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 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 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 2.66±0.27(P0.05),保存5 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 d的GLU(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 d的p 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 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 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 U约30 mL)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振荡保存,共完成10例(袋);分别于滤除白细胞前、后以及保存d1、d3、d5、d7观察涡流现象,检测pH值、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低渗休克(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ATP含量、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1个成人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86.7±1.6)%,HSR(3.87±12.75)%,剩余白细胞数(0.15±0.15)×106个,滤除白血病前、后血小板pH值、HSR(%)和CD62p阳性率(%)分别为7.00±0.17 vs 7.06±0.16、66.96±12.35 vs 63.22±8.26、28.94±14.25 vs 31.60±16.77,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106.2±23.5 vs 106.5±20.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104.8±19.0 vs 106.5±18.6(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发生变化:保存d1及d5(有效保存期末)的pH值、HSR(%)、CD62p(%)及ESC(%)分别为7.27±0.12 vs 7.13±0.21、62.28±6.93 vs 65.53±8.23、30.27±9.06 vs 34.45±14.23、14.28±2.01 vs 8.55±4.12,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92.2±6.1 vs 86.3±23.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为93.2±6.7 vs 44.5±41.6。ATP(μmol/1011个血小板)、乳酸(mmol/L)、葡萄糖(mmol/L)分别为5.40±1.66 vs 4.97±1.01、8.35±2.94 vs 13.87±2.97、24.55±1.53vs 20.75±2.04。结论浓缩血小板经混合、滤除白细胞后放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保存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临床单采血小板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4℃静置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变化,为研究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静置冷藏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3、5、7、10、14、21的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对照组)于保存到d1、3、5、7、10的5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常规计数、瑞斯染色涂片及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 4℃静置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21 d内和22℃振荡保存5 d内,血小板计数变化均不明显(P0.05)。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的MPV和PDW值5 d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增大趋势(P0.05),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4 d内MPV及PDW无明显变化(P0.05)。瑞斯染色涂片显示,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保存到21 d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血小板胞质致密均匀、着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数近圆形、大小不等,有少许血小板聚集。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显示血小板胞质稀松、着色较浅,数量较少。扫描电镜下4℃冷藏保存到10 d时,血小板明显活化、聚集成团,血小板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长伪足形成。而22℃振荡保存到7、10 d时血小板数量较少、有聚集、部分周围出现空晕,形态近圆形,无明显伪足、活化不明显。结论 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0-14 d与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5 d相比,其血小板计数、细胞形态、血小板膜及胞质结构均优于22℃振荡保存。  相似文献   

5.
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在白膜法的基础上,延长血小板解聚时间,汇集多人份白膜层,第2次离心时采用二元无聚梯度离心原理,收集血小板。结果7份按本法制备的汇集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回收率及白细胞、红细胞混入量、容量分别为(2.90±0.32)×10^11、(66±4)%、(4.2±1.9)×10^8/袋、(7.2±2.3)×10^9/袋、250~300ml。结论本法制备的手工血小板回收率较高,质量指标全部超过全血和成分血国家质量标准,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高含量细胞因子的血小板裂解液(PL)。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80℃~37℃冻融3次(冻24 h/次)]和超声法(285 W,每次超声处理5 s停止5 s,共10次)处理10份单采血小板制剂(30 m L/份),ELISA法对细胞因子,血小板衍生长因子(PDGF)-AA、PDGF-A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检测,同时将2种方法制备的PL按10%比例加入常规培养基DMEM/F12培养第5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传至第7代细胞增殖情况,并与FBS液培养(组)比较。结果血小板保存3 d后制备成的PL各因子含量均升高,0 d浆与3 d浆相比,PDGF-AA(ng/m L)为0.071±0.024 vs 2.494±0.326,PDGF-AB(pg/m L)为36.079±15.54 vs 5 866.572±859.31,PDGF-BB(pg/m L)为33.258±21.23 vs 641.69±80.58;VEGF165(pg/m L)为26.661±5.42 vs 122.652±10.59;TGF-β1(pg/m L)为55.556±6.16 vs 3 930.022±827.68(P0.05或0.01)。超声法可释放更高含量的细胞因子,3 d反复冻融组与3 d超声组比较,PDGF-AA(ng/m L)为0.095±0.025 vs 1.28±0.236,PDGF-AB(pg/m L)为12 424.746±3 738.03 vs 19 610.987±10 430.26;PDGF-BB(pg/m L)为5 429.184±1 824.53 vs8 397.039±611.93;VEGF165(pg/m L)为128.379±46.69 vs 374.552±32.48;TGF-β1(pg/m L)为8 820.789±1 755.45 vs 14 686.780±7 164.89(P0.05或0.01)。结论反复冻融法和超声法均能有效释放血小板内的细胞因子;超声法处理血小板能释放更高含量的细胞因子,可替代FBS用于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血离心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经不同方式冲洗白膜导管对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血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对192份400 mL采集及运储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全血,随机选取其中96份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制备;剩余96份为实验组,用改良法:在分离白膜过程中改变冲洗导管的方法,即将用血浆冲管法改为用富血小板血浆冲管。2组全血均在8 h内分离出白膜,在20-24℃静置过夜,次日6袋同血型白膜汇集,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结果改良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汇集白膜重量分别为552±139 g、539±32.9 g(P>0.05),混合血小板的容量明显减少(315±15 mL、365±30.1 mL,P<0.05)。其他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改良法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在临床输注方面更有优势。结论改良法的优点是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与单采血小板相当,且血小板计数能达到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进混合血小板制备工艺,并用血小板专用滤白滤器对混合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后,评估两个厂家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从4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白膜,在(22±2)℃保存约16h,6袋相同血型白膜汇集并分离出混合血小板,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厂家的血小板滤器过滤,检测过滤前后样品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H值、低渗休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过滤前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国标要求,血小板计数、pH值、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率、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滤后产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53±0.60)vs(7.00±0.06)、(5.5±3.8)%vs(77.4±14.7)%、(86.8±4.3)%vs(90.