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高卒中风险的美国和欧洲患者作为替代华法林预防卒中治疗是合理的选择,但在中国还缺乏大型的临床数据支持,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亚专科行Watchman左心耳封堵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在全麻或经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随访观察术后7 d和6个月的器械或手术相关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及45 d和6个月的左心耳封堵程度。 结果 共入选70例患者,术后7 d内所有患者均无器械或手术相关严重事件、卒中、全身性栓塞及全因死亡发生,6个月随访中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4%(1/70),45 d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提示48.5%(34/70)左心耳完全封堵,6个月TEE有55.7%(39/70)完全封堵,在45 d和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封堵器均达到有效封堵标准。 结论 左心耳封堵术治疗高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该研究结果为中国长期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NVAF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21年7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左心耳特点、手术过程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选取153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151例(98.6%)成功植入封堵器(13例LAMax封堵器,6例LAmbre封堵器,132例Watchman封堵器),CHA2DS2-VASc评分为(4.05±1.40)分,HAS-BLED评分为(3.02±0.90)分;7例(4.63%)患者发生安全事件:心脏填塞4例,血管损伤2例,心脏骤停1例;术后45 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均未见严重残余分流(≥5 mm)。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随访期间共出现6例(3.97%)不良事件:3例小面积脑卒中;2例器械相关血栓(DRT);1例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积液,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均未造成严重功能障碍。另2例植入失败,主要原因是解剖结构的不适合导致封堵器不能成功锚定,无法实现足够的压缩和封堵。结论 对于不适合长期抗凝的非... 相似文献
3.
4.
赵明中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0):748-752
心房颤动(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引起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临床上常以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但药物治疗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基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的血栓是来自左心耳,近年有些临床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 LAAC)可用于卒中风险高危、不能耐受华法林治疗或不愿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的治疗,不仅能减少卒中、体循环栓塞与心血管死亡复合事件,而且在降低心血管死亡与全因死亡事件方面较口服华法林有更优的结局。但LAAC的远期预后、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比较以及在国人房颤患者的应用经验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高发于老年患者,其会引起患者心房内血瘀诱发卒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左心耳是该病患者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尤其是房颤伴心源性血栓者,通过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封闭左心耳,可以进一步降低卒中风险。在实施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时,临床需要借助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心耳的大小、形态,实时监测封堵器置入过程,并帮助患者评估术后封堵器位置以及心功能,应用价值极高,已成为封堵术中不可缺少的影像学监测手段。本文针对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7.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高、预后差、复发率高,其中90%的NVAF患者血栓来源于左心耳。通过分析左心耳解剖结构、左心耳功能以及部分生物学指标等,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NVAF病人左心耳血栓形成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预防性护理对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LAAO)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98例行经皮LAAO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49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26.53%)高于观察组(6.12%)(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PTT、PT、TT水平均升高,Fbg水平降低,且观察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Fb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83%)高于对照组(75.51%)(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经皮LAAO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凝血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前后左心房自发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LA SEC)发生情况及其与装置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DRT)发生的关系,和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心内科用LAmbre封堵器行LAAC并完成术前及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6例,LAAC术前LA SEC患者比例为19.8%(25/126)。根据术前TEE结果分为LA SEC组(n=25)和无LA SEC组(n=101),分析患者基线资料、LAAC相关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TEE复查时间中位数为72 d,根据TEE结果,再次分为LA SEC组(n=58)和无LA SEC组(n=68)进行分析。对这些患者平均随访(12±6)个月,比较DRT发生情况,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ure, 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该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心内科接受LAAC的17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2例患者无慢性肾脏病(A组),76例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B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后3、6、12个月的器械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sis, DRT)发生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大出血发生率。结果与非CKD组患者相比,CKD组年龄[(77.04±6.37) vs (72.26±7.57)岁,P<0.001]、高血压比例(86.8% vs 65.7%,P=0.001)、心力衰竭比例(34.2% vs 13.7%,P=0.001)、CHA2DS2-VASc评分[(5.04±1.31) vs (4.42±1.57)分,P=0.005]和HAS-BLED评分[(3.53±0.95) vs (2.75±0.85)分,P<0.001]均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D组植入成功率为100%;非CKD组有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脱落,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99.0%。