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31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30%。右半结肠息肉(OR=1.83,95%CI:1.26~2.71)、直肠息肉(OR=1.58,95%CI:1.24~1.67)、息肉≥1cm(OR=3.78,95%CI:2.351~5.692)、术中出血(OR=4.37,95%CI:3.192~7.342)、手术方式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OR=1.73,95%CI:1.09~2.21)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OR=2.87,95%CI:1.86~3.14)、患有高血压(OR=4.72,95%CI:2.63~7.27)或高脂血症(OR=2.26,95%CI:1.305~3.524)等基础疾病是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息肉≥1cm、术中出血、息肉位置在直肠或右半结肠、患有高血压或高脂血症基础疾病、手术方式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患者,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导致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ESD治疗EGC,并描述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文章,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检索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于最终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相关指标的病例数据。通过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研究对象6 150例,发生ESD术后迟发性出血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3 cm(OR=2.22, 95%CI=1.78~2.76)、病变深度位于黏膜下层(OR=7.60, 95%CI=2.89~19.99)、病灶位于胃中下1/3(OR=4.55, 95%CI=2.65~7.81)、术中明显出血(OR=6.38, 95%CI=2.84~14.30)、年龄≥60岁(OR=3.14, 95%CI=1.30~7.59)、术前活检次数≥2次(OR=6.81, 95%CI=3.05~15.22)、抗血栓类药物服用史(OR=4.65, 95%...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其中胃癌257例,食管癌368例。所有患者行ESD,记录消化道早期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情况。胃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胃癌未发生组与胃癌发生组,食管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食管癌未发生组与食管癌发生组。比较胃癌发生组与胃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食管癌发生组与食管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257例胃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7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51%;368例食管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3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6.25%。胃癌发生组病灶部位为胃体、病灶直径≥ 20 mm、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占比高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胃癌发生组病灶深度为黏膜层占比低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838(95% CI:1.687,8.731)]、黏膜下有纤维化[O^R=3.511(95% CI:1.544,7.988)]、手术时间≥60 min [O^R=2.821(95% CI:1.240,6.417)]、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415(95% CI:1.941,10.043)]为胃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食管癌发生组黏膜深度为黏膜下层、切片直径≥ 40 mm、切除管径大小为环周、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占比高于食管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056(95% CI:1.343,6.951)]、手术时间≥ 60 min [O^R=3.607(95% CI:1.586,8.206)]、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104(95% CI:1.804,9.336)]为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黏膜下有粗大血管、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结直肠肿瘤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ESD治疗的124例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等相关危险因素与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有7例(5.6%)患者发生了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时间在术后1~4 d,均在内镜下运用止血夹成功止血,无一例需要紧急手术与输血。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患者中位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了21.3 g/L。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与肿瘤位置位于盲肠、黏膜下层浸润腺癌深度≥1000μm(术前经超声内镜诊断明确)、ESD术中出血等因素有关( P<0.05)。结论肿瘤位置位于盲肠、侵袭深度≥1000μm黏膜下浸润癌、ESD术中出血的患者易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需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并进行内镜下止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D治疗的340例单个结直肠病变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引起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40例患者中21例(6. 17%)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明显出血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高于无术中明显出血患者,术中抬举征阴性迟发性出血发生率高于阳性征患者(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明显出血(P=0. 012,OR=4. 536,95%CI 1. 396~14. 744)、抬举征阴性(P=0. 014,OR=3. 571,95%CI 1. 289~9. 895)是结直肠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病变患者ESD抬举征阴性、术中有明显出血时,术后易发生迟发性出血,且术后应至少观察5 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结肠息肉(≥0.5cm)内镜下切除的17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和分析者的息肉特征、术中是否出血及切除方式、患者是否合并相关因素等,及出血发生时间、止血方法;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752例患者共切除4277枚息肉,20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出血率为1.14%。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较未出血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服用阿司匹林、使用低分子肝素、息肉直径≥1.0cm、位于乙状结肠、结肠肝曲、带蒂息肉、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术中有出血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血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95%CI:3.830~35.944)、糖尿病(95%CI:3.455~46.903)、动脉粥样硬化(95%CI:3.963~33.611)、服用阿司匹林(95%CI:1.542~15.340)、使用低分子肝素(95%CI:0.748~15.485)、息肉直径≥1.0cm(95%CI:0.748~15.485)、位于乙状结肠(95%CI:2.813~64.197)、结肠肝曲(95%CI :0.260~258.664)、带蒂息肉(95%CI :4.495~34.657)、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95%CI :1.571~11.472)、术中有出血(95%CI :1.571~11.472)及EMR(95%CI:1.976~39.089)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95%CI:3.749~202.500)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0例出血患者术后24~48h内出血率65%;单纯金属铗止血的成功率达81.8%(9/11),金属铗联合电凝止血均成功100.0%(4/4)。