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洛鹏  刘璐  裴培  曲正阳  王麟鹏 《北京中医药》2017,36(4):326-329,333
目的研究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下行通路中5-HT_(1A)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单穴组(EA1组)、配穴组(EA2组)、非穴组(NA组)5组,C组只予以电极安置手术,其余各组在电刺激后予以相应电针治疗。第0、2、4、6天测量大鼠头面部与后足底的机械痛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的中缝大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5-HT_(1A)受体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第0天,各组大鼠机械痛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4、6天,M组大鼠机械痛阈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1组、EA2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组与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5-HT_(1A)受体表达与C组、EA1组和EA2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中缝大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部位的5-HT_(1A)受体表达能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模型动物实验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硝酸甘油建模观察偏头痛模型分组观察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脑组织中的5-HT、β-EP水平及血清NO与空白组及在头痛宁胶囊药物作用下的不同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痛宁大、中、小剂量组大鼠NO的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痛宁大、中剂量组脑干5-HT阳性细胞增加明显,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头痛宁大剂量组下丘脑组织中β-EP与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及空白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头痛宁大剂量组与正天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痛宁胶囊能够显著改善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症状,能够调节机体有关神经元,造成NO的分泌减少,5-HT的分泌增加,使神经递质的分泌趋于正常的水平,同时β-EP的分泌增加,使痛阈提高,从而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0只。每周观察大鼠膝骨关节变化,并进行肉眼及镜下的膝关节评分,采用ELISA酶联免疫检测血清及关节液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水平。结果:1)大鼠膝关节围度测量数据,治疗第1~5周时模型组、观察组、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5周时,观察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鼠膝关节肉眼评分,治疗第1~5周时模型组、观察组、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周时观察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第2~4周时,观察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第2~5周时与本组治疗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鼠膝关节镜下评分,治疗第1~5周时模型组、观察组、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周时观察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时,观察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第2~5周时与本组治疗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模型组、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鼠膝关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始终高于空白组(P0.05),并且观察组和对照组高出程度不及模型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降低大鼠血清及膝关节液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起到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巴胺D_2受体在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边缘区域的三叉神经中脑核(Vme)中的表达以及川芎-天麻干预偏头痛模型大鼠特定D_2受体的表达变化,探索多巴胺机制在偏头痛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川芎-天麻治疗偏头痛是否在该机制中起作用。方法:2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空白组不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超纯水,西药组灌胃利扎曲普坦,中药组灌胃川芎-天麻配方颗粒悬浊液;在第7天灌胃后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腹腔注射硝酸甘油,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对大鼠进行4小时行为学录制。录制结束后,麻醉灌注取脑,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统计多巴胺D_2受体阳性细胞个数。结果:模型组左侧多巴胺D_2受体阳性细胞个数较对照组左侧(P0.01)、空白组左侧(P0.05)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中药组左侧(P0.05)、西药组左侧(P0.0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右侧多巴胺D_2受体阳性细胞个数较对照组右侧(P0.05)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各组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右侧PAG腹外侧边缘区域Vme多巴胺D_2受体表达增多,这提示偏头痛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涉及多巴胺机制的改变,并且有希望解释偏头痛的某些症状,川芎-天麻干预偏头痛模型大鼠有可能涉及这些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温和灸与中药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足跖肿胀及痛阈的影响.方法:将4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中药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9只.除对照组外,其他4组采用冷刺激与弗氏佐剂结合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模型组不予治疗.其余3组分别接受中药、艾灸和西药治疗,观察大鼠足跖肿胀度及痛阈变化.结果:造模大鼠佐剂注射后足跖均出现明显肿胀.治疗7d后,中药组大鼠足跖仍有明显肿胀;西药组和艾灸组大鼠足跖肿胀度,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西药组、中药组和艾灸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均明显高于模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中药组高于西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高于西药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大鼠热疼痛缩足阈潜伏期明显长于模型组大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艾灸组热疼痛缩足阈潜伏期较模型组虽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和中药均能明显提高实验性关节类大鼠的机械痛阈,且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ENK(PENK)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偏头痛模型组、琥珀酸舒马普坦组、散偏汤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连续3周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第2次注射硝酸甘油后给予药物干预,1周后,第3次注射硝酸甘油2 h后取材,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三叉神经节CGRP、PENK蛋白表达变化;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中脑CGRP、PENK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CGRP蛋白表达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马普坦组与散偏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三叉神经节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干预后PENK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中脑CGRP基因表达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中脑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中脑PENK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散偏汤可以抑制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中CGRP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三叉神经节中PENK蛋白的表达,对偏头痛大鼠CGR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起抑制作用,能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并对内啡肽系统的镇痛作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蒡芎疏风颗粒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蒡芎疏风颗粒(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模型、实验药物3个剂量和中、西药对照组,以Bxsfkl低、中、高(9.75,19.5,39 g.kg-1.d-1)ig给药干预5 d,检测各组小鼠的物理和化学痛阈值。