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接枝不同官能团(-COOH、-OH、两性基团)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对血小板黏附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选择适用于过滤去除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的材料。方法利用紫外改性的方法,将不同单体包括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N-(3-磺丙基)-N-甲基丙烯酸基氧乙基-N,N-二甲基铵内铵盐(SMDB)接枝到PBT表面,得到接枝不同官能团的PBT膜,包括PBT-AA(-COOH)、PBT-HEA(-OH)、PBT-SMDB(两性基团);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水接触角及表面粗糙度等指标对改性PBT的理化性能做表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改性PBT对血小板的黏附,并通过检测PBT改性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低渗休克相对变化、CD62p表达率等指标,考察改性PBT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在红外光谱的1 047和1 043 cm-1处出现了C-O-C的弯曲振动峰和O=S=O的对称伸缩振动峰,提示HEA和SMDB接枝到了PBT膜表面。扫描电镜显示:未改性的PBT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明显多于改性PBT膜表面,且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伪足。血小板黏附数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PBT膜表面顺序为:-COOH两性基团-OH。未改性PBT组(n=6)与对照组(未接触材料的血小板)(n=6)比较: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87.22±2.10 vs 82.36±2.11,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为79.33±1.27 vs 77.12±1.09,CD62p表达率增加(%)为9.78±0.58 vs 17.45±1.25(P0.05)。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改性PBT膜中,PBT-HEA(n=6)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等功能影响最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93.34±1.45)%、血小板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81.26±1.48)%、CD62p表达率(12.51±0.85)%]。结论表面接枝HEA的聚酯对血小板的黏附及功能影响明显小于接枝其他官能团的材料,或可作为用于浓缩血小板过滤去除白细胞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基于聚电解质阴阳离子交替组装的静电自组装技术可在温和、简单、易控的条件下实现多种生物大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固定,已成为生物材料表面设计的重要手段.目的: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壳聚糖和肝素固定在钛表面,实现钛表面的氨基多糖生物化修饰,构建一种钛种植体材料的新型生物化表面,以改善钛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首先采用NaOH处理钛基材,获得多孔、负电荷的钛表面;然后吸附一层正电荷的聚赖氨酸;最后,多次交替吸附负电荷的肝素和正电荷的壳聚糖,形成以壳聚糖为最外层的多层膜结构.通过漫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多层膜进行表征.并与成骨细胞共培养,观察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以及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肝素一壳聚糖多层膜逐渐形成.此涂层可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肝素-壳聚糖多层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钛表面,从而改善钛表面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中的核心和难点是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能够将多聚阴阳离子组装成多层膜状结构增加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目的:拟对猪去细胞瓣膜在体外进行层层静电自组装成多聚电解质共混膜,并且检测共混膜列种子细胞黏附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性实验,于2008-09/2009 0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和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实验室完成.材料:新鲜猪心脏瓣膜取自上海五丰上食肉联厂,采用酶消化法将猪主动脉瓣叶行脱细胞处理.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中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鉴定.方法:通过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构建20,10,5,0层的壳聚糖,透明质酸共混膜履盖在猪去细胞瓣膜支架上.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涂膜支架上种植培养并检测支架对种子细胞的黏附效果.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计数、MTT检测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上种子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黏附效果.结果:扫描电镜观察20层壳聚糖,透明质酸多层膜样品上细胞生长情况比较好,样品上可以铺满细胞.而在组装层数为5层和10层的样品上,细胞生长的比较少.构建层数为20层的瓣叶,其细胞计数及吸光值高于10层和5层构建的瓣叶(P<0.01).