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NKT细胞含量变化的特征。方法应用FITC标记的TcR Vα24单克隆抗体和PE标记的TcR Vβ11单克隆抗体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进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cR Vα24/TcRVβ11双阳性NKT细胞的含量。结果抗-HCV+、HCV RNA+组NKT细胞明显低于抗-HCV+、HCV RNA-组和对照组(P〈0.01);抗-HCV+、HCV RNA-与正常对照组的NKT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KT细胞数量减少不利于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炎后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PCR荧光基因型分型方法对甘肃地区HBV感染者中148例肝硬化(LC)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分型。结果基因型在LC患者中的分布:B基因型39.86%(59/148),C基因型57.43%(85/1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36);C基因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t=1.99,P<0.05);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χ2=13.33,P=0.000)。结论甘肃地区LC患者主要有B、C两种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基因型与肝病的严重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贺普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5年生存率仅为14%。贺普丁通过抑制HBV-DNA聚合酶迅速减少人体乙肝病毒的含量。作者对19例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贺普丁抗病毒治疗,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及其与HBV感染后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2例肝细胞癌(HCC)伴活动性肝炎(简称HCC)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外周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同时采用西门子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的Th17细胞比例(1.13%±0.37%)比较,ASC组略有升高(1.30%±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2.06%±1.15%)和HCC组(5.89%±3.31%)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h17细胞比例与ALT、AS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2、0.637,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7.18%±2.28%)比较,ASC组(7.72%±2.05%)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9.01%±2.92%)和HCC组(10.86%±1.77%)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reg细胞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2(P0.01)、0.307(P0.05)]。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27,P0.01)。正常对照组Th17/Treg最低,为0.17±0.16,ASC组略有上升(0.18±0.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0.23±0.19)和HCC组(0.52±0.54)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HBV感染后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由于Th17细胞和Treg细胞构成的平衡被打破,趋向Th17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与评价PBC患者外周血TCRVα24+Vβ11+NKT数量和功能状态及其与PBC发生的关系.方法 制备60例PBC患者(PBC组)和60名年龄及性别匹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PBMC,以FACS检测TCRVα24+Vβ11+NKT数量;以α半乳糖酰基鞘胺醇(α-galcer)和IL-2诱导PBMC中NKT的扩增活化,用ICS-FC检测细胞内表达IL-4和IFN-γ的NKT比值;用ELISpot和ELISA定量检测细胞内及上清液IL4和IFN-γ的表达量.结果 FACS检测PBC组和健康对照组TCRVα24+Vβ11+NKT扩增前后的比率分别为[0.16(0.11~0.26)]%、[0.82(0.61~0.89)]%、[0.33(0.27~0.38)]%、[27.40(23.52~33.87)]%,前组显著低于后组(Z值分别为6.563、7.707,P<均0.01).扩增活化后PBC组和健康对照组TCRVα24+Vβ11+NKT的扩增倍数分别为扩增活化前的[96.05(80.50~100.27)]倍和[134.65(121.60~142.13)]倍,PBC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Z=6.462,P<0.01).同时于活化后用ICS-FC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PBC组和健康对照组IFN-γ+与TCRVα24+Vβ11+NKT比分别为[38.98(36.73~42.98)]%、[34.56(30.12~36.78)]%,前组显著高于后组(Z=3.158,P<0.05);PBC组和健康对照组IL-4+与TCRVα24+Vβ11+NKT细胞比分别为[0.193(0.179~0.218)]%和[34.36(30.93~38.77)]%,前组显著低于后组(Z=6.476,P<0.01).ELISpot和ELISA定量检测扩增活化后PBC组分泌IFN-γ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和上清液IFN-γ分泌量分别为[410(380~500)]SFC/1×106 PBMC、(67.21±11.27)ng/L,健康对照组[340(280~390)]SFC/1×106PBMC、(31.45±8.17)ng/L,前组的IFN-γ斑点形成细胞数及分泌量显著高于后组(Z=4.312,P<0.05、t=27.25,P<0.01);PBC组的IL-4斑点形成细胞数和分泌量分别为[73(60~100)]SFC/1×106PBMC、(12.65±4.17)μg/L,健康对照组[245(230~280)]SFC/1×106PBMC、(28.31±6.31)μg/L,PBC组IL-4却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112,P<0.01、t=25.34,P<0.01).结论 PBC组外周血TCRVα24+Vβ11+NKT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经α-galcer及IL-2体外活化后扩增倍数及分泌细胞因子IL-4的功能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分泌IFN-γ能力却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NKT数量的减少及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可能是PB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患者外周血穿孔素(perforin, 又称pore-forming protein, PFP)的表达, 探讨PFP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86例PBC、5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type B, CHB)和69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 nuclear cells, PBMCs)中PFP mRNA基因表达的差异;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D3-CD56+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 CTL)和CD3+CD56+自然杀伤性T细胞(natural killer Tlymphocytes, NKT)的PFP蛋白表达量。  