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超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5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6mg/L±0.27mg/L)显著升高,P<0.001。冠心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浓度(7.38mg/L±5.7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5.40mg/L±11.7mg/L),P<0.001;急性心梗组血清hsCRP浓度(32.75mg/L±23.16mg/L)又分别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结论血清hsCRP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 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速率散射光比浊法检测了56例冠心病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ACS组(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血清hsCRP水平(7.1±8.1)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5±1.1)mg/L(P<0.01);ACS危险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ACS呈正相关(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增高。hsCRP水平与ACS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组(A组,45例),AMI保守治疗组(B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组(D组,22例),入院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选择3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非冠心病对照组,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上述所有患者在入院即刻、14d、30d采血,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133标记的EPCs数量。结果:冠心病各组及非冠心病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均有EPCs(CD133)的表达,与入院即刻相比,冠心病各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后EPCs(CD133)的表达在14d和30d后明显上升[A组:(0.015±0.016)%比(0.411±0.361)%比(0.472±0.384)%,B组:(0.009±0.010)%比(0.250±0.031)%比(0.413±0.035)%,C组:(0.421±0.814)%比(1.065±2.014)%比(1.325±2.321)%,D组:(1.387±0.021)%比(2.153±0.167)%比(3.052±0.086)%],P均〈0.05;非冠心病对照组患者EPCs(CD133)的表达在14d和30d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增加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缺血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水平,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是否存在障碍,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和28天)外周血CD45-/low /CD34 /CD133 /KDR 早期内皮祖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高峰(第7天)较急性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第5天)延迟且显著减少[(140±48)/106比(246±100)/106,P<0.05]。糖尿病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第5天:277±95ng/L比168±35ng/L,P<0.0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第5天:3835±402ng/L比3287±384ng/L,P<0.05)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第3天:55.55±14.88mg/L比36.92±14.83mg/L,P<0.05)在高峰点的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后组织缺血程度较重,但组织缺血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存在障碍,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缺血后血管新生功能障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5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 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6mg/L±0.27mg/L)显著升高,P<0.001.冠心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浓度(7.38mg/L±5.7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纽(5.40mg/L±11.7mg/L),P<0.001;急性心梗组血清hs-CRP浓度(32.75mg/L±23.16mg/L)又分别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 结论血清hs-CRP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n=54)的血清hs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n=18)的hsCRP浓度相比较,分析二组间及ACS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相应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hsCRP浓度在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分别为(1.474±1.063)mg/L,(5.753±4.168)mg/L,(12.140±6.679)mg/L。在ACS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其hsCRP浓度也依次增高,分别为(5.513±2.458)mg/L,(8.321±4.785)mg/L,(12.423±4.104)mg/L。结论hsCRP可作为ACS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以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6例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口服,20 mg/次,1次/d),每组68例。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d后外周血EPCs水平及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结果:治疗7d后,螺内酯组外周血EPCs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1.12±0.26)%比(0.53±0.14)%,P=0.001]。治疗3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螺内酯组LVEF[(51.47±8.23)%比(56.52±8.84)%]显著提高,LVESd[(34.52±3.16)mm比(32.90±2.68)mm]和LVEDd[(57.82±8.13)mm比(53.65±7.22)mm]显著缩小(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595)。结论:螺内酯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及心功能,抑制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与P选择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冠心病患者[ACS患者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80例]、80例非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YKL-40、P选择素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比较,ACS组血清YKL-40[(20.92±3.19)ng/ml比(45.18±3.96)ng/ml比(61.84±3.51)ng/ml]、P选择素[(65.01±16.18)μg/L比(97.58±31.43)μg/L比(137.41±48.26)μg/L]及hsCRP[(6.91±3.68)mg/L比(8.32±4.21)mg/L比(30.01±11.05)mg/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选择素、hsCRP与YKL-4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6,0.41,P=0.021,0.01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P选择素及hsCRP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这三指标与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可作为判断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53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根据Gensini积分评估的冠脉病变程度,153例CHD患者又被分为轻度病变组(43例)、中度病变组(56例)和重度病变组(54例)。选择同期45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测量比较各组血清hsCRP水平和PBMC上CX3CR1表达水平,分析血清hsCRP、CX3CR1表达水平与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和AMI组的血清hsCRP水平[(2.36±1.67)mg/L比(5.07±2.16)mg/L比(13.59±5.23)mg/L比(27.46±8.24)mg/L]和PBMC上的CX3CR1表达[(0.48±0.25)%比(11.13±5.42)%比(20.56±9.73)%比(37.49±12.82)%]均显著升高,且AMI组UAP组SAP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01。与轻度病变组比较,中度、重度病变组血清hsCRP水平[(6.31±1.83)mg/L比(17.42±6.58)mg/L比(35.26±9.74)mg/L]和PBMC上CX3CR1的表达[(6.59±1.43)%比(25.86±9.37)%比(42.57±13.28)%]均显著升高,且重度病变组的显著高于中度病变组,P均=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PBMC上的CX3CR1表达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768,0.897,P均=0.001)。