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核素胃食管显象诊断食管返流具有方法简便、灵敏、非侵入性,定量等优点。作者用本法检测18例正常人均未见返流,84例胃食管返流可颖病人检出率为78.6%,而胃肠X线钡剂和内窥镜检查的检出率仅为70.2%和26.0%,分别为放射性核素显象检出率的89.3%和33.1%。  相似文献   

2.
3.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连接部屏障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ing ZL  Wang ZF  Li HB  Sun XH  Xu L  Ke M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4):2382-2385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96例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接受胃镜检查。42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按照LA标准分为A~D级,其中LA分型A、B组31例,C、D组11例;54例NERD患者接受24h食管pH监测,根据DeMeester评分分为pH阴性组和pH阳性组,其中pH阴性组31例,pH阳性组23例。健康对照组18例。所有受试者接受食管压力测定,观察指标包括EGJ功能及食管体部收缩压。EGJ功能指标包括静息时的下食管括约肌压(LESP)、平静呼吸时的膈脚压(CDP)、EGJ压(EGJP)及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压(post—LESRP)。结果 RE组LESP、CDP、EGJP、post—LESRP均低于NERD组(均P〈0.05);NERD组LESP[(94-3)mmHg,1mmHg=0.133kPa]及post—LESRP[(394-15)mmHg]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64-4)mmHg,(504-15)mmHg,均P〈0.05],但CDP[(184-6)mmHg]及EGJP[(284-8)mmH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4-6)mmHg,(324-7)mmHg,均P〉0.05];NERD组及RE组食管体部远端收缩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C、D组食管动力功能指标与LA—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食管pH监测阴性组与pH监测阳性组NERD患者食管动力功能指标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ERD患者的EGJ抗反流功能削弱,其中NERD患者膈脚功能较RE患者健全,是NERD有别于RE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食管、胃外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返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能过^99mTc-DTPA胃食管显像方法测定从1997年11月到1999年2月共77例相对正常新生儿的60min胃排空率和胃食管反流指数,其中足月儿46例,早产儿31例,以此了解相对正常新生儿无症状反流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结果 足月儿无症状胃食管反流率为60.9%(28/46),早产儿达83.9%(26/31),差异有显著性。无症状反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对比食管癌分别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情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择期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8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其中研究组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待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后采用p H动态监测仪对其进行24 h胃代食管腔p H监测,术后1、3月依据RDQ量表对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进行评分,同时统计术后1、3月的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术后均未发生有吻合口瘘及胸胃排空障碍并发症;2组患者几乎均达到24 h的全程监测,同时组间比较监测总时间、立位监测时间、卧位监测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24 h反流次数及长返流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反流持续最长时间与p H值<4.00的累计时间显著短于全胃组,De Mees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1、3月的RDQ评分以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较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可对食管癌切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情起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可为食管癌患者术中吻合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4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管状胃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20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分别对食管癌患者在术后2周内进行食管腔内24hpH值监测,并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4hpH监测提示: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5min酸返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00的总时间、pH值<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各项结果传统手术组>管状胃组>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性胃食管反流,而管状胃组反流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弓上食管胃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主动脉弓前弓上食管胃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弓上隧道式吻合组患者的pH综合评分、24 h总反流次数、>5 min的反流次数、pH<4.0的总时间、pH<4.0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弓上器械吻合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弓上器械吻合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弓上隧道式吻合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弓上隧道式吻合术对于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经食管裂孔游离胃是指不作腹部切口或切开膈肌,而是通过膈食管裂孔将胃游离出来,在胸膜顶部作食管胃吻合。本人采用此法治疗10例食管中段癌病人,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45~68岁,平均60岁。病变均位于食管中段,长5~8cm,平均...  相似文献   

14.
胃粘膜成形食管胃吻合犬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抗反流术式 .方法 在犬胃底前壁剥除 8cm× 4 cm浆肌层成形为黏膜管 ,食管黏膜延长约 1 .5cm,与胃部成形黏膜管分层吻合 .分别于术后 7~ 1 80d处死 ,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测 ,同深套叠术式对比分析 .结果 实验组成形胃黏膜血供及愈合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能耐受较高胃内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突向胃腔内结构厚度值对照组比实验组厚 1倍以上 (P<0 .0 1 ) ;术后食管炎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2 /1 3 vs 6/1 1 ,P<0 .0 1 ) .结论 成形黏膜瓣较薄、生长良好 ,在食管与胃压力差作用下关闭性强 ,具有良好抗反流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院1990年1月~2006年12月共行1152例食管、胃手术,术后发生胃瘫19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食管手术11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Y吻合2例,近端胃切除法3例,远端胃切除毕胃十二指肠吻合1例,胃空肠吻合2例。男性12例,女性7例。  相似文献   

18.
胃粘膜成形食管胃吻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抗反流术式。方法 :以犬为实验对象。在胃底前壁剥除约 8× 4cm浆肌层成形为粘膜管 ,食管粘膜延长 1 5cm与胃部成形粘膜管分层吻合。分别于手术后 7~ 180天处死检测 ,同“深套叠”术式对比分析。结果 :残留粘膜血供良好。肌层吻合口直径及突入胃腔内结构长度两组无差别 (P >0 .0 5 ) ,粘膜吻合口直径差异显著 (P <0 .0 1)。实验组能耐受较高胃内压 ,胃与食管压力差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突向胃腔内结构厚度两组比较相差 1倍以上。结论 :①适当剥除肌层不引起粘膜缺血坏死。②成形粘膜瓣较薄 ,在食管与胃压力差作用下关闭性强 ,具有良好抗反流效果。③不同平面分层吻合具有一定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胃端端吻合在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食管胃交界部癌行常规近半胃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后,采用食管胃端端吻合重建消化道,并重点观察术后切缘癌残留率、吻合口瘘以及术后3个月胃肠功能,包括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进食量、进食频率、胃排空情况及体重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切缘癌残留、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以及胸胃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个月吻合口狭窄3例(6.3%),胃食管反流症状者13例(27.0%),进餐量与术前进餐量之比为(0.83±0.14)kg,每天进餐频率为(4.1±1.2)次,体重恢复到术前的患者占41.5%。结论:食管胃端端吻合在食管胃交界部癌切除手术中安全可行,能降低食管胃切缘癌残留的发生率和全胃切除的可能性,预防术后胃排空障碍,减小术后饭量损失,利于患者树立生活信心,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用于贲门肿瘤较大(胃体侵犯较多)和胃体较小者。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 1974年瑞典人Lunderquist和Vang首先介绍了经皮穿肝胃食管曲张静脉栓塞术 ( percutaneoustranshepaticvaricealembolization ,PTVE)后 ,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 ,证实PTVE在控制急性出血、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有明显疗效。但其存在着门静脉主干必须保持通畅的缺陷[1] ,因此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闭塞病人 ,建立另一门静脉插管通道栓塞曲张静脉显得格外重要。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 1月 ,我们对 12例上述病人采用经皮穿脾胃底食管曲张静脉栓塞术 ( 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