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脉压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脉压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230例高血压 患者根据病因分组,将高血压伴2型糖尿痛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10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 压组(130例).测量血压,进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并行单因素相关分 析.结果 合并糖尿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0.67±0.08)mm.脉压为(61.93±14.55)mm Hg(1 mm Hg=0.133kPa),均较高血压组明显升高[(0.50±0.03)mm,(55.76±12.98)mm Hg,P<0.01],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胰 岛素敏感指数(ISI,-3.68±0.82)较高血压组(-2.96±0.95)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脉压呈 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 脉压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39例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根据脉压(PP)分为三组:PP1组:PP≤60mmHg;PP2组:60mmPP≤80mmHg;PP3组:PP80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态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样本的关于脉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脉压增大是动脉顺应性下降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预测指标之一。我们通过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临床资料1.对象:2003年8月~200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者。根据入院后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两组:24小时动态脉压40~60mmHg组4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8~72岁,平均年龄66.4岁±4.6岁;24小时动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 从自2010年开始在东莞市寮步镇已完成户籍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库中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完成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342例.根据PPI≤0.4、0.4<PPI≤0.5、0.5<PPI≤0.6及PPI>0.6分成4组;分析各组人群中PPI与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3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9例,女193例,年龄(63.0±11.4)岁.随着PPI的增加,年龄、收缩压随之增加,舒张压随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箱图,得出颈动脉IMT随着PPI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IMT为检测变量,PPI分组为状态变量,定义状态变量为1,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0.783 (P=0.000),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PI =0.40时所对应的特异度与敏感度之和最大,特异度为92.7.0%,敏感度60.8%.结论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PPI与颈动脉IMT之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对212例入选高血压病例监测24h动态血压,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根据IMT增厚与否分为IMT正常组(84例)和IMT增厚组(128例),计算血压晨峰值及AASI;根据是否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分为血压晨峰组(120例)和无血压晨峰组(92例),观察血压晨峰、AASI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中AASI[(0.42±0.13)比(0.68±0.14)]及血压晨峰值[(25.94±4.57)mmHg比(36.57±8.41)mmHg]明显升高(P<0.05);与无血压晨峰组比较,血压晨峰组中AASI[(0.43±0.13)比(0.71±0.14)]、IMT[(1.01±0.20)mm比(1.25±0.17)mm]显著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晨峰、AAS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1.22,0.51,P均<0.05)。结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特征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65例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脉压指数水平分层:≤0.400(103例),0.401~0.500(124例),≥0.501(38例),分析高血压患者昼夜及不同脉压指数的动态血压特征及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结果高血压患者夜间脉压较昼间明显降低(P<0.01);脉压指数昼夜变化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脉压指数增加,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24 h、昼间、夜间)、平均脉压(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最高值、收缩压变异性(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值明显升高;而平均舒张压(24 h、昼间、夜间)、舒张压最低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下降(P<0.01)。随脉压指数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P<0.01)。结论脉压指数较脉压更有利于对患者动脉硬化做出准确评估,且对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研究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对 334例老年人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检测并进行测压 ,分别以脉压≤ 6 0mmHg、6 1~ 80mmHg、81~ 10 0mmHg及 >10 0mmHg和脉压指数≤ 0 .4 0 0、0 .4 0 1~ 0 .5 0 0、0 .5 0 1~ 0 .6 0 0及 >0 .6 0 0分为四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随着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加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收缩压均随之增加 ,脉压指数组舒张压进行性下降 ;Spearman’s相关分析发现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相关性最佳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仅与脉压指数、年龄具有显著回归效果 ,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远大于年龄。结果提示 ,在老年人中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比脉压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脉压及脉压的变化幅度,根据脉压分为两组:脉压小于60mmHg的低脉压组和脉压大于或等于60mmHg的高脉压组;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脉压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斐予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9):686-687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方法用便携式动态血压检系统采集受检者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数据,再分别计算日、夜间平均脉压,并做日、夜间两组脉压的成组t检验。筛选出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并做日、夜间两组平均脉压指数的成组t检验。