利用硝酸甘油制造偏头痛模型,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变化和血浆5-羟色胺(5-HT)测值,考察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效应。结果:在小鼠甩尾实验中,Bxsfkl高剂量组提高小鼠痛阈值,在30,60,90,120 min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Bxsfkl中、高剂量组减少小鼠扭体次数,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模型实验中,Bxsfk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耳红消失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大鼠挠头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均能缓解挠头次数,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爬笼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其中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血浆5-HT含量模型组为(43.99±5.49)ng.g-1较正常对照组(82.62±11.18)ng.g-1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5-HT含量增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xsfkl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显著缓解模型大鼠因头痛所致耳红、挠头、爬笼等现象,具有增加血浆中5-HT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下丘脑、脑干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五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探讨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研究药物组(痛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30min后研究药物组给予痛宁胶囊药液高、中、低剂量灌胃.阳性药物对照组按照6mg/kg给予琥珀酸舒马普坦药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造模4h后取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下丘脑、脑干NOS、5-HT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脑干NOS表达明显增强,而5-HT表达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下丘脑、脑干增强的NOS表达,而且能明显上调5-HT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物组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痛宁胶囊可以降低NOS的表达及上调5-HT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痛宁胶囊(全蝎、钩藤、紫河车)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脑干即刻早期基因c -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琥珀酸舒马普坦组、痛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下丘脑、脑于c-fos蛋白表达的情况,并运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细胞的平均面积,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脑干c -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下丘脑、脑干c-fos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痛宁胶囊可以降低c -fos蛋白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减弱下丘脑、脑干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痛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的作用以及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模型组和造模组,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造模组SNI术后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分别于SNI术前、术后第7天及第9天、第6次治疗后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造模后第10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电针"环跳"与"委中"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并通过脊髓微透析技术,应用柱前衍生法 HPLC荧光检测法检测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SNI手术可以显著降低大鼠机械痛阈,模型组大鼠脊髓微透析液中Glu和Asp的含量较同时段对照组、假模型组有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脊髓微透析液中Glu和Asp含量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第2时段Glu除外),并且电针可以显著减轻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结论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降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疏肝调神和胃针法对偏头痛大鼠体质量、热痛阈值及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探讨疏肝调神和胃针法治疗慢性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疏肝调神和胃组,每组8只。隔日(第1、3、5、7、9天)采用大鼠腹腔注射硝酸甘油制备慢性偏头痛模型。每日固定30 min,疏肝调神和胃组针刺“百会”及“内关”(双)、“足三里”(双)、“太冲”(双),普通针刺组针刺“风池”(双)、“太阳”(双)、“外关”(双),余组只固定不针刺,连续9 d。测定造模及治疗后大鼠体质量、热痛阈值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5-HT、CGRP、VIP的浓度。结果 造模成功后,CM模型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热痛阈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疏肝调神和胃组体质量及热痛阈值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疏肝调神和胃组对比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从趋势上看,疏肝调神和胃组优于普通针刺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大鼠偏头痛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分解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单穴组和假穴组。实验第9天取大鼠颈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测定AEA、2-AG、MAGL、FAAH,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单穴组AEA含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E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L含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穴组比较,单穴组AEA含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FAAH和2-AG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提示电针对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分解酶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辣椒饮食摄入是否会影响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每组20人;采用钾离子透入法诱发人体急性痛模型;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分别予以针刺左侧足三里及针刺左侧足三里加辣椒饮食等干预措施;采用钾离子测痛仪检测左侧足三里每次治疗后的痛阈值。