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敏  汤树洪  甘渭河 《广西医学》2008,30(5):698-701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首次发生破裂出血后约有8%~32%的患者死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1~3],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凡发生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行病因治疗.如何在最佳时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是每一个神经外科医师都应该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之一,约占80%,是一种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约15%病人在住院前死亡.30%~40%死于出血后1个月内,30%病人遗留神经功能缺陷,很少一部分人愈后良好.自1991年发明GDC(电解可脱性弹簧圈),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降低风险.现将我院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莲玉  崔美顺 《吉林医学》2007,28(14):1616-1616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是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发病率、致死率高,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25%~26%[1].  相似文献   

4.
朱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343-1344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它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多见于成年人,多于40-60岁之间发病^[1],仅仅2%动脉瘤见于儿童。颅内动脉瘤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2]。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秀权  钟书 《广西医学》2002,24(12):1977-1979
自发性蛛网膜腔出血 34%来自颅内动脉瘤破裂 ( 1) ,以往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近十余年来 ,由于高能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 DSA)出现以及显微神经外科和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颅内各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和治疗效果明显提高。1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 .1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较小而未破裂的动脉瘤无症状 ;71 %病人有颅内动脉瘤出血 ,而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为首发症状 ,表现为 :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可有眩晕、复视、一过性黑蒙、共济失调等。出血后形成血肿的约占 1 5 % ,第…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约占75%-80%[1],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方法是手术,主要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目前主要有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均能有效的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但各有利弊,不同的单位选择各不相同。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4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其致死率、致残率高达42%[1],动脉瘤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常在出血后经检查发现,一旦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动脉瘤需手术治疗以避免再出血.做好动脉瘤夹闭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防止术前再次破裂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我们临床关注的重点.我科自2005年~2006年为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开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由于瘤体大多很小,故在其破裂出血前多不能发现。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死亡率高达25~26%,且再出血率极高。我科2004年11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钱畅 《广西医学》2008,30(4):536-538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每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8/10万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非常凶险,死亡率和残废率非常高[1],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常致患者残废和死亡[2]。文献[3]报告未经治疗的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原因,动脉瘤性SAH30d内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再次出血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与传统的手术夹闭方法相比,具有不需开颅、损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于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及动脉痉挛造成。单个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手术是神经外科难度较高、风险较大的手术。围手术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1%~2%,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使患者致残或死亡,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0.5%~1%,其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瘤手术采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技术使手术病死率控制在4.2%以内。1999~2001年我院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9例,术中、术后无1例死亡,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0天病死率约25%或更高,约10%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死亡,幸存者中约有50%遗留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失等,但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发病形式特殊,以相对隐匿的表现形式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冷贵荣  秦秀珍 《华夏医学》2013,26(4):783-785
颅内动脉瘤(IAN)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是一种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导致的脑血管局限性瘤样突起状脑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脑梗死,病死率高达25%~60%[1]。随着微创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学、计算机科学、微导管技术以及医用材料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获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5.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16.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8年12月…  相似文献   

17.
李翠华 《河北医学》2007,13(10):1228-122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可占SAH病例的85%。我科自2006年6月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共实施11例手术。现将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一般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大约在2.3%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3;多发性动脉瘤所占的比率至少达20%。50%以上的动脉瘤在病人死亡时尚未发生过破裂;未破裂动脉瘤每年破裂出血的危险为1.9%。颅内囊性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徐军红  邓燕贤 《华夏医学》2011,24(5):626-62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脑血管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的人群发病率为3.6%~6%不等,它的形成是遗传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致残和致死原因大部分是动脉瘤的再出血,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致残率较高,故早期诊断动脉瘤尤显重要。本组选择2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均经DSA(数字减影)或手术证实。其中18例为单发,1例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例为左侧后交通、右侧前交通动脉瘤。男女比为8∶12,平均年龄39.6岁。M RI(核磁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