结果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其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PP相比,PPI能更直接地反映血管顺应性,是评估血管硬化程度的更好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46例,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理想血压组151例(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和血压正常高值组195例(血压120~139/80~89 mm Hg),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入选者中心动脉压;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及IMT均高于理想血压组(P<0.01);中心动脉增强压及增强指数高于理想血压组(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IMT的影响因素(β=0.344,0.296,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的中心动脉压和颈动脉IMT已增加,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分析氟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脉压差(PP)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32例,在常规降压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和常规治疗组(30例,予以常规降压治疗),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月及1年时血脂、PP及颈动脉IMT差异。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6月开始各血脂指标及PP[(66.9±7.3)mmHg比(53.1±6.2)mmHg]、IMT[(0.97±0.42)mm比(0.76±0.29)m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脉压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2年7月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16例作为高血压组,并按照PPI分为3个亚组(A组:PPI≤0.40,n=39;B组:0.41≤PPI〈0.50,n=41;C组:PPI≥0.50,n=36);同期纳入健康体检者89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超声检测IMT,比较不同组颈动脉IMT及hs-CRP水平。结果①高血压组PPI、颈动脉IMT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②随着PPI的增加,颈动脉IMT随之增加,二者呈正相关(r=0.797,P〈0.001);③随着PPI的增加,hs-CRP也随之增加,二者呈正相关性(r=0.734,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PI较健康人群高,且PPI与颈动脉IMT和hs-CRP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同时所有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42例,占64.5%)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例,35.5%)。结果: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平均收缩压[(124.52±14.46)mmHg比(133.16±13.62)mmHg]、白昼收缩压[(127.23±16.42)mmHg比(136.25±12.44)mmHg],24h平均脉压[(56.74±8.98)mmHg比(64.66±10.20)mmHg]、白昼平均脉压[(56.97±7.23)mmHg比(66.52±14.62)mmHg]夜间平均脉压[(55.61±6.32)mmHg比(63.92±7.42)mmHg]显著升高,24h、自昼、夜间血压变异性也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与动态血压、脉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平均PP/平均SBP)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96例,按PPI水平分为4组.即PPI≤0.40组、PPI0.41~0.50组、PPI0.51~0.60组及PPI〉0.60组,各组分别有23,29,31及13例患者。应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比较各组患者的hs—CRP水平,分析其与各血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PPI0.41~0.50组、PPI0.51~0.60组及PPI〉0.60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5.65±0.78),(6.26±0.85),(6.62±0.78)]均显著高于PPI≤0.40组[(5.21±0.83)mg/L,t=2.47~6.68,P〈0.05~0.01]。②hs—CRP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PPI呈正相关(r=0.325~0.566,P〈0.05~0.01),其中以与PPI的相关系数(r=0.566)最大。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与PPI的关系密切,两者共同参与了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动态血压测量253例研究对象的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按动态脉压≤40mmHg(59例)、4l-60mmHg(82例)、61-80mmHg(76例)及〉80mmHg(36例)分为4组;按动态脉雎指数≤0.40(62例)、0.41-0.50(86例)、0.5l-0.60(72例)及〉0.60(33例)分为4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用超声检测。比较不同动态脉压组及不同动态脉压指数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随着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之增加,动态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系数r值大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结论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价值优于收缩压、舒张压,而动态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比脉压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李国标;张卫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3)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脉压增大(脉压≥50 mm Hg,1mm Hg=0.133k Pa)的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踝臂指数的检测现状。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选取中国北部、南部和西部的96个大、中、小城市的709家医院进行的大型横断面调查。入选脉压增大(脉压≥5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36259例。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数量、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患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根据脉压分为50~60 mm Hg,60~70 mm Hg和≥70 mm Hg三层。询问病史(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和糖尿病史)、吸烟史;记录PWV、IMT和踝臂指数的检查情况。现场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结果患者IMT、PWV和踝臂指数的检查率分别为20.7%、8.8%和7.8%,即未做IMT、PWV和踝臂指数检查的患者分别为79.3%、91.2%和92.2%。进一步分析,在检查的患者中,IMT(≥0.9 mm和粥样斑块)、PWV(12 ms)和踝臂指数(≤0.9)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65.7%、40.9%和47.4%。IMT、PWV和踝臂指数异常的检出率在高危患者中分别为86.8%、68.5%和22.9%,在很高危患者中分别为66.1%、40.2%和48.2%。脉压50~60 mm Hg,60~70 mm Hg和≥70 mm Hg组的IMT异常的检出率分别是39.3%,66.6%和80.7%;PWV异常的检出率分别是24.6%,43.0%和59.0%。结论我国城市中,脉压增大(≥5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血管病变相关项目的检测率低。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顺应性及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顺应性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8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PP≤40mmHg组(PP1)25例,40mmHg60mmHg组(PP3)29例,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及心脏各指标。结果PP3组与PP1、PP2组比较,颈动脉紧张度与扩张性明显降低,而僵硬度明显增高。PP3组较PP1和PP2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室内径(L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LVM)与颈动脉紧张度呈负相关,而与颈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PP与颈动脉顺应性密切相关。PP升高,颈动脉顺应性降低,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