结果: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痛阈显著提高,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治疗后痛阈明显提高,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比较,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辣椒饮食不会影响针刺镇痛的疗效,而辣椒饮食是否增加针刺镇痛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电针对偏头痛大鼠5-HT_(1D)受体的调控作用,探索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单穴组(风池)(EA1组),配穴组(风池+阳陵泉)(EA2组),非穴组(NA组)。C组只予以电极安置手术,其余各组在电刺激后予以相应电针治疗。电子von Frey测量大鼠头面部机械痛阈(第0、2、4、6天);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G)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TNC)的5-HT_(1D)受体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第0天,各组大鼠机械痛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4和6天,M组大鼠机械痛阈显著低于C组(P<0.001),EA1组和EA2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组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5-HT_(1D)受体表达显著降低(P<0.001),EA1组与EA2组的5-HT_(1D)受体表达显著高于M组(P<0.001),NA组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2组的5-HT_(1D)受体表达高于EA1组(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大鼠TG与TNC部位的5-HT_(1D)受体表达起到上调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罗钢  白雪  陈辉  杨思进 《中医杂志》2014,(17):1502-1505
目的评价颅痛颗粒对偏头痛风湿夹瘀证模型大鼠的效果。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偏头痛风湿夹瘀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2天治疗组予以颅痛颗粒2g/(kg·d)灌胃;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mg/(kg·d)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7天。于造模第1、14、21天观察大鼠体温、进食量、大便含水量、2h内的搔头次数,于造模第14、21天采用Image J 1.36b图像分析软件记录各组大鼠舌象绿色、蓝色、红色的成分数值。结果与空白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大鼠第14、21天时体温、进食量明显降低,大便含水量明显升高,搔头次数增加(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第21天体温、进食量明显升高,大便含水量降低,搔头次数减少(P0.05或P0.01)。治疗组第21天舌象红色、绿色、蓝色成分数值较模型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或P0.01)。结论颅痛颗粒对偏头痛风湿夹瘀证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特别是中医证候特征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健康SD大鼠8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清上蠲痛合剂高、中、低剂量治疗组,舒马普坦组,每组12只。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给药结束后,取脑组织,采用RT-PCR检测SP mRNA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舒马普坦阳性组、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高、中剂量治疗组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治疗组高、治疗组中、舒马普坦阳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和改善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上调偏头痛大鼠中脑P物质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正天丸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c-fos、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根据体表换算预防性给予正天丸灌胃,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皮下注射NTG致大鼠偏头痛模型,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观察各组大鼠耳红时间、持续挠头时间和爬笼次数,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中c-fos、ERK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耳红持续时间、持续挠头时间和爬笼次数均明显减少。c-fos和ERK在硝酸甘油诱发的偏头痛大鼠的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有较高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中ER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ERK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正天丸可通过抑制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中c-fos、ERK的表达发挥降低偏头痛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偏头痛(肝肾阴虚型)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均52例。对照组接受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偏头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偏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偏头痛发作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偏头痛有效,能有效缓解患者偏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对肌张力增高大鼠背根神经节内PN3和NaN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针刀组,采用类似股薄肌肌张力增高方法进行造模。对大鼠0~14天的机械痛阚进行连续测定,间断测量热痛阈。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大鼠背根神经节PN3和NaN基因mRNA转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针刀组第9天以后的机械痛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针刀疗法明显改善了肌张力增高大鼠的机械痛阈。与对照组比较,针刀组第10天热痛阈改善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PN3mRNA明显上调(P〈0.01),小针刀针刺之后,PN3mRNA上调趋势得到阻止(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镇痛的分子通路与阻止电压门控钠通道PN3mRNA的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偏头痛大鼠(CM)的足底机械痛阈、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趋化因子C-C配体2(CCL2)、C-X-C基序配体1(CXCL1)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偏头痛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每组7只。采用隔日颈背部皮下重复注射硝酸甘油(NTG)建立慢性偏头痛大鼠模型。每日对针刺组和非经非穴组进行针刺治疗,20 min/次。采用Von Frey仪器测定大鼠足底机械痛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Sp5C中CCL2、CXCL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底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足底机械痛阈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Sp5C中CCL2、CXCL1的水平升高(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CCL2、CXCL1的水平降低(P<0.01)。结论:针刺可以通过下调CCL2、CXCL1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发挥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