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功能变化,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照组)在保存到d1、d3、d5、d7,4个时间点进行采集血样,采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保存条件下血小板进行检测。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血栓弹力图指标在7d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A值储存d3起逐渐降低,但储存到21 d时,仍在正常值范围内。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5项指标在保存5d内出现低凝趋势(P0.05)。4℃冷藏保存血小板保存d1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50%,高于22℃振荡保存(P0.05),血小板保存到d5,COLL和ACA诱导的最大聚集率在4℃冷藏保存时仍保持在80%以上,而22℃保存在d5时点,4种诱导剂的聚集率均低于5%。4℃冷藏保存10-14 d时,4种聚集率虽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22℃保存d5时的聚集率(P0.05)。血小板表面活化的PAC-1(活化的IIb/IIIa)和CD62P(P-selectin)在4℃冷藏保存到d10-14时仍有大量血小板处于中晚期活化状态,22℃保存到d5时呈现高度晚期活化状态。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较22℃振荡保存血小板具有较好的聚集、止血功能和较高的活性,可在体外保存10-14 d。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4℃静置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变化,为研究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静置冷藏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3、5、7、10、14、21的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对照组)于保存到d1、3、5、7、10的5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常规计数、瑞斯染色涂片及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 4℃静置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21 d内和22℃振荡保存5 d内,血小板计数变化均不明显(P0.05)。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的MPV和PDW值5 d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增大趋势(P0.05),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4 d内MPV及PDW无明显变化(P0.05)。瑞斯染色涂片显示,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保存到21 d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血小板胞质致密均匀、着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数近圆形、大小不等,有少许血小板聚集。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显示血小板胞质稀松、着色较浅,数量较少。扫描电镜下4℃冷藏保存到10 d时,血小板明显活化、聚集成团,血小板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长伪足形成。而22℃振荡保存到7、10 d时血小板数量较少、有聚集、部分周围出现空晕,形态近圆形,无明显伪足、活化不明显。结论 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0-14 d与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5 d相比,其血小板计数、细胞形态、血小板膜及胞质结构均优于22℃振荡保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的代谢情况及功能差异,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对4℃冷藏保存的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于保存时间点d 2、4、6、11、15和21取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各代谢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结果:4℃保存6 d时,血小板的p H、PO2、PCO2、MPV、GLU值均无明显变化(P 0. 05),Plt数降低,PDW和LDH升高(P 0. 05);而22℃保存6 d时,仅血小板的MPV值无明显变化(P 0. 05); p H、PCO2、GLU、Plt降低,PO2、LDH、PDW升高(P 0. 05)。同一保存期内,PO2、p H、Plt、MPV、LDH、GLU在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4℃保存的血小板p H值、MPV明显低于22℃保存的血小板,而GLU、PO2、LDH和Plt明显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P 0. 05)。从d 15开始,4℃保存的血小板的PCO2检测不出,Plt计数也突然迅速降低。在功能方面,随着保存期延长,4℃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不明显,而22℃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明显,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MA值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结论:4℃保存的血小板比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代谢慢,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强于22℃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呼伦贝尔地区健康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参考区间。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出生的阿氏(Apgar)评分为1min内8~10分的健康新生儿脐动脉血2 121例,采用电极法进行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分压(PO_2)、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乳酸(Lac)、血红蛋白(Hb)、全血剩余碱[BE(B)]等10个项目的检测,以X±1.96 SD确立健康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参考区间。结果参考区间分别为pH:(7.25±0.13),PCO_2:(53.8±20.6)mm Hg,PO_2:(20.8±10.3)mm Hg,K~+:(4.34±1.32)mmol/L,Na~+:(132.4±4.30)mmol/L,Cl~-:(105.22±5.51)mmol/L,Ca~(2+):(1.35±0.13)mmol/L,Lac:(3.36±1.75)mmol/L,Hb:(15.62±3.06)g/dL,BE:(―4.62±3.28)mmol/L。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正确评价新生儿缺血缺氧状况,同时能为其他地区检验机构的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参考区间的应用和建立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手工汇集(10人份)血小板200mL等分为2×100 mL,分别于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共计制备5×200 mL,等分后放置4℃冷藏冰箱和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等指标对比、评价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4℃冷藏保存血小板(简称4℃血小板)或22℃振荡保存血小板(简称22℃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保存1、3、5 d时,4℃血小板组和22℃血小板组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失血模型纠正,Plt(×109/L)从20-27分别升至127-161 vs 128-160(P0.05),TEG-MA值(mm)由12.7-14.4分别升至45-51 vs 47-50,TEG-R值(min)由27.7-9.9分别升至4.4-4.3 vs 4.5-4.7(P0.05)。