构建层数为10层和5层的瓣叶与0层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构建的共混膜能够促进种子细胞的黏附,而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 U约30 mL)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振荡保存,共完成10例(袋);分别于滤除白细胞前、后以及保存d1、d3、d5、d7观察涡流现象,检测pH值、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低渗休克(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ATP含量、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1个成人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86.7±1.6)%,HSR(3.87±12.75)%,剩余白细胞数(0.15±0.15)×106个,滤除白血病前、后血小板pH值、HSR(%)和CD62p阳性率(%)分别为7.00±0.17 vs 7.06±0.16、66.96±12.35 vs 63.22±8.26、28.94±14.25 vs 31.60±16.77,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106.2±23.5 vs 106.5±20.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104.8±19.0 vs 106.5±18.6(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发生变化:保存d1及d5(有效保存期末)的pH值、HSR(%)、CD62p(%)及ESC(%)分别为7.27±0.12 vs 7.13±0.21、62.28±6.93 vs 65.53±8.23、30.27±9.06 vs 34.45±14.23、14.28±2.01 vs 8.55±4.12,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92.2±6.1 vs 86.3±23.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为93.2±6.7 vs 44.5±41.6。ATP(μmol/1011个血小板)、乳酸(mmol/L)、葡萄糖(mmol/L)分别为5.40±1.66 vs 4.97±1.01、8.35±2.94 vs 13.87±2.97、24.55±1.53vs 20.75±2.04。结论浓缩血小板经混合、滤除白细胞后放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保存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临床单采血小板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添加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储存末期42 d的高原献血者悬浮红细胞和分层红细胞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采自西藏4人份健康献血者血样(400 m L/份),制成悬浮红细胞后保存42 d,将每份悬浮红细胞取出分作2等份,分别归入实验组: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的SNP溶液;对照组:加与SNP等体积的等渗PBS;置于室温下孵育1 h后检测红细胞的变形性,ATP含量、渗透脆性和胞膜上PS、CD47阳性表达率,用Percoll细胞分离液配置不同浓度(1.091、1.0985、1.106、1.113 5、1.121 g/m L)作密度梯度离心后,依次吸取各层红细胞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储存末期高原悬浮红细胞未分层各项指标:胞膜PS阳性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18±0.40 vs 3.05±0.24(P0.05),其他各项指标2组差异甚小(P0.05)。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出的4层红细胞中,2-4层为可用的红细胞层,PS阳性表达率2、3层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95±0.57 vs 2.3±0.57、2.23±0.39 vs 2.83±0.45(P0.05),4层细胞2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100、200剪切率下EI值、胞内ATP含量、渗透脆性Na Cl浓度、胞膜上CD47阳性表达率,3层红细胞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131±0.013 vs 0.110±0.014、0.211±0.018 vs 0.186±0.022、2.753±0.319 vs 2.190±0.234、4.425±0.180 vs 4.801±0.081、52.13±7.00vs49.23±7.44(P0.05),2、4层红细胞中2组差异很小(P0.05)。结论添加适当浓度NO供体SNP对储存末期未分层高原献血者浓缩红细胞无明显影响,但对分层3层(中年)红细胞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嵬  李国荣 《中国临床康复》2013,(16):2973-2980
背景:涂层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基材的前提下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质,提高血液相容性,从而减少人工植入装置植入后的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分层多功能层层自组装肝素涂层的血液相容性及抗凝特性. 方法: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组装出有底层和表层两个功能层的多层自组装涂层,表层为多层肝素/Fe3+层层自组装涂层,底层为壳聚糖层,通过共价键固定在钛金属表面,共5层肝素.以组装相同层数的肝素/壳聚糖层层自组装涂层作为多层对照组;单层对照组为肝素和壳聚糖共混溶液的单层涂层;空白对照组为裸钛片. 结果与结论:血液相容性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制备的多层自组装涂层溶血率低于多层对照组;甲苯胺蓝法测定结果显示实验制备的多层自组装涂层的肝素总量及4,24,48 h的肝素溶解释放量均明显高于多层对照组和单纯对照组;同时动态凝血实验显示实验制备的多层自组装涂层抗凝性能最好.可见分层多功能层层自组装肝素涂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抗凝血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 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 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 2.66±0.27(P0.05),保存5 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 d的GLU(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 d的p 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 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 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录:观察蜂胶黄酮对流动状态下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9在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采用体外灌注法复制血管内膜创伤模型,正常血液流经受损膜表面后,在切应力为1000s-1时,测量血小板黏附率。