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手术探查确定 T、N 和 M 类别。TNM 临床分类:T——原发肿瘤TX 原发肿瘤不明。TO 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Tl 肿瘤侵犯粘膜下层或肌层。Tla 肿瘤侵犯粘膜下层。Tlb 肿瘤侵犯肌层。T2肿瘤侵犯肌层外结缔组织,但未超出浆膜下或侵入肝脏。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 TNM分期第六版介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家熟悉的肿瘤TNM分期第五版已于2001年由舒畅等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同行,其中亦包括结直肠的癌肿;但TNM分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之中。现将由英国主持修定的肿瘤TNM分期第六版(2002年)中结、直肠恶性肿瘤修改后的内容介绍如下。一、区域淋巴结的定义是本版中修改最大的部分,具体见表1。二、TNM临床分期1.T:原发瘤。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Tis:原位癌(包括癌细胞限于基底膜(上皮内)或固有膜(黏膜内)而没有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者);T1:原发癌侵及黏膜下;T2:原发癌侵及固有肌层;T3:原发癌穿透固有肌层至浆膜下或进…  相似文献   

3.
1分类规则 此规则只适用于小肠癌肿。疾病必须有组织学检查证实。评价TNM类别的步骤如下:T: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或)手术检查。N: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手术探查。M: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4.
自 198 7年以来国际抗癌联盟 (UICC)和美国癌肿联合会 (AJCC)推出了癌肿的 TNM分期法 ,传统上将结肠癌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者均归入 期癌肿而不考虑肿瘤的浸润或穿透深度 (T1~ 4) ,在治疗决策上较重视 N而忽略 T。作者分析美国国家癌肿数据库中1987~ 1993年的 5 0 0 4 2例 期结肠癌资料 ,计男性2 36 15例 (4 7.2 % )和女性 2 6 42 7例 (5 2 .8% ) ,平均年龄 6 9.9岁。将 期结肠癌分成 3种新的亚型 : A期 ,T1/ 2 (侵及粘膜下或肌固有层 ) N1(淋巴结转移 1~ 3枚 ) ; B期 ,T3 / 4 (穿透肌固有层和浆膜下层 ,或侵及邻近结构 ) N1…  相似文献   

5.
分类规则 此规则只适用于癌肿。疾病必须有组织学检查证实。评价TNM类别的步骤如下:T: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手术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结合文献,阐述直肠癌的MRI影像分期,壁外血管侵犯和环周切缘累及的MRI影像特征,以及肿瘤远端边缘距肛管直肠环/肛缘距离的测量。结果在T2WI序列图像中,T1期表现为等信号肿瘤组织取代正常黏膜下层,未侵及固有肌层;T2期表现为固有肌层内见肿瘤信号,但肿瘤没有侵及高信号的直肠系膜脂肪;T3期表现为肿瘤突破固有肌层,侵犯高信号的直肠系膜脂肪;T4期表现为肿瘤侵犯邻近结构或器官。转移淋巴结表现为边界不规则,在T2WI序列图像中呈混杂信号。在T1WI序列图像上,直肠壁外血管内可见肿瘤信号,并伴有血管不规则迂曲和扩张。在T2WI序列图像上,存在转移淋巴结、壁外血管侵犯及残留肿瘤距低信号直肠系膜筋膜在1 mm以内者,预示环周切缘阳性。在T2WI序列图像上,高信号的黏膜下层与等信号肿瘤连接处为肿瘤远端边缘,等信号耻骨直肠肌顶端为肛管直肠环的顶点,等信号外括约肌皮下部的最低点为肛缘。结论 MRI检查可为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肿瘤高度的测量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7.
术前直肠内超声检查(EUS)判断直肠癌浸润深度的正确率90%,对淋巴结转移确诊率73~86%,较肛门指检可靠。作者采用EUS对17例属T_3、T_4直肠癌患者放疗前后就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累及情况的超声波图像变化作了研究,并比较了手术标本,组织学检查结果。因正常肠壁超声图像上呈现5条声带,3条高回声带,是由声束进出一定厚度的解剖层所致;2条低回声带是直肠粘膜和固有肌层形成,按TNM分期提出超声波肿瘤分期(μTNM),肿瘤位粘膜和粘膜下层为μT_(?),在第1条低回声带内;μT_2肿瘤浸及固有肌层,位第2条低回声带,而且第2条高回声带出现中断;μT_a肿瘤已浸及直肠周围脂肪,直肠壁层次破坏;μT_4肿瘤已浸及周围脏器。完全被肿瘤浸润的淋巴结,图像出现“黑洞”,与肿瘤相  相似文献   