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内心包填塞发生率、其他大出血发生率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45~60d随访时,两组患者DRT发生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行经皮LAAC具有较高的植入成功率,对预防血栓栓塞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和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65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和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208例非瓣膜性AF患者,根据食管超声(TEE)结果分为两组:LA和LAA血栓组(23例)和无血栓组(185例).对患者既往病史、烟酒嗜好、临床检验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左心房内径为(42.2±6.5)mm比(34.9±4.4)mm,P=0.000);左室舒张未内径为(48.5±5.7)mm比(45.7±4.1)mm,P=0.000;左室射血分数为(59.3±1.3)mm比(65.1±6.6)mm,P=0.050;纤维蛋白原为(3.5±1.0)g/L比(3.0±0.7)g/L,P=0.000;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史分别为6/23、7/185,P=0.000;胸片心胸比增大分别为20/23、60/18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211,95%C/1.062~1.381),胸片心胸比(OR=5.242,95%CI 1.138~24.144),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5.881,95%CI 1.152~30.008)和纤维蛋白原量(OR=2.242,95%CI 1.152~4.805)是LA和LAA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当≤65岁非瓣膜性AF患者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时应该加强抗凝治疗,以预防左心房血栓.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9-24
目的 对LAAO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事件进行Meta分析。方法 以“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和“atrial fibrillation”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以“左心耳封堵术”和“心房颤动”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筛选出2005年7月20日~2018年5月20日刊出的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进行筛选和评估,再采用STATA 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共23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卒中事件发生率为1.5%(95%CI:0.9~2.1),心源性/神经源性死亡发生率4.8%(95%CI:0.1~9.5),装置表面血栓形成发生率2.6%(95%CI:1.5~3.6),心包填塞发生率1.5%(95%CI:1.0~2.0),空气/设备栓塞发生率0.8%(95%CI:0.3~1.4),大出血发生率2.1%(95%CI:1.1~3.1)。结论 LAAO治疗非瓣膜性房颤预防卒中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心血管病人较差的预后有关。旨在对有左房血栓(LAT)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和无左房血栓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之间的NLR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155名NVAF病人,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测LAT。NLR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结果155名病人中有16名(10.3%)病人存在左房血栓,左房血栓组平均NLR明显高于无左房血栓组(2.8±1.2,2.0±1.1,P=0.023)。经多因素分析,NLR是NVAF病人左房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11.93~4.24,P〈0.001)。结论NLR,新发现的炎症指标,与NVAF病人左房血栓存在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特发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的评估及意义.方法: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特发性房颤和对照组左心房/左心耳检查,检测左心房大小和回声、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和最大充盈速度,比较这些参数的改变.结果: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晰显示所有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及其它相关结构声像图和准确测量有关参数,不良反应轻微.特发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伴有和不伴有左心房自发性显影的特发性房颤患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及左心耳血流最大充盈速度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能够客观地评价特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左心耳,发现自发性显影、血栓和血流速度异常,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的球囊扩张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治疗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经华法令抗凝治疗 12周以上的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部位血栓患者 11例 ,男性 2例 ,女性9例 ;平均年龄 40 .6± 5 .7(2 5~ 62 )岁。采用Inoue单球囊技术行PBMV。术后随访一年以上 ,观察术中及随访期间有无体循环血栓栓塞并发症。结果 手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及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即刻及随访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经适当的华法令抗凝治疗后的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耳血栓的患者 ,PBMV不仅安全可行而且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并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较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但许多房颤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为栓塞高危伴出血高危或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tion, OAC)禁忌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预防LAAC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以及减少出血事件对于成功的LAAC术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术后抗栓策略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行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4例,删除不符合条件的11例,分为血栓组22例和非血栓组171例。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实验室检验结果、经胸心脏彩超及经食管心脏超声(TEE)结果,根据患者一般资料,计算其CHADS2评分,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LAA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1)入选的193例患者中男116例、女77例,平均年龄(61.38±9.58)岁,阵发性房颤150例(77.9%),持续性/永久性房颤43例(22.1%),经3D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LA/LAA血栓22例(11.4%),非血栓组171例(88.6%)。(2)两组患者年龄、BMI、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TIA病史、房颤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男性、吸烟史、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左房云雾影比例、左房内径(LAD)、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HADS2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OR=1.115,95%CI:1.011~1.011,P=0.029)、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0.319,95%CI:0.108~0.938,P=0.038)及左房云雾影(OR=0.200,95%CI:0.066~0.602,P=0.004)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AD扩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及左房云雾影是LA/LAA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