菌对其他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和交叉耐药性。方法用CLSI颁布的M27-A2方案检测氟康唑(FLC)、伊曲康唑(ITC)、伏立康唑(VRC)及联苯苄唑(B IF)对VVC分离的耐FLC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19株VVC分离白念珠菌中有11株对FLC,ITC交叉耐药,有5株对FLC,ITC,VRC交叉耐药。结论VVC分离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尤其在FLC与ITC之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