保存7-14 d,4℃血小板组:Plt(×109/L)由18-27纠正到162-161,TEG-MA值(mm)由8.8-14.5纠正为46-43,TEG-R值(min)由24-13纠正为5.5-5.2(P0.05)。结论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4℃冷藏保存血小板作用于体外大失血模型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了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为冷藏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价分析不同保存时间的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保存到d 1、3、5时,对相同血样制备的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血小板计数从(10-30)×10~9/L纠正到100×10~9/L以上,4℃冷藏保存血小板到7-14 d时,同样达到纠正目的。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d 5的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纠正后的TEG-MA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达到纠正效果。结论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5 d的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从血小板计数到TEG-MA值均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疗中管路采血代替患者体内采血行血气分析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5月我院重症医学科行局部枸橼酸抗凝的CRRT治疗患者50例,同时经患者体内及血滤管路采集血标本,采血后同时行血气分析,比较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两种采血方法比较,Ca~(2+)与K~+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管路采血的pH、PO_2、Cl~-低于血管采血(P0.05), PCO_2、Na~+、HCO~-_3、BE、Lac高于血管内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管路采血可以代替血管内采血监测离子钙与钾离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常规保存不同时间的机采血小板冰冻前后质量指标变化及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冰冻处理前常规保存调控的最佳方案。方法对120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成6组,在(22±2)℃平床振荡条件下,分别保存0、1、2、3、4、5d然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并对血小板冰冻前与复温后分别计数血小板,检测pH值,跟踪调查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计算回收率。结果有效期内(2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下降明显;冰冻前后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H值无差异。保存3d内的血小板冰冻后血小板的输注回收率无差异,与保存4d、5d的血小板冰冻后的回收率有显著差异。结论(22±2)℃振荡保存3d内的血小板可以制备冰冻血小板,保存4-5d的血小板可以输注但不宜制备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低温液态条件下血浆对保存于葡萄糖甘露醇腺嘌呤(GMA)血细胞添加液中血小板体外质量的影响。方法取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s)7单位。每单位等分成3份,分离部分血浆后,按比例加入GMA血细胞添加液,制成10%血浆-PCs、35%血浆-PCs和100%血浆-PCs,置4℃冷藏5d。检测0d和5d的血小板计数、pH、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P-选择素(P—selectin)、磷脂酰丝氨酸(PS)、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bα以及乳酸和RANTES(Regulated On Activation,Normal,T—cell Expressed,and Secreted)的生成。结果4℃冷藏5d后,35%血浆-PCs与100%血浆-PCs比较,血小板计数、pH、MPV、HSR、P—selectin、GPIbα和PS以及乳酸和RANTES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10%血浆-PCs与35%血浆-PCs和100%血浆-PCs比较,P—selectin和PS表达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HSR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9);10%血浆-PCs与100%血浆-PCs比较,血小板计数下降,乳酸的生成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GMA保存液4℃保存血小板时,35%ACD血浆可维持冷藏血小板的膜的完整性、正常代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国产和同类进口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对机采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机采血小板无菌加入到2种血小板保存袋于22℃保存,分别在0、3、5和7 d取样品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膜蛋白CD62p、血小板代谢功能、pH、浓度、MPV、PDW、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及细菌培养。结果 2种血小板保存袋常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相比,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发一种新型血小板添加液(H-sol),并评价其对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新型血小板添加液(H-sol)的组成成分:氯化钠80.0mmol/L、醋酸钠25.0mmol/L、氯化钾5.0mmol/L、氯化镁2.0mmol/L、枸橼酸钠15.0mmol/L、葡萄糖15.0mmol/L、碳酸氢钠13.0mmol/L、磷酸二氢钠4.0mmol/L、L-精氨酸180.0μmol/L。将超浓缩单采血小板(PLT≥10×109/ml)悬浮在H-sol和100%血浆(对照组)介质中,置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分别于1、5、7d取样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pH、葡萄糖、乳酸、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表达率。结果血小板保存至7d时,H-sol组(含<10%的血浆)与对照组比较,PLT、MPV、PDW、CD62P表达率、HSR、ES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pH高于对照组(P<0.01),1~7d葡萄糖平均消耗量和乳酸平均产生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采血小板在H-sol中的保存效果与100%血浆相同,血小板在H-sol中保存能更好地维持pH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鲜全血4℃储存时间不同后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方法全血采集后4℃冷藏储存,分别于全血采集当日(d0制备组)和第二日(d2制备组)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制备过程中白细胞残留量、血液过滤时间、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检测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MCV、RBC、Hb数值,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pH值、K~+、Na~+、游离血红蛋白及血浆溶血率。