结论: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CX3CR1表达显著升高,二者有望成为预测CHD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ACS患者4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8例,健康对照者20例,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钡4定IL-10水平,ACS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清hsCRP、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但AMI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UAP患者(P〈0.05);ACS患者hscRP/IL-10比值(hsCRP/IL-10比值是一种表达斑块炎症及不稳定的准确指标)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AMI患者的高于UAP患者,UAP的又高于SAP(P均〈0.01);ACS患者hsCRP水平与IL-10水平成负相关(r=-0.52,P〈0.01),hsCRP和IL-10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二者比例失衡。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5例AMI患者,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的血管狭窄程度,同时选取30名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AMI发病平均时间(2.5±1.5)h],第24h、48h、72h、7d、14d及一个月时采血,以CD133作为EPCs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133标记细胞数量。结果:AMI组患者及对照组均有EPCs(CD133)的表达,AMI患者EPCs数目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多支病变者较单支病变者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EPCs数目和Gensini评分呈明显负相关(n=55,r=-0.619,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EPCs数目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2型糖尿病(DM)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18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9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3例。健康体检者234名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对血清HMGB1水平与TNF-α、hsCRP和血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UAP组血清HMGB1[(12.70±6.72)μg/L、(7.68±3.63)μg/L比(3.83±1.72)μg/L,P<0.01]水平均明显升高。在对照组、UAP组和AMI组的亚组中,DM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高于非DM者(均P<0.05)。血清HMGB1水平与hsCRP,TNF-α、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ACS患者HMGB1水平显著升高,且合并DM的ACS患者HMGB1水平高于非DM患者,表明HMGB1有可能参与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糖尿病时对ACS的病理生理过程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7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130例(急性心肌梗死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SAP组)、健康体检者89例(健康对照组),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7水平并进行比较,并跟踪随访130例ACS患者的病情,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IL-7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SAP组比较,UAP组和AMI组IL-7水平均显著升高[(1.84±0.47) pg/ml、(2.11±0.63) pg/ml比(4.87±0.52) pg/ml、(5.15±0.71) pg/ml,P<0.05或P<0.01],健康对照组与SAP组,UAP组与AMI组之间IL-7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中IL-7的水平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12,95%CI:1.061~1.418).结论:白细胞介素-7作为机体重要的炎症因子之一,其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异常升高,可能具有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采用胶体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二聚体含量:UAP组(0.95±0.32)mg/L,AMI组(1.82±0.63)mg/L,UAP组与SAP组(0.39±0.15)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ACS血栓形成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D-二聚体浓度(D-dimer,D-D)与冠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ACS患者8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2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D-D浓度,对ACS组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ACS患者被分为:单支病变组28例,双支病变组25例,三支病变组30例,分别检测各组D-D浓度。结果:血浆D-D浓度在AC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51±0.202)mg/L:(0.320±0.170)mg/L,P0.01],且AMI组的明显高于UAP组的[(0.976±0.405)mg/L:(0.684±0.106)mg/L,P0.01];多支病变组的D-D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的[(0.832±0.225)mg/L:(0.488±0.162)mg/L,P0.01]。结论:血浆中D-D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及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以ACS患者7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40例为研究对象,ACS患者被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38例,测定其血清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TnI)水平,并选择ACS患者中60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0例)和常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CS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BNP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913,P〈0.01)、与TnI呈正相关(r=0.526,P〈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治疗后BNP、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提示其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2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8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8±0.27)mg/L]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UAP组血清hs—CRP浓度[(7.78±5.9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5.46±10.7)mg/L],P〈0.001;AMI组血清hs—CRP浓度[(32.75±22.12)mg/L]又分别显著高于UAP组及SAP组的,P〈0.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76例为脑卒中组,其中脑梗塞133例,脑溢血43例,又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1组(轻度,67例),2组(中度,67例),3组(重度,42例);冠心病患者104例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6例);正常人64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脑卒中组及冠心病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脑卒中组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血清hs—CRP水平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冠心病组AMI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较SAP、UAP显著升高(P〈0.01,〈0.05)。绪论:血清hs—CRP参与了心脑血管病后的炎症反应,且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生物学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其影响,为临床应用HG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每例分为HGF干预组和非HGF干预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CD133+/CD34+细胞的数量和HGF水平;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各组外周血中EPCs,通过MTT法、Transwell迁移试验、黏附能力测定试验及PI—AnnexinV双重染色法来分别检测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和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减少[(2.15±0.69)%1)S(5.26±1.16)%,P〈0.011,血浆中HGF浓度升高[(6.80±1.22)w(2.62±0.83)gg/L,P〈0.01],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减弱(P〈0.05);HGF干预组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显著改善(P〈0.05)。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和血浆中HGF水平的变化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新的危险评估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