结论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抗凝药物,息肉位于肝曲或乙状结肠、直径≥1.0cm、有蒂息肉、EMR或ESD切除、术中出血是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迟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48h;金属铗创面闭合联合电凝治疗是息肉切除术后出血行内镜下止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评估抗血栓药物治疗对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BSCO、HighWire、OVID和EMBASE截至2022年11月前所有已发表的英文文献,检索关键词为(antithrombotic OR antiplatelet OR anticoagulant OR aspirin OR warfarin OR heparin)AN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RESD)AND (bleeding OR hemorrhage),共纳入22项回顾性研究。结果 无论是中断抗血栓药物(OR=2.01,95%CI 1.50~2.70,P<0.001)还是持续使用抗血栓药物(OR=6.05,95%CI4.88~7.51,P<0.001)均与ESD术后出血显著相关。中断抗血栓药物与不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早期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OR=1.57,95%CI 0.91~2.74,P=0.11),但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加(OR=2.57,95%CI1.95~3.39,P<0.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SD治疗EGC的绝对适应证及扩大适应证,为EGC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2017 年 1 月—2018 年 8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5例EGC患者,其中ESD治疗163例(ESD组),同期行外科手术治疗332例(外科组)。其中,ESD组153例(观察组)、外科组183例(对照组)符合ESD标准,分析两者临床选择的差异。并单独分析外科手术标本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病理癌变、平坦型、有溃疡和黏膜下层浸润为选择外科手术的影响因素(OR=25.970、3.970、7.244、5.038,P < 0.05)。②ESD组中,适应证选择的准确率为93.87%(153/163)。10例不符合ESD适应证的病灶均为未分化型。③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脉管浸润为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33、2.097、3.510、43.701,P < 0.05)。④外科组中符合ESD绝对适应证、扩大适应证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96%、3.7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8,P=0.51)。结论:一部分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患者选择了外科手术,其中部分患者可行ESD,未分化型患者选择ESD的治疗准确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低。胃中部、>2 cm、黏膜下层浸润及有淋巴脉管浸润为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粘膜病变术后出血的相关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结直肠粘膜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口服抗凝抗血栓药物、病灶大小、位置、病变形态、术后病理深度、手术时间、整块切除、术中明显出血等因素与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性。结果:119例中8例(6.7%)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病灶位于盲肠、术中出现明显出血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明显相关(P<0.05)。结论:病变位于盲肠、术中显性出血者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较高,需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出血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86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接受ESD治疗,观察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并统计病人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6例经ESD治疗病人中,16例病人发生出血(18.60%);70例病人未出血,占8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OR=3.714,95% CI=1.252~10.909)、肿瘤大小≥ 3 cm(OR=3.802,95% CI=1.538~9.646)、病理类型为早期癌(OR=2.746,95% CI=1.133~6.867)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经ESD治疗出血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肿瘤越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和早期胃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性淋巴细胞比率(NLR)和白蛋白(Alb)/Fib(AFR)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院收治的aSAH患者170例,根据发生DCI的情况,将患者分为DCI组52例与无DCI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评估NLR和AFR对aSAH患者DCI的诊断效能,分析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因素,评估NLR-AFR评分对aSAH后DCI的预测价值。结果DCI组的年龄、Hunt-Hess分级III-V/I-II、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Fib水平均高于无DCI组(均P<0.05),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Alb水平、AFR均低于无DCI组(均P<0.05)。NLR对aSAH后DCI诊断的AUC为0.702,灵敏度为0.71,特异度为0.61;AFR对aSAH后DCI诊断的AUC为0.725,灵敏度为0.73,特异度为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OR=0.797,95%CI:0.674~0.943,P<0.05)、Hunt-Hess分级≥III(OR=3.225,95%CI:1.053~9.874,P<0.05)、NLR>9.65(OR=3.743,95%CI:1.498~9.352,P<0.05)、AFR>11.20(OR=0.320,95%CI:0.132~0.777,P<0.05)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NLR-AFR评分预测aSAH后DCI的AUC为0.796(95%CI:0.720~0.871,P<0.05)。结论外周血NLR升高、AFR降低是影响a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NLR-AFR评分可作为诊断aSAH后DCI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2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2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27分98例,为认知障碍组;30~27分24例,为正常组。分析aSAH后认知障碍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AH后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与aSAH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均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前CT-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诊断明确至手术时间、动脉瘤大小、治疗方式与aSAH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均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OR=10.562,95%CI:1.803~61.875)、术前CT-Fisher分级(OR=0.066,95%CI:0.004~1.061)是aSAH后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术前CT-Fisher分级高是aSAH后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5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或ESTD的早期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初步预测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成功实施53次手术,其中ESD组6例,ESTD组47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9±6.8)岁,平均手术时间(83.57±32.33) min,平均剥离面积(14.82±3.18) cm2,平均剥离速度为(17.67±3.12) mm2/ min。