结果 d0制备组和d2制备组的滤白时间分别为(7.67±1.95)min和(11.55±2.43)min,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分别为(305.21±21.95)mL和(311.11±21.08)mL(P0.05),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的白细胞残留量无差异(P0.05),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RBC和Hb的数值变化均无差异(P0.05),采血后即刻、d0制备前及d2制备前MCV值分别为:(89.37±2.57) fL、(89.68±2.74)fL、(90.30±3.25) fL(P0.05),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K~+、Na~+、pH值以及游离血红蛋白的数据无差异(P0.05),d0制备组血浆溶血率低于d2制备组(P0.05)。结论随着全血冷藏时间的延长,全血中红细胞体积增大,造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差异和血浆溶血率的增加。建议全血采集后冷藏储存10 h内完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枸橼酸抗凝方法在甲状旁腺切除术后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甲状旁腺切除术后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4%枸橼酸抗凝治疗(共98例次)。将采用滤器前泵入4%枸橼酸300 mL/h血液透析治疗的34例(50例次)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滤器前泵入4%枸橼酸250 mL/h,同时静脉壶端泵入4%枸橼酸50 mL/h的"两段法"血液透析治疗的24例(48例次)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血液透析治疗前后钙离子(Ca~(2+))、碳酸氢根离子(HCO_3~-)、钠离子(Na~+)、pH值水平,并比较2组透析器和透析管路凝血级别。结果透析前,2组Na~+、Ca~(2+)、HCO_3~-、pH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2组Na~+、HCO_3~-、pH值水平均高于透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Ca~(2+)水平与透析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观察组N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间Ca~(2+)、HCO_3~-、pH值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透析器凝血及透析管路凝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枸橼酸抗凝方式比较,枸橼酸"两段法"抗凝方式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保证4 h透析时间,改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前,血小板一般以22℃振荡保存为标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血小板制品污染的风险,使得血小板的保存期仅仅只有5d。探索血小板4℃低温保存已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对血小板冷藏保存损伤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本项研究目的是比较血小板4℃及22℃保存,37℃预孵育1小时后,体外检测血小板的代谢活动及完整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白膜层(BCs)离心后制得汇集浓缩血小板(PCs)进行配对研究(160份BCs汇集为8份PCs)。每份PCs分成4小份并按如下不同条件保存:20℃~24℃振荡保存;20℃~24℃振荡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4℃保存;4℃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结果4℃保存血小板导致糖酵解速度下降,保存10天后较22℃保存10天后PCs的pH值维持更好(第14天,7.003±0.047对7.201±0.146)。22℃保存比较4℃保存、以及22℃保存并预孵育比较同温度保存未作孵育…  相似文献   

16.
傅淑霞  王青翠 《临床荟萃》1996,11(4):155-156
健康机体由于细胞内、外缓冲体系,肺(呼出C0_2)及肾(回吸收HCO_3和排泌H~+)的调节使人体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HCO_3~-22~27mmol/L,PC0_2 4.7~6.0kPa(34~45mmHg)的狭小范围内,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肾功能衰竭、酸性物质产生过多或碱性物质丢失,使血pH<7.35,HCO_3~-<22mmol/L,谓之代谢性酸中毒(代酸)。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程中因心力衰竭、肺水肿、感染及静脉应用利尿剂,使其在代酸的基础上并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碱中毒,谓复合酸碱失衡,加重病情和治疗难度,增加病死率,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晚期未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和肾移植的患者),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1 阴离子间隙的意义 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是指血浆中可测定的阳离子(Na~+)与可测定阴离子(HCO_3~-、Cl~-)的相差数,  相似文献   

17.
人体细胞外液所含阳离子的毫当量总和应与阴离子的毫当量总和相等。细胞外液中血清Na~ (钠离子)和K~ (钾离子)占全部阳离子的95%(145/155),Cl~-(氯离子)和HCO_3~-(碳酸氢根离子)占阴离子的85%(130/155),其差值由蛋白质、小量PO_4~(--)磷酸根离子)、SO_4~(--)(硫酸根离子)及其它有机酸阴离子所填充,这就是阴离子隙(Anion Gap,简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血小板体外保存期间形态、代谢及活化等影响。方法将血液成分分离机采集的每份单采血小板均分为5袋,空白对照组(A组)不做任何添加,另外4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Sal溶液,终浓度为5μmol/L(B组)、25μmol/L(C组)、40μmol/L(D组)和50μmol/L(E组),(22±2)℃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的第1、3、5、7、10、14天抽样,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血气生化检测、血栓弹力图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和sCD40L浓度检测。结果 各组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随保存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保存前10d内无显著变化,14d时均显著增大(P <0.05),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随保存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 <0.05);在相同保存时间,各组之间单采血小板计数、MPV、PDW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组单采血小板保存7d内的pH值明显降低(P <0.05),LAC值不断升高(P <0.05),保存14d的GLU值明显降低(P <0.05)。保...  相似文献   

19.
董俐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64-2865
HSR是反映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1-3],笔者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HSR,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并汇集和过滤去除白细胞,在(22±2)℃震荡保存,分别在过滤前、过滤后和保存5d的不同时段进行了HSR测定,用以评价滤器及保存时间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 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 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 2.66±0.27(P0.05),保存5 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 d的GLU(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 d的p 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 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 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