8.
为了判断早期胃癌手术时淋巴结应切除的范围,作者等对274例胃癌患者的原发病灶侵润范围与淋巴结受侵的发生率作了研究;同时还分析了淋巴结转移数目、受侵程度和原发癌肿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位于远端1/3胃部的隆起型胃癌,凡已侵及粘膜下层而直径在3cm以上者,病灶虽尚属早期,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却较高,但受侵的淋巴结多在原发灶的邻近部位(第一组淋巴结)。癌肿已侵及肌层者,可出现远隔淋巴结转移(第二组或第三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及范围,与原发病灶侵润范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 1994~ 1998年经活检证实的 RVT病例35例 ,男 16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 6 7.5岁。拟行经肛门切除术 (TAE)前 ,行 EUS检查。扫描频率 7~ 10MHZ。肠壁按 5层结构扫描、分析。EUS分期 :u T0 :病变局限于粘膜层。 u T1:病变侵及粘膜下层。u T2 :病变侵及肌层 ,但未穿透肠壁。u T3:病变侵及肠周脂肪。 u T4 :病变侵及周围器官 ,如阴道或前列腺。如果 EUS提示病变未超过粘膜下层 (u T0 ,u T1)均行 TAE:对 u T0行病变局部粘膜下切除 ;对 u T1行病变连同周围 1~ 2 cm的肠壁全层切除。如果 EUS提示病变超过粘膜下层 (≥ u T…  相似文献   

10.
有关国际抗癌联合会与日本胃癌各分期法之说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常用胃癌分期法主要有两类:一为日本胃癌处理规约,首版制订于1962年,历经多次修正,于1998年出版第13版(英文第2版);另一为国际抗癌联合会(Union Internationale Contre le Cancer,UICC)制订的TNM分期方案,1997年修正为第5版。本文主要介绍UICC 1997年TNM分期法,并以此为标准,简述与其他分期法之异同点。  1.UICC第5版胃癌分期  1997年UICC第5版胃癌TNM分期包括原发肿瘤(T)、区域淋巴结(N)、远处转移(M)三方面内容,详见表1。  补充说明:(1) T2为肿瘤已穿透肌层,并侵犯胃结肠韧带或肝胃韧带或大、小网…  相似文献   

11.
癌症胃切除术中扩大的淋巴结切除术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医生们治疗胃肠道癌症,根据两种方法划分淋巴结的区域,用以确定淋巴结切除的范围及预后。第一种划分方法是由日本胃癌研究协会提出,这种划分方法详细的描述了淋巴结的位置。按原发肿瘤所在部位与最常被癌侵及的淋巴结进行分组,根据瘸侵犯到所属某个等级的淋巴结,为根治性手术确定了切除范围:D0包括部分1组(N1)淋巴结切除;D1仅包括1组(N1)淋巴结全部切除;D2包括1组(N1)和2组(N2)淋巴结全部切除;D3包括1、2、3组(N1、N2、N3)淋巴结全部切除。然而,癌症的淋巴结转移并非按由1~3组的顺序发展。新近提出的淋巴结TNM划分方法,描述了淋巴结与原发肿瘤间的距离及其沿主要血管分布的局部解剖。该划分法对大组的回顾性调查不能进行比较,因为其中未记载肿瘤与胃周围淋巴结间的距离。此外,手术中通常将淋巴结同时合并切除,而在手术过程中胃壁形状  相似文献   