以0.1g/L的黄酮磷酸盐溶液作实验组,加入25mmol/L的磷酸盐溶液作阴性对照组,同浓度的阿魏酸磷酸盐溶液作阳性对照组。结果:①血小板在基质膜表面的黏附面积百分比:实验组血小板黏附率低于阴性对照组[(10.498±2.548)%,(18.792±4.169)%,F=34.72,P<0.01];而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9.933±2.647)%]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②血小板在基质膜表面的黏附状况:当血液流经盖玻片后,可观察到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膜表面。阴性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密度较大,有聚集倾向。实验组血小板分布稀疏,密度较均匀。结论:蜂胶黄酮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降低其在受损膜表面的黏附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7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的抗低渗休克反应(hypotonicshock response,HSR)等指标.结果 血小板去白过滤后,血小板回收率为(87.46士3.56)%,白细胞去除率(98.61±1.03)%.CD62p+过滤前后分别为(9.63±3.86)%和(9.72士3.91)%(P>0.05),最大聚集过滤前后分别为(57.44±12.58)%和(59.28±15.23)% (P>0.05),HSR过滤前后分别为(75.83±8.67)%和(73.42±7.24)%(P>0.05).结论 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浓缩血小板未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低渗休克能力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1.
316L不锈钢经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后的血液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选择组织相容性良好的聚合物材料作为心脏涂层支架的材料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减少局部炎症反应,有助于支架术后内皮损伤的早期修复,并减少支架局部血栓形成。 目的:实验拟观察316L不锈钢经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后的血液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7/20070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完成。 材料:医用316L不锈钢片为张家港先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丝素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态研究所产品;壳聚糖为浙江省玉环县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通过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将丝素肽和壳聚糖涂在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聚合物膜。 主要观察指标:测定不锈钢涂层前后表面的动态凝血时间、扫描电镜观察涂层前后的不锈钢表面抗血小板作用、测定涂层不锈钢的溶血率。 结果:①不锈钢表面经过聚合物涂层后,凝血时间明显较未涂层的不锈钢时间延长。②裸316L不锈钢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量较多,血小板变扁平,看不出明显的伪足状态,紧贴在材料的表面;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不锈钢涂层表面也有一定数量的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虽有伪足伸出,但是聚集密度和形态变化程度明显小于裸不锈钢表面黏附的血小板。③涂层不锈钢溶血率〈5%,提示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不锈钢无溶血作用. 结论:与裸316L不锈钢相比,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延长了动态凝血时间,减轻了血小板黏附和变形的程度,提高了316L不锈钢基体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输注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转归影响。方法收集本院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例97例,根据是否曾输注血浆分为实验组:56例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对照组:41例仅输注红细胞;分析2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输血量、输血后疗效、临床转归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2组的性别、年龄、休克发生率、溃疡大小、溃疡Forrest分级、合并症、输血后Hb等无明显差异(P0.05);2)PT、APTT(s)在输血前分别为20.30±2.65 vs 19.76±2.07(P0.05)、49.70±2.93 vs 46.93±5.10(P0.05),在输血后分别为13.12±1.68 vs 18.13±1.80(P0.05)、31.67±5.06 vs 40.41±2.64(P0.05);实验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变化基数(P0.05);3)平均红细胞输注量(m L)分别为420±63.75 vs 673±55.62(P0.05),好转率分别为91.0%(51/56)vs 73.2%(30/41)(P0.05),平均住院时间(d)分别为6.37±2.15 vs11.21±3.07(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5.4%vs 19.5%(P0.05)。结论早期输注血浆既可及时纠正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又能有效减少患者红细胞输注用量,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有助于更好的临床转归预后。  相似文献   

13.