结果  PBC组PBMCs中PFP mRNA基因表达较健康对照者升高(P < 0.05);PBC、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NK、CTL和NKT占PBMCs的比例无明显差别(P>0.05), PBC患者NK、CTL和NKT中表达PFP蛋白的细胞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P < 0.01)。PFPmRNA基因表达量及NK、CTL和NKT表达PFP蛋白的细胞比例与PBC患者Mayo危险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 0.01), PBC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与NK、CTL表达PFP蛋白的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PBC患者PFP的异常表达, 提示PFP可能参与PBC的发病。PBC患者NK、CTL和NKT表达PFP蛋白的细胞比例可做为PBC患者生存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临床免疫学检测和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免疫系统在HBV慢性感染的病程和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抗HBV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树突状细胞(DC)、CD4辅助性T细胞(Th)、CD4细胞毒性T细胞(CTL)功能损伤,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增加以及PD-L1/PD-1抑制途径异常活跃等方面。同时,临床免疫学检测和研究对于CHB病程各阶段的免疫状态的判断,指导抗病毒治疗和评价疗效以及建立新的免疫治疗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与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75例,其中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20例、肝硬化35例(代偿期17例、失代偿期1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比,并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CD4+T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高到低顺序为对照组、免疫不全组、免疫清除组、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免疫清除组的CD4+/CD8+、NK细胞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B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不全组的CD4+/CD8+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的CD4+/CD8+、B细胞高于其他各组,CD3+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检测对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疾病进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探讨HBV基因亚型与终末期肝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国北方地区HBV感染的肝硬化标本101例、原发性肝癌标本178例,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HBV DNA进行基因型及亚型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HBV基因亚型与终末期肝病的相关性。结果在279例HBV感染者组织或血清样本中,HBV Ba基因亚型7例(2.5%),C2亚型253例(90.7%),Ba和C2混合型19例(6.8%),未发现其他基因型。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HBV基因型及亚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在肝硬化患者中各种基因亚型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P=0.618),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P=0.692),总胆红素(TBIL)水平(P=0.1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肝癌患者中各种基因亚型的HBeAg阳性率(P=0.563),ALT水平(P=0.940),TBIL水平(P=0.31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基因型在北方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以C2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
人外周血NKT细胞体外扩增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 (NKT)体外扩增及检测NK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单加α 半乳糖神经酰胺 (α Galcer组 ) ,单加树突状细胞 (DC组 )以及同时加α Galcer、DC(α Galcer、DC组 )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和纯化T淋巴细胞中扩增TCRVα2 4+ /TCRVβ1 1 + NKT细胞。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手段测定NKT细胞中IL 4 ,IFN γ、TNF α阳性细胞比例。结果 PBMC中的α Galcer组 ,DC、α Galcer组和纯化T淋巴细胞中的DC、α Galcer组 ,NKT细胞扩增 1 9d后分别占淋巴细胞的 (2 5 .5± 7.2 ) %、(1 8.2± 8.2 ) %和 (2 4 .8± 5 .5 ) % ,NKT细胞分别扩增了 (1 5 .1± 9.1 )× 1 0 3 倍、(2 1 .8± 1 7.3)× 1 0 3 倍和 (2 3.0± 1 6 .7)× 1 0 3 倍 ,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扩增过程TCRVβ1 1+ NKT细胞中分泌IL 4 ,IFN γ和TNF α的细胞比例均高于TCRVβ1 1 T淋巴细胞 (P <0 .0 5 )。结论 α Galcer具有体外大量扩增NKT细胞的能力 ,同时α Galcer的激活能力受CD1d分子的限制。由于PBMC中的单核系细胞也表达CD1d分子 ,因此直接从PBMC扩增NKT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初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1例(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乙型肝炎组),均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持续抗病毒治疗96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24、48、96周时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指标、出凝血时间、Child-Pugh积分及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①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发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的例数逐渐增加,但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肝储备功能方面,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着治疗的延长,白蛋白不断升高,总胆红素持续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减小,两组患者治疗48及96周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Child-Pugh积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间比较显示,白蛋白升高水平、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下降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组最高,肝硬化代偿组次之,慢性乙型肝炎组最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清肌酐增高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情况。