12.
进展期胃癌的切除范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进展期胃癌指肿瘤病变超过胃黏膜下层,又称中、晚期胃癌,常有远处转移或邻近器官的播散。按新TNM分期,进展期胃癌包括ⅠB期(T2N0M0)、Ⅱ期(T2N1M0,T3N0M0)、ⅢA期(T2N2M0,T3N1M0,T4N0M0)、ⅢB期(T3N2M0,T4N1M0)和Ⅳ期(T4N2M0)。进展期胃癌可达T4,说明病变已超越浆膜层侵及邻近结构或脏器;腔内则扩展至食管或十二指肠。淋巴结可达N2、距原发灶边缘3cm以外的胃周淋巴结,或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数为7~15枚,包括脾动脉周围淋巴结群、脾门淋巴结等。一旦有远处转移(M1),已不属于根治切除范围。进展期胃癌的切除范围包括合理的胃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所有病例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结果:EUS检查发现正常结直肠壁表现为5层结构,第1,3,5层表现为高回声,第2,4层表现为低回声。第1,2层为黏膜层,第3层为黏膜下层,第4层为固有肌层,第5层为浆膜下和浆膜层。EUS下结直肠癌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其回声强度介于第3层高回声和第4层低回声之间。根据EUS下结直肠壁5层结构和邻近器官的改变判断肿瘤侵犯的深度,进行T分期诊断。肿瘤旁直径≥5mm圆形的低回声病灶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EUS对结直肠癌T分期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2.7%,周围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5.4%和68.7%。结论:EUS对结直肠癌侵犯深度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对术前TNM分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术前EUS检查可以为结直肠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肾癌(incidental renal cell carcinomas):无临床症状或体征,由B超或CT检查发的肾癌,既往称为"肾偶发癌".副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发生于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以外由肿瘤引起的症候群,既往称为"肾癌的肾外表现".局限性肾癌(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2002年版AJCC的TNM分期中的T1~T2 N0M0期肾癌,临床分期为Ⅰ、Ⅱ期,习惯上称为"早期肾癌".局部进展性肾癌(locally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和)肾静脉瘤栓或(和)下腔静脉瘤栓或(和)肾上腺转移或肿瘤侵及肾周脂肪组织或(和)肾窦脂肪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无远处转移的肾癌,2002年版AJCC临床分期为Ⅲ期,既往称为"局部晚期肾癌".  相似文献   

15.
一、胰癌T1:原发肿瘤限于胰腺。 T1a :肿瘤最大径≤ 2cm  T1b :肿瘤 >2cm。T2 :肿瘤直接扩散至十二指肠、胆总管及胰腺周围组织。T3:肿瘤扩散至胃、脾、结肠或邻近血管。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局部淋巴结转移。Nx:局部淋巴结转移不能评估。M0 :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腹膜转移。二、壶腹癌T1:肿瘤位于壶腹。T2 :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壁。T3:肿瘤侵犯胰腺≤ 2cm。T4:肿瘤侵犯胰腺 >2cm或邻近器官。N及M分类同胰癌。胰癌与壶腹癌TNM分类@何振平InternationalUnionAgainstCancer(UICC);Spiess…  相似文献   