新型肝素铁抗凝血涂层修饰血管内支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实验于2006-12/2008-01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采用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Ni-Ti合金表面组装Fe3+/肝素多层薄膜,使得材料表面形成稳定的糖铁络合物涂层。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了Fe3+/肝素能够在Ni-Ti合金表面上交替沉积形成均匀的多层膜,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溶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能够显著增加涂层的增长速度。凝血酶失活、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溶血和血小板黏附试验等则证实了涂层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肝素并没有因与Fe3+结合而降低其抗凝血活性。说明该涂层可以用作血管内支架材料的表面修饰改性,在支架置入早期阻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膜的血液相容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在与血液接触时都导致不同程度凝血,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制有优良抗凝血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成为生物人工肝材料临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目的:体外检测新型人工肝反应器材料--聚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膜(PP-g-AAm)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对改性前、后的聚丙烯膜行溶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试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率,扫描电镜观察两种膜上血小板的黏附情况.结果与结论:聚丙烯膜和PP-g-AAm膜的溶血率分别为1.32%和1.46%;聚丙烯膜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较PP-g-AAm 膜明显缩短(P<0.05);PP-g-AAm 膜激活血小板表达CD62P、CD63的百分率都明显少于聚丙烯膜(P<0.05);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都有明显变形,但PP-g-AAm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明显少于聚丙烯膜.提示PP-g-AAm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对抗凝血药物肝素的控释一直存在争议,静电层层自组装是微胶囊载药简单有效的新方法。目的:制备壳聚糖水凝胶微球模板的载肝素层层自组装微胶囊,从而实现对抗凝血药物肝素的控释。方法:采用硫酸钠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正电荷的壳聚糖微球模板,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装载抗凝血药物肝素。壳聚糖(CS)作为聚阳离子和肝素(Heparin,Hep)作为聚阴离子,在壳聚糖微球的模板上层层自组装形成{CS/Hep}3。{CS/Hep}3包被壳聚糖微球模板的微胶囊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进行了表征。壳聚糖和肝素的层层自组装过程通过Zeta电位分析进行监测。结果与结论:{CS/Hep}3包被壳聚糖微球模板的微胶囊平均直径1μm,包封率和载肝素量分别为83.8%和3.05%。成功制备了壳聚糖水凝胶微球模板的载肝素层层自组装微胶囊,进而实现对抗凝血药物肝素的控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例,规律运动组(实验组)30例,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等量的运动疗法3个月。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运动前后血小板膜上CD62P、CD61的阳性百分率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行运动疗法3个月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收缩压(mmHg)分别为158±3.8及151±4.3(P<0.05),舒张压(mmHg)分别为98±3.4及90±3.1(P<0.01);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6±4.7及60.3±3.6(P<0.05);血小板膜上CD62P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7.4±2.2及20.5±3.1(P<0.05)、CD61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7.2±3.5及21.3±2.9(P<0.0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81.2±4.3及73.6±4.6(P<0.05)。结论:规律运动能降低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受体分子的密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评价生物活性分子共价包被镍钛金属片后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10在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镍钛合金片(镍含量55.3%~55.6%,钛含量43.5%~44.2%,厚度0.05cm,激光切割为0.5cm×0.5cm);壳聚糖(脱乙酰度90%,Mr200000);肝素、重组水蛭素。实验分组:①实验分4组:未包被组、壳聚糖组、壳聚糖/肝素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将壳聚糖、肝素(1g/L)和重组水蛭素(20mg/L)用共价化学交联法包被于镍钛金属片单面。②溶血实验:将各组样品加0.2mL稀释血液和10m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分别用10mL蒸馏水和10mL生理盐水各加0.2mL稀释血,与样品同样操作。③人全血动态接触实验:各组镍钛合金片分别放入10mL新鲜的人全血后行扫描电镜检查,并检测血常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凝血3项(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④内皮细胞种植、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传代后,植入每孔已放入1片镍钛金属片的24孔板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⑤免疫荧光标记:Fn免疫荧光染色(红色激发波长510nm)观察细胞生长和黏附情况,Ki67免疫荧光标记(绿色激发波长510nm)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实验评估:①各组血液样本溶血率。②各组人全血接触实验后血液样本血细胞计数和凝血活性。③扫描电镜下各组人全血接触实验后镍钛金属片表面形态。④倒置显微镜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⑤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黏附情况。