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硬变发病隐匿,病机复杂,病因多端,主症、并发症丛生,各种因素相互交错,仅凭症状及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一种思路,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难以应对其复杂的病情。为了诊疗与研究的方便,必须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四种不同的区别。建构辨病、审因、对症与辨证四维论治的诊疗思路与研究方向,从病因、病机、证候、并发症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认知,追求理论与临床上的规范化、具体化,也就是要进行精准性诊疗,才能完善肝硬变的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黄疸病四维论治体系。方法: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模式进行疏理总结。结果:张仲景并非仅用辨证论治,还应用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开创了四维论治之先河。结论:根据黄疸病不同的病机、病因、证候、症状表现,制定四维一体的治疗方法,既是对经典的全面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临床辨治体系的完整建构。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不仅辨证论治,还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共四种辨治方法,四者分别以证候、病机、病因、症状为作用靶点,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四维一体构成中医学完整的辨治体系,称为四维辨治。囿于单一的辨证论治思维,既难以全面传承经典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发挥与发展中医学四维辨治的整体作用。用四维辨治理念引领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构建四维论治体系,对确立中医诊疗研究方向,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维辨治论     
跳出辨证论治,寻找辨治新思路与新出路。重温经典发现,《黄帝内经》并存辨病、审因、对症、因天、因地、因人治疗六大辨治模式。三因治疗凸显"天人相应"特色概称辨证论治,与辨病、审因、对症治疗相辅相成、互联互补,四维一体构成完整辨治体系。走出"唯辨证论治论",激发四维辨治活力,是全面传承大医学思维之必然,是提升临床能力之必然,也是开创医学新未来之必然。  相似文献   

5.
中医有四种辨治模式:以病机为中心的辨病论治,以病因为中心的审因论治,以证候为中心的辨证论治和以症状为中心的对症治疗。四者属于并列关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四维一体,构成完整的诊治体系,称为四维论治。用四维论治理念引领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建立四维论治新常态,对确立诊疗研究方向,完善诊疗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的诊"六对论治"疗思路,即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六对论治"贯穿于吕仁和教授诊治疾病的始终。茵陈清热利湿,为吕仁和教授常用药物之一。从吕仁和教授的"六对论治"诊疗思路出发,探析吕教授临床应用茵陈的经验,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马骥教授为龙江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老从医50余载,颇擅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诊疗,他治疗内伤杂病谨遵《内经》"治病必求于本"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辨证原则,提出"辨治内伤杂病,当需审因候机"之论,在辨证过程中强调审证求因,追源溯本,在论治过程中务求明辨病机,圆机活法。遴选马老多则以《内经》理法诊疗疑难杂病之验案,意在发微抉隐,启迪后学临证贵在辨证,辨证之要诀贵在审因候机,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8.
吕仁和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的诊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总结的"六对论治"方法在临床上诊治慢性肾脏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从吕仁和教授"六对论治"中对病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4个方向来介绍吕仁和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10.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3,54(2):93-9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古代医学诊断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辨治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往往容易造成辨治思维的局限.完整的辨治方法应包括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分别阐述了辨证、辨病、审因、辨症的内容及其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永鹏 《河南中医》1998,18(1):14-15,29
通过对辩证论治概念和认识的剖析,认为辨证论治,辩病论 以及辩症征论治、运气辨治、地域辨治、审因辩治,病原辩治,汤证辩治等诊疗方法的是综合辩析。因是制宜即综瓣制宜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而阐明综辩制宜,走出辩证论治误区。正确对待中医特色,使中医是盛盛无衰,使中西和古今医学结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炎向胃癌(炎癌)转化的中间环节,其中西医诊治体系尚未完善,传统中医辨治多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然PLGC为病理诊断,临床常无症状,单纯的辨证论治不能完全适用,故辨病、辨证、审因、辨症论治缺一不可,即所谓四维辨治模式。辨病论治是基于PLGC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整体病机及所处阶段,才能药中肯綮,祛除沉疴;辨证论治即结合胃镜、病理像,四诊合参,准确判断PLGC所属证候,调和阴阳,对证施治;审因是审查PLGC的诱因,追溯疾病的根源,祛除病因,正本清源;辨症论治则是对于有临床症状的PLGC患者,辨别疾病发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对症下药,缓解症状。只有联合以上四种辨治模式,才能最大化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3.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论治与综辨制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辨证论治概念和认识的剖析,认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以及辨症征论治、运气辨治、地域辨治、审因辨治、病原辨治、汤证辨治等诊疗方法均是综合辨析。因是制宜即综辨制宜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而阐明综辨制宜,走出辨证论治误区。正确对待中医特色,使中医事业昌盛无衰,使中西和古今医学结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吕仁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六对论治”,即:分期论治、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六种不同方法。应用“六对论治”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提高了临床疗效,稳定了病情。  相似文献   

17.
蔡小荪审时论治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小荪审时论治学说初探上海市南汇县光明中医医院瞿晓竹(201300)关键词:审时论治,蔡小荪《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在反复阐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年、月、昼夜的阴阳气交规律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强调不论采用针灸或方药治病,均应顺乎时序更替的变化。业师蔡小...  相似文献   

18.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及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最早形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辨治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辨治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其临床运用模式可概括为方正对应、审机论治、微观辨证、病证结合4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王焕禄教授论治外感咳嗽的思路和用药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基本方药、典型病案等方面,阐明王教授论治外感咳嗽的学术思想。结论:王焕禄教授审因考虑季节、辨证参合体质、论治强调驱邪、用药病证结合的辨治思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