16.
有关侵犯上皮,粘膜肌层(MM)或粘膜下层(SM)的表浅型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对策还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作者研究了肿瘤的肉眼形态,肿瘤侵犯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治疗表浅型食管癌的对策.材料和方法:1979~1992年间共206例原发性胸段食管癌病人在作者所在单位作了食管切除术.其中33例(11%)表浅型食管癌病人作了食管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3例侵犯上皮,6例侵犯粘膜肌层,24例侵犯粘膜下层.全部病人均作了区域淋巴结清扫,包括食管旁,气管旁,隆凸下,贲门和腹腔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数为12~67枚,平均26.2枚.根据内窥镜的肉眼所见将肿瘤分成二型:(1)隆起型;(2)扁平或无隆起表现的凹陷型.隆起型肿瘤及分成二型:单纯的隆起型肿瘤(Ⅰ和Ⅱa型),既有隆起又有凹陷表现的肿瘤(Ⅱa十Ⅱc).非隆起型肿瘤亦分成二型:扁平型(Ⅱb型)和单纯凹陷型(Ⅱc和Ⅲ型).根据肿瘤侵犯的深度将MM和SM分成三个类型:MM1指肿瘤侵及粘膜固有层,MM3指肿瘤接近或穿透到粘膜肌层,MM2介于二者之间.SM1指肿瘤穿透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尿道二次电切术(repea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的18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根据肿瘤突破黏膜层(T1期)为高级别癌及术后标本有无肌层组织筛选出63例患者,排除含因肿瘤波及范围较广而改行膀胱癌根治术或因某些原因而未继续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4~7周行ReTUR术,术后第一天即开始规范化疗,记录其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63例行ReTUR术的患者中40例(63.5%)发现无肿瘤残留,23例(36.5%)有肿瘤残留;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9例残留肿瘤未侵及肌层,其中Ta期11例,T1期8例;4例(17.4%)肿瘤侵及肌层均为高级别癌.8例(12.7%)在初次切除时肿瘤分期被低估,Ta期、T1期各为4例.ReTUR术中3例(4.8%)发生膀胱穿孔;2例发生膀胱出血.所有均获随访,随访6~48个月,平均(24±1.5)个月.结论 TUR治疗膀胱非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容易复发或进展,应于初次手术后4~7周常规行ReTUR术,能早期发现及清除残留复发的肿瘤,并可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由于大肠癌的发病可能和高脂肪 ,低纤维素饮食有关 ,所以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的发病率近年来也有所上升。和任何恶性肿瘤一样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是提高大肠癌远期生存率的唯一途径 ,如按 Dukes分期 ,5年生存率 ,A期可达 90± % ,B期降为 75± % ,C期低于 5 0 % ,D期不及 1 0 % ,可见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所谓早期一般指 Dukes A期。即 TNM分期的T1,2 N0 M0 ,T1是肿瘤仅侵及黏膜下层 ,T2 指肿瘤侵入固有肌层 ,如穿过肌层至浆膜下层则属于 B期。由于像 T1这样的早期癌 ,仍然有 1 0 %的局部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52岁, 主因"间断腹痛1年, 加重1周"入院。腹部增强CT检查示:下腹部平脐水平小肠壁增厚, 肠腔狭窄, 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 周围可见小淋巴结影(图1)。腹部彩超、腹股沟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彩超、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行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 探查见距屈式韧带3.5 m处可见小肠肿物, 约5 cm×4 cm大小, 质硬, 充血局部外侵浆膜, 近端小肠扩张, 水肿壁厚。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 侵透肌层达浆膜下脂肪, 未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 两切缘净, 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4)(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 Melanoma/HMB45(-), S100(+), CD56(部分+), Syn(弱+), Melan-A(-), SOX10(+)。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 57岁, 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2个月"入院。腹部CT检查提示:中上腹偏右侧见团片状异常密度影, 呈囊实性改变, 小肠间质瘤可能性大(图1)。术中探查见肿瘤来源于空肠起始部, 瘤体大小13 cm×11 cm×6.5 cm, 大部分外生性生长, 瘤体导致肠腔轻度狭窄并压迫周围肠管, 对应肠系膜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行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主体位于肌层内, 呈浸润性生长, 破坏肠壁平滑肌, 侵达黏膜下层及浆膜下层(图2A), 由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组成, 呈平行束状、交织状排列, 部分呈波浪状排列, 间质疏松, 可见水肿及黏液样变区, 瘤细胞核染色质稀疏或空泡状, 可见小核仁, 胞质嗜双色, 两端细长(图2B)。黏液样区瘤细胞呈星芒状, 未见明确核分裂象, 肿瘤内含有小至中等大血管, 血管周围伴水肿。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Vimentin(+)(图3A)、β-Catenin(核+)(图3B)、Calponin(部分阳性)(图3C)、CD117(-)、Dog-1(-)、CD34(血管+)、SMA(-)、Des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