整块切除率为94.34%,治愈性切除率为84.90% 。术中出血1例,穿孔1例。术后有45例(84.9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13例(24.53%)患者发生食管狭窄,手术时间〔比值比(OR)为1.040,95%可信区间(CI)为1.007~1.075)及病变环周程度(OR为9.972,95%CI为1.221~81.416)与其发生相关。8例(15.09%)患者有术后切缘残留,病变面积(OR为1.145,95%CI为1.013~1.294)是影响其发生的唯一危险因素。结论 ESD及ESTD治疗早期食管病变安全、有效,整块切除率高,出血、穿孔等发生率低,但其治疗大面积食管病变时,易发生食管狭窄、切缘残留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herapy,EVT)术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且均接受急性EVT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9例,根据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是否出现新发高密度影,即是否并发出血转化将其分为非出血组(n=150)和出血组(n=3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压变异性与EVT术后并发出血转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收缩压最大值(OR=1.087,95%CI:1.015~1.164,P=0.017)、收缩压标准差(OR=2.296,95%CI:1.514~3.348,P<0.001)、收缩压变异系数(OR=2.529,95%CI:1.56~4.101,P<0.001)均为EVT患者并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压变异性大可增加EVT术后并发出血转化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老年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防止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年龄60~79岁,Fisher分级>1。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分析患者的相关指标(性别、吸烟史、局部脑氧饱和度等),找出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69例患者伴有DCI。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CI组患者中,有吸烟史、低钠、局部脑氧饱和度<50的患者比例明显大于非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钠离子浓度(■=3.011,95%CI:1.123,8.070)与局部脑氧饱和度(■=3.324,95%CI:1.734,6.372)是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局部脑氧饱和度预测性能更佳。结论  局部脑氧饱和度是老年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中以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该技术术后复发率低,病变位置及范围对其限制小,术后患者恢复快,目前属于消化内镜常规微创手术之一。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术中及术后出血、穿孔、电凝综合征及管腔狭窄等并发症。尤其是术后迟发性出血,因发病隐匿可能诱发心血管等产生严重后果的相关疾病,因此认识并掌握消化道早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对ESD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最新防治进展做相关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老年食管早癌后延迟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ESD治疗的老年食管早癌患者153例,收集患者基线信息和临床表现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ESD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53例患者中,男90例,女63例,平均年龄(68.5±56.2)岁,发生延迟性出血77例(5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036,95%CI:1.020~3.470,P=0.042)、病灶> 3 cm(OR=1.168,95%CI:1.112~28.596,P=0.013)和浸润深度越重(OR=1.254,95%CI:1.027~31.753,P=0.001)的老年患者,ESD术后越容易发生延迟性出血。结论老年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延迟性出血与年龄、浸润深度和病灶大小有关,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HTH〗方法〖HTK〗〓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高压氧室治疗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76例,根据迟发性脑病发生情况分为迟发性脑病组及非迟发性脑病组。单因素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征, Logistic回归分析迟发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1例(1 49%)为迟发性脑病组,235例(851%)为非迟发性脑病组。与非迟发性脑病组比较,迟发性脑病组的年龄偏大(641±135 vs 500±191,P=0014),取暖所致中毒(878% vs 613%,P=0004)及意识障碍时间大于10小时的比例(537%,vs 170%,P<0.05)均较多。非迟发性脑病组患者首次予以高压氧治疗后24小时内清醒比例明显高于迟发性脑病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高龄(OR 1043,95%CI 1018,1069,P=0001)和较长的意识障碍时间(OR 4268,95%CI 2094,8701,P<0.05)是影响迟发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TH〗结论〖HTK〗〓高龄及较长的意识障碍时间是迟发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予以积极高压氧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3月入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 8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不同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每组再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后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脑梗死组。对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前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OR=1.955,P<0.05,95%CI:1.042~3.667)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73,P<0.001,95%CI:0.958~0.988)、高血压(OR=1.799,P<0.001,95%CI:1.316~2.460)、糖尿病(OR=2.605,P<0.001,95%CI:1.791~3.788)、空腹血糖(OR=1.069,P<0.05,95%CI:1.002~1.141)和尿酸(OR=0.998,P<0.05,95%CI:0.997~0.999)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为中青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相对小和尿酸水平高可能是前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为中青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高为老年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君虹 《黑龙江医学》2023,47(9):1060-1062
目的:分析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上消化道早癌行ESD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ESD治疗后观察效果并记录资料,分析影响中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复发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ESD术后病情未复发组肿瘤浸润深度达twik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病情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阴性为病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低和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临床效果较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瘤浸润深度达twik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阴性为病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低和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