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浅析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型糖尿病病机新认识、刺法理论研究、临床实践等方面,总结孙志教授"泻胃补脾针法"的腧穴配伍、针刺手法,体会其治疗特色,并举案例佐证。[结果]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病机与消渴不尽相同,孙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发病多见肥胖、消谷善饥并伴见倦怠乏力,概括其病机为"胃强脾弱",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使用补泻手法针刺,调节脾胃功能,泻法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庭抑胃控制食欲,补法针刺太白、三阴交、脾俞增强脾的运化,以达泻胃补脾之用,在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为针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作者收集近年来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报道,归纳其选穴组方特点,以期对临床有参考作用。1 申脉配照海刘氏[1]治疗失眠补照海、泻申脉,肝郁气滞配外关、阳陵泉、太冲;阴虚火旺配肾俞、太溪;胃失和降配天枢、气海、足三里、中脘;肾阴不足配关元、肾俞;心肾不交配神门、太溪。刘氏[2]主穴取申脉、照海(均双侧),心脾两虚加百会,心肾不交加涌泉(双),肝火上扰加行间、风池(均双)。申脉及行间用泻法,照海用补法,风池平补平泻且提插幅度宜小,百会或涌泉用艾条行温和炙。王氏[3]分4组治疗失眠症,A组上午泻申脉,配神庭、安眠、合谷、三阴交(均平补平泻)…  相似文献   

3.
慢性唇炎因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复受风邪外袭,热毒挟风上攻所致。傅杰英教授认为调理脾胃为治疗唇风之根本。辨证取穴除取水沟、地仓、承浆等穴以调理通畅唇周经络外,同时注重整体脏气的调节,可先点刺井穴、荥穴、四缝穴等以祛浮游之火,化浊去毒;再结合背俞穴、胁肋部刮痧、放血以祛实邪,而后以调理脾胃为重点,采用胃三针(内关、中脘、足三里)结合章门、太白、脾俞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取中脘、丰隆、内关以祛湿化痰,化瘀消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提插法、捻转法针刺足三里穴对新西兰兔胃电、血浆胃泌素、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分为提插和捻转两组,针刺前后分别记录体表胃电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胃泌素、cAMP和cGMP的含量。[结果]与捻转法相比较,提插法可升高健康新西兰兔胃电幅值并使频率增快(P<0.01或 P<0.05);提插法可升高血浆胃泌素及cAMP含量(P<0.05),但两种手法对血浆cGMP含量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提插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新西兰兔胃电活动、血浆胃泌素、cAMP的作用比捻转手法强。  相似文献   

5.
《史记》最早记载了针灸治疗消渴病的医案,以后历代皆有发展.建国后对以针灸治糖尿病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专用穴位增至82个,大多接证循经取穴,常用主穴: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华佗来脊、太溪、中脘、膈俞等;配穴:风池、胰穴(6~8胸椎旁阳性压痛点)、肝俞、胃俞、命门、膀胱俞、曲池、尺泽、内关、列缺、合谷、神门、太渊、阳陵泉、地机、丰隆、悬钟、复溜、内庭、睛明、光明、金津、玉液、承浆、意舍、水道等.一般以针刺为主,或并用灸法.常用手法有平补平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阅针灸治疗泄泻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针灸治疗泄泻的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处方大辞典》及现代权威文献中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136首处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位腧穴为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神阙、气海;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对穴配伍有足三里、天枢,中脘、天枢,大肠俞、天枢,脾俞、天枢,足三里、中脘,三穴配伍有中脘、天枢、足三里,足三里、天枢、神阙,足三里、天枢、脾俞配伍;足阳明胃经为针灸治疗泄泻的首选经脉,胃经腧穴选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以下肢和胸腹部穴位为主,且常用五输穴、募穴和背俞穴。结论临床必须坚持针灸局部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的重要原则;高频次的选用能代表治疗思路;针灸治疗泄泻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关元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小儿疫毒痢的疗效.方法:主要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手法,如抽风、昏迷、采用强刺激人中穴、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百合、神阙穴施以艾条温灸.结果:大幅度提插捻转法直至抽搐停止.结论:针灸治疗小儿疫毒痢临床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相当于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现代医家根据古代有针灸治疗消渴的记载,开展了针灸对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和机理研究。现综述如下: 1.临床治疗作用的观察: 现代临床资料业已表明针灸对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有一定作用。有人对糖尿病人进行辨证针灸治疗,上消选肺俞、少商、鱼际、合谷、膈俞穴,配胃俞、水泉、列缺、内庭穴;中消选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庭、  相似文献   

9.
疏肝和胃法是中医临床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大法,其中疏肝和胃针法选用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中脘、胃俞为主穴,通过胃合募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以调和胃气,并结合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以疏肝健脾,本文将根据古今文献具体阐述疏肝和胃针刺疗法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田丽颖主任医师运用调和冲任针法治疗妇科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医案、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田丽颖主任运用调和冲任针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理论和临证特色,并列举医案加以验证。[结果]田主任认为多数妇科病基本病机为冲任失调及肝脾肾三脏受损。临证运用调和冲任针法,取穴以循冲任二脉的经穴为主,善取冲任与肝脾(胃)肾交会穴,另加子宫经验用穴,穴少义精,远近并重;辨证加取百会、三阴交等一两穴,阴阳相引,益气补血;同时注重针刺顺序及针刺方向;强调冲任为先,兼顾疏肝补脾益肾,极具异病同治之妙。本篇病案患者属继发性不孕,辨证为肾阳虚证,伤及冲任,胞脉失于温煦,导致不能摄精成孕,治疗上采用调和冲任针法,调和冲任、温肾助阳,使胞脉气血通调,患者成功受孕。[结论]田丽颖主任从冲任失调及肝脾肾三脏受损的基本病机出发,运用调和冲任针法治疗妇科疾病,可调节女性生殖内分泌环境,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调经助孕止痛等作用,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总结杨骏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震颤的经验。杨教授认为,原发性震颤多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之证,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针对病因施治,以补肝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濡筋为治疗原则,兼以化痰、祛瘀、清热、息风祛除标实,方药以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配生龙骨、龟板胶为主方加减,选穴以百会、肝俞、肾俞、脾俞、命门、太溪、绝骨、足三里、头针舞蹈震颤区为主穴,针药结合,针灸并用。针灸治疗时注重"三脏同调,针法为补""足三里针、灸并用",且善用头针,故临证疗效显著。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1.脾虚气陷 主证:食少纳呆,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黄肌瘦,腹满便溏,中气下陷者,语音低怯,气短乏力,时时自汗,便意频数,或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舌淡苔薄白,脉象沉缓而弱。 治则:健脾益气,补中升提,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脾俞、章门、天枢、中脘、太白、足三里、百会。  相似文献   