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应答均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似,同时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阶段乙型肝炎患者肝储备功能,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caspase-12水平,探讨其表达与患者肝脏炎症的关系.方法 8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行常规综合治疗48周,根据治疗后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分为进展组17例和未进展组6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衰竭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名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CD4+和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比直、CD4+CD25+调节l生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结果肝衰竭组外周血CD31淋巴细胞[(35.48±23.44)%]、CD8+T淋巴细胞[(37.66±13.28)%]、CD4+CD25+调节陡T淋巴细胞[(0.72±1.07)%]所占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31±12.09)%、(42.05±9.26)%、(2.93±1.31)%]和慢乙肝组[分别为(49.72±20.11)%、(41.95±8.63)%、(3.47±2.29)%1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旦形成,有别于慢性乙型肝炎时期,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等效应T淋巴细胞便处于耗损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复合辅酶、异甘草酸镁等一般综合治疗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变化及Child-Pugh评分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ALB、PTA均有明显改善(P<0.05),TBIL改善无显著差异。4周后治疗组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乏力改善20例(76.9%)、食欲改善16例(61.5%)、腹水减少或完全消失22例(84.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1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54例,无消化道出血组60例,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两组血小板参数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比容(PCT)分别为(71.95±55.35)×109/L、0.08%±0.0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别为(12.06±1.23)fL、15.92%±3.33%,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PLT、PCT、MPV、PDW均比无消化道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等肝纤维化指标,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206例(汉族110例,维吾尔族96例),以诊断为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87例、重型肝炎41例、肝炎肝硬化46例为试验组.以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50例(汉族25例,维吾尔族25例)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分析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PLT、MPV、PDW的检测.结果 各试验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HA、LN、PCⅢ、Ⅳ.C平均值较急性肝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试验组患者PL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PLT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急性肝炎组外各试验组患者MPV、PDW平均值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且肝炎肝硬化组的MPV、PDW平均值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病进展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125)I—UdR释放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与30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同时测定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_3含量。结果表明肝癌及肝硬化患者外周血NK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且肝癌亦较肝硬化患者NK活性为低,肝癌及肝硬化患者血清IgG含量均较正常人高,补体C_3含量在肝硬化组减低,肝癌组增加。本文提示肝癌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且两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miR)在重型乙型肝炎(S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RNA-DNA嵌合探针液态芯片(flexible multiple analyte profiling,xMap)技术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SHB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对照者(NC)PBMC中miR-191、-223、-222、-145、-21、-31、-126、-20a、-372的表达水平。结果 CHB组、SHB组、NC组PBMC中miR-191、-222、-145、-31、-372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miR-21、-126和-223有统计学差异(F分别为64.607、86.412和54.648,P均<0.05)且均在SHB组表达最低[(1.417±0.580),(2.801±0.631),(6.658±0.545)]。3组间miR-20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F=69.163,P<0.05),SHB组miR-20a表达最高(0.586±0.065)。结论 SHB组miR-21、-126、-223表达下调和miR-20a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HB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姚敏 《临床医学》2005,25(10):9-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75例CHB和4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MMP-2,并与30例健康献血员比较。结果CHB中度、CHB重度、肝硬化A级、B级、C级患者血清M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肝硬化C级>肝硬化B级>肝硬化A级>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0.05,0.05,0.05,0.01,0.01)。结论血清MMP-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明显升高,可做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