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51/54),对照组为79.63%(43/5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NPY、IL-10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NPY、IL-10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NPY、IL-10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 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7 例,对照组采取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康复治疗等现代医学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2 组均以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6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肌张力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肌张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MA、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肌张力和神经缺损严重程度,提升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于入组时、3周末应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和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治疗组给予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结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BBS和M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BBS和MBI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周阳阳  冯金苹  潘录录 《新中医》2023,55(24):144-148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联合静态平衡仪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 104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52 例。对照组给予静态平衡仪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给予解痉纠偏针治疗,2 组均治疗 4 周。比较 2 组临床疗效,步态参数,以及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 试量表(mini-BESTest)、Berg 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Ashworth 分级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 率 94.23%,高于对照组 80.77% (P<0.05)。2 组步速、步频、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 (P<0.05),观察组步 速、步频、步长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2 组 mini-BESTest、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P< 0.05),观察组 mini-BESTest、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2 组 Ashworth 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观察组 Ashworth 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痉纠偏针联合静态平衡仪治疗能有 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虚拟平衡游戏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虚拟平衡游戏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虚拟平衡游戏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分、COP偏移距离各项指标(EO2、EC2、EOTS、EO1)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TUGT评分、COP偏移距离各项指标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BS评分、TUGT评分、COP偏移距离各项指标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虚拟平衡游戏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亚楠  李真  王梦淼 《新中医》2024,56(3):139-144
目的:观察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和通络方治疗,观 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评价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肢体功能、步态参数及神经功 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高于对照组77.36%(P<0.05)。治疗后,2 组Fugl-Meyer 评 定量表(FMA)、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HFAC)、Berg 平衡量表(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 观察组FMA、HFAC、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步速、步幅、步频均较治疗前升 高(P<0.05),且观察组步速、步幅、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SS、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调节步态参数,改 善神经功能缺损,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不同留针时间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血清C反应蛋白 (CRP) 、血糖、血脂的改善情况。 【方法】 将120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各40例。3组患者均采取头针、体针及常 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头针留针30 min,观察1组头针留针1 h,观察2组头针留针2 h,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 治疗2周。比较3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 (FMA) 、Berg平衡量表 (BBS) 、 改良Barthel指数 (MBI) 评分以及外周血CRP、空腹血糖 (FPG)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改善程度,并评价3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结果】(1) 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 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1) ,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P<0.05或P<0.01) ;治疗后3组 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观察2组对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及对FMA、BBS、MBI评分的升高幅度均 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观察1组 (P<0.01) ,观察1组对FMA评分的改善幅度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对NIHSS、BBS、MBI 评分的改善幅度均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头针运动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头针留针时长呈 正向时效关系。 (2) 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后,3组患者的外周血CRP、FPG水平和两观察组的TG、LDL-C水平以及观察2组 的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 (P<0.05或P<0.01) ;且治疗后3组间的外周血CRP、T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其中,观察2组对CRP、TG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CRP水平的改善幅度又明显优于观 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而3组患者的TC水平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3) 安全性方面,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晕针、断针、血肿等不良反应,且患者的生命体征均平稳,脉搏、血压、 呼吸频率等均无明显异常变化。 【结论】头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且留针时长呈正向时效关系,以头针 留针2 h方案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Fugl-Mer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及步行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腓总神经、胫神经SCV及腓总神经、胫神经M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评分、10 mMW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能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  相似文献   

9.
常士峰  杨保元  狄心灵 《新中医》2024,56(3):125-131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 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组各 50 例。对照1 组予PNF 治疗,对照2 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观察组予PNF 联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比较 3 组临床疗效,并比较3 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 量表(FMA) 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 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 表(SS-QOL) 评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 高于对照1 组70.00%及对照2 组 72.00% (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NFD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MBI 指数评分均逐渐升 高(P<0.05),且观察组NFD 评分低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MBI 评分高于同期对照1 组、 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 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BBS 评分均 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正中神 经N20 潜伏期均逐渐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3 组正中神经 N20-P25 波峰振幅均逐渐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 3 个月,3 组SS-QOL 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结 论:头体针巨刺法联合PNF 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平衡能力,减轻肢体 障碍程度,促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及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张店区中医院就诊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结合MOTOMed下肢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分析两组功能步行评定量表(FAC)、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肽Y(NPY)水平,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MBI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NPY水平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血清NP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与...  相似文献   

11.
平衡针治疗紧张性头痛5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平衡针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小样本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头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患者平衡针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100%;3个月时再次评定,总有效率96.61%;6个月时再次评定,有10例复发。结论:平衡针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分为A1组30例、A2组30例、B组31例。A1组采用常规平衡训练法,A2组采用体针结合头皮针治疗,B组采用针刺联合平衡训练。观察3组治疗前后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3米起立-行走测试(3M TUGT)、10米步行速度测试(10M WST)、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ICARS、3M TUGT、10M WST、BBS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B组各项评分均优于A1组和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腰腿痛"范畴。我院采用王文远教授创立的平衡针灸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来自2009年3月~2010年5月本院  相似文献   

14.
大黄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平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大黄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了氮平衡研究,5例患者治疗后,血尿素氮下降;平均粪氮含量增加;尿尿素氮下降;氮平衡和校正氮平衡有所降低,维持氮有所增加,但后三者变化均不显著。提示大黄灌肠有增加氮代谢产物排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0级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并发有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有发生足溃疡危险,但无破溃的糖尿病足[1]。因此,对0级糖尿病足患  相似文献   

16.
王敏  马也 《东方养生》2010,(2):20-23
思来想去,决定这期的专辑还是拿寂寞来说事儿。2010年了,这个时候,再说寂寞,想来不是被嗤之以鼻就是口诛笔伐。炒剩饭?多无味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患肢疼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及使用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疼痛可显著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能力水平、减少镇痛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8.
用阴阳平衡思想调适妇女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健康状态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承受的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运用中医阴阳平衡思想从运动、饮食、心理、中药、针灸推拿等多方面来调适,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医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腿部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根据肌肉形态学的变化特点观察对平衡能力及膝关节术后整体恢复情况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患者16名,使用定量超声影像检查,对患者的腿部肌群进行超声形态学检查,并评估平衡能力及下肢负重能力的改善。[结果]对于平衡能力的训练对于缓解股后肌群的肌张力,对于优势侧的平衡能力有更为显著的恢复能力。[结论]使用定量超声对肌肉进行肌肉的形态学检测可以更为快捷的对前交叉重建术后患者的恢复进行良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A case is reported of unexplained unilateral thigh muscle atrophy and frequent falling with poor response to convention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in a patient with bipolar disorder who self-select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as a last resort. The patient experienced gradual improvements in lower extremity weakness and fewer falls during the 8-month treatment. No adverse event or aggravation of the bipolar disorder was observed. These outcomes suggest that acupuncture may be a feasible adjunct for reducing falling and restoring postural balance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