13.
一、针灸疗法1.针刺穴位:四缝(能挤出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为宜)、中脘(提插捻转数次)、天枢(捻转数次)、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均宜采取捻转手法不留针,1日1次或隔日1次,适用于湿热泻或伤食泻。2.灸治穴位:中脘、天枢、关元、神阙、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体脂分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2例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电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主要选用任脉、胃经、脾经、膀胱经的穴位。主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脾俞、肾俞、大肠俞;配穴:胃热滞脾型配合三阴交、内庭;痰湿内盛型配合阴陵泉、丰隆;肝郁气滞型配合合谷、太冲;脾虚不运型配合足三里、太白;脾肾阳虚型配合命门、申脉。比较两组患者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臀围、腰围身高比(waist height ratio,WHtR)、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WHR)、围绝经期生存质量评分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MENQOL)评分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电针组患者腰围、WHR和WHtR改善明显(P<0.01),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P<0.01),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组雌二醇水平显著上升(P<0.01),而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电针组患者MRS和MENQOL评分显著减低(P<0.01),且电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根据辨证分为外感风邪型、脾胃虚弱型、肝肾阴虚型,主穴选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穴,配穴依据不同证型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风池、百会及背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肝俞穴、肾俞穴等随证加减,治疗两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肝肾阴虚型17例,有效率93%;脾胃虚弱型10例,有效率90%;外感风邪型5例,有效率80%。结论: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病,医学研究证实,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防治肥胖的发生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医学界对肥胖病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机理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临床研究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体针疗法临床选穴多以脾经、胃经、大肠经经穴为主,整体和局部配合。李淑荣等[1]选取中脘、天枢、大横、关元、髀关、足三里、地机,使用30号2寸毫针直刺,针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产生较强烈针感,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1次,10次1个疗程,休息3 d后进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9%。随访3月仅有2例复发且程度较轻。王梦文等[2]选取中脘、大巨、天枢、滑肉门、瘦穴(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足三里、三阴交、髀关、肺俞、心俞、脾俞、胃俞为主穴,随证加减,针刺以深刺为主,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3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2.5%。李季等[3]选用胡氏水穴,分两组:第1组选用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支沟。第2组选用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白环俞、太溪...  相似文献   

17.
针刺推拿结合治疗肠激惹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针刺推拿结合治疗肠激惹综合征。以调肝益脾,益气养胃为主,主穴为足三里,实证配天枢、内关、建里;虚主配三阴交、胃俞、大肠俞;混合型患者随证配伍。然后行手法推拿,于神厥穴反复旋转按压,而后提捏背俞穴(重点提捏胃俞、脾俞、肝俞等穴),与对照组(以解痉止痛西药为主,选用抗胆碱能药如颠茄合剂、阿托品等,根据病情辅以止泻、导泻等药)对照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14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耳针、中药疗法配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主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等穴位;耳针疗法主取脾胃、交感、神门、皮质下穴位;灸法主取气海、脾俞、胃俞穴位;穴位注射法主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穴位,用0.25%~1%的普鲁卡因注射液每穴注射3 mL,每日1次;中药疗法以温中健脾、祛寒止痛方剂为主;推拿疗法在胃脘部、背部、肩臂及胁肋部进行操作。结果:30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其中1个疗程治愈10例,2个疗程后共治愈18例。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连建伟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泄泻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侍诊的方法,收集病例,对连建伟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理论及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例举两验案予以佐证。[结果]连师擅用经方、时方治疗慢性泄泻,并根据泄泻的特点,辨病变之脏腑、寒热、虚实,灵活变通组方用药。脾胃虚弱者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肝郁脾虚者予痛泻要方抑肝扶脾;脾肾阳虚方选四神丸合四君子汤补益脾肾,固涩止泻;寒热错杂者予乌梅丸寒温并用,温胃补虚,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连建伟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临证组方用药经验值得学习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林睿  贺煜竣  范郁山  苗芙蕊  何就杰  覃宁婧 《广西医学》2023,(23):2842-2847+286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有关针灸治疗CGN的临床研究类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对腧穴的使用频次、腧穴的归经、腧穴的分布部位、特定穴的使用情况、干预方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腧穴(使用频次≥5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5篇文献,提取出65条处方,涉及33个腧穴。使用频次位居前三的腧穴为肾俞、足三里、脾俞,腧穴归经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涉及的部位为下肢部、腹部和腰部,腧穴归属的特定穴为背俞穴、五输穴和交会穴。关联规划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位列前5的穴位组合为足三里→肾俞、脾俞→足三里、脾俞→肾俞、三阴交→肾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聚类分析得到3类腧穴组合:(1)太溪、肝俞、复溜、三阴交、气海、中脘、命门;(2)肾俞、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