⑥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溶血率:各组镍钛金属片溶血率均小于1.7%。②血细胞计数和凝血活性:各组接触血液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与未接触血液无差别;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与壳聚糖/肝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值较未包被组和壳聚糖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值较壳聚糖/肝素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③扫描电镜下各组人全血接触实验后镍钛金属片表面形态:镍钛合金片表面有纤维蛋白黏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顺序依次为壳聚糖组>未包被组>壳聚糖/肝素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④倒置显微镜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72h孵育,见各组镍钛金属片边缘细胞生长、移行良好,无细胞变形。⑤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黏附情况:利用Fn免疫荧光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镍钛金属片表面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和生长顺序如下:壳聚糖组>未包被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壳聚糖/肝素组。⑥荧光显微镜下镍钛金属片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情况:利用Ki67免疫荧光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镍钛金属片表面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顺序如下:壳聚糖组=未包被组>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组>壳聚糖/肝素组。结论:壳聚糖/肝素与壳聚糖/重组水蛭素包被镍钛金属后具有良好抗凝血活性,但壳聚糖/重组水蛭素与壳聚糖/肝素相比更有利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改进混合血小板制备工艺,并用血小板专用滤白滤器对混合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后,评估两个厂家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从4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白膜,在(22±2)℃保存约16h,6袋相同血型白膜汇集并分离出混合血小板,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厂家的血小板滤器过滤,检测过滤前后样品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H值、低渗休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过滤前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国标要求,血小板计数、pH值、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率、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滤后产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53±0.60)vs(7.00±0.06)、(5.5±3.8)%vs(77.4±14.7)%、(86.8±4.3)%vs(90.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残余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表达率和PCR分别为(3.00±4.00)×106/袋vs(2.00±3.00)×106/袋、(2.40±0.90)%vs(2.00±0.80)%、(7.30±5.90)%vs(5.6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该制备方法经两组厂家血小板滤器过滤后,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均能满足现行国标要求,但实验组滤器对血小板pH和聚集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3-2015年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50名进行研究,其中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5例。比较2组采集前后供者的Hct、Plt;产品中Plt、RBC、Hct、以及MNC细胞数、CD34+细胞数、细胞浓度。结果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造血干细胞供者的血小板损失率分别为17.67%和48.83%,提示用Amicus采集对供者的血小板损失较少(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终产品中血小板和RBC的混入量分别为(649±527)vs(4064±1 312)和(0.67±0.26)vs(0.95±0.52),提示Amicus采集的终产品中血小板和RBC的混入量较低(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CD34+细胞数分别为(3.53±1.97)和(4.67±2.28),提示2种机型采集效果相当(P0.05);用Amicus和COM.TEC采集的细胞浓度和MNC数分别为(2.63±0.80)vs(3.82±0.79)和(3.23±1.19)vs(3.85±0.81),提示COM.TEC采集的细胞浓度和MNC数高于Amicus(P0.05)。结论 2种机型都能为临床采集有效的CD34+细胞,但与COM.TEC相比,Amicus在采集过程中能有效减少血小板的丢失,特别适用于Plt低的供者。  相似文献   

20.
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聚乳酸由于其疏水性以及在降解过程中的酸致效应,使其在应用中受到限制。通过静电组装技术在聚乳酸表面引入海藻酸钠/壳聚糖,可望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目的:观察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可降解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1,6-乙二胺对聚乳酸表面进行胺解反应,形成胺化层,在其表面引入带正电的自由氨基,由静电作用依次组装上聚阴离子海藻酸钠和聚阳离子壳聚糖,获得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多层复合材料。方法:将制备好的组装层数为5,10,15,20双层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材料置于37℃恒温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测定并记录不同组装层数复合材料的pH值变化、失重及相对分子质量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降解的形貌变化。结果: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材料降解的pH值基本稳定在7.0左右;通过控制组装层数(5~15层)可有效调节材料降解过程中的pH值,pH值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降解7周后,材料已明显降解。结论: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