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残余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表达率和PCR分别为(3.00±4.00)×106/袋vs(2.00±3.00)×106/袋、(2.40±0.90)%vs(2.00±0.80)%、(7.30±5.90)%vs(5.6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该制备方法经两组厂家血小板滤器过滤后,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均能满足现行国标要求,但实验组滤器对血小板pH和聚集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原体灭活技术(PRT)是否对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产生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20人,取单采血小板标本60 m L/人(份),全部平均分成2份(组),实验组:20份采用维生素B2(终浓度为50μmol/L)联合紫外光照射(波长265-370 nm,剂量6.2 J/m L)光化学法照射8.5 min;对照组:20份不做处理。2组标本均放置于(22±2)℃水平振荡条件下保存7 d,分别于1、3、5和7 d取样6 m L,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CCL3、CCL5、TGF-β-1和PF4)含量。结果在保存的7 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Plt略微降低,MPV和PDW略微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7 d时,CCL3含量(pg/m L)为11.90±0.4 vs 10.97±0.51(P0.05),CCL5含量(ng/m L)为190.10±15.03 vs 150.02±20.0(P0.05);在5和7 d时,TGF-β-1含量(ng/m L)分别为22.18±2.36 vs 21.15±1.43、37.21±3.01 vs 34.11±2.03(P0.05),PF4含量(mg/L)分别为7.87±1.05 vs 5.75±0.91、9.01±1.11 vs 6.13±1.07(P0.05)。结论随着血小板贮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逐渐增加;在血小板保存末期,VB2-PRT处理明显增加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制备汇集血小板的质量测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血中制备的单袋浓缩血小板因为血小板含量低,红细胞、白细胞混入量较高,多袋输血的繁琐和输血副反应就在所难免.汇集血小板是解决机采血小板不足的有效措施,我们使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制备汇集血小板,并对制备方法和产品质量做一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储存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2018年7—8月随机抽取6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六联采血袋采集全血400 mL/人(袋),均分为即时(制备)组:采集的全血置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6 h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过夜(制备)组:采集的全血于22℃保存、运输并过夜贮存,采血后24 h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2组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取2组浓缩血小板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血细胞计数,比较血小板含量、容量及混入红细胞、白细胞的量。同时比较2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pH值。结果对即时组和过夜组的60袋浓缩血小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与厌氧菌均为阴性,均无细菌生长。即时组和过夜组2组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结果,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的相关规定。2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混入量和浓缩血小板的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体外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表达率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即时分离制备与全血过夜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性指标及活化程度相近,均符合国标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采用即时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符合本站的制备状况,我们须充分利用各种设备,确保血液制备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 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制备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去白效果。方法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观察过滤前后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采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为99.5%,血小板回收率为88.5%。过滤前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无较明显变化,但过滤后血小板制品中混入的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经去白后,血小板的回收率较高,白细胞的混入量大大降低,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用混合白膜法制备血小板浓缩液使得浓缩血小板(BC—PC)可以在22℃保存至5天。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不同供者的白细胞污染问题。白细胞污染可能会造成淋巴细胞增生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导致输血后严重的副反应。本实验通过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及其细胞因子的测定,回答在血库保存情况下,混合白膜法制备的BC—PC是否会导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生成素(TPO)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因子的变化,探讨频采对献血者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名连续单采血小板时间1年(2014年1月-2015年5月),每次间隔15-30 d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3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献血前后检测其血常规及TPO、PDGF浓度。结果 1)观察组单采血小板前Plt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减小,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增大,TPO和PDGF浓度低于对照组:Plt(272.97±42.84)×109/L vs(248.70±31.94)×109/L(P0.05),MPV(9.91±0.46)f L vs(10.31±0.72)f L(P0.05),PDW(11.53±0.88)f L vs(10.95±0.77)f L(P0.01),TPO(66.39±23.26)pg/m L vs(80.42±23.95)pg/m L(P0.05),PDGF(89.78±16.22)pg/m L vs(99.80±21.41)pg/m L(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单采血小板后TPO均较采集前下降:观察组(66.39±23.26)pg/m L vs(57.80±21.11)pg/m L(P0.01),对照组(80.42±23.95)pg/m L vs(87.92±18.18)pg/m L(P0.01);3)观察组与对照组采集血小板后PDGF均较采集前下降:观察组(89.78±16.22)pg/m L vs(80.94±14.15)pg/m L(P0.01),对照组(99.80±21.41)pg/m L vs(87.92±18.18)pg/m L(P0.01)。结论频采对献血者巨核细胞的刺激增强,使其血小板数更高,消耗更多的TPO及PDGF,因此对频采献血者应关注相关因子的变化,以避免对献血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种采血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分别用四联采血袋和六联采血袋各采集400 mL全血30袋,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评价血小板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六联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容积为(37.97±5.70)mL/2 U、Plt计数为(8.06±1.41)×1010个/2 U、RBC混入量为(2.64±0.83)×109个/2U,其他多项生化指标均较四联袋略好;四联袋所制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体积为(45.60±4.32)mL/2 U,Plt计数为(5.63±2.04)×1010个/2 U,RBC混入量为(4.73±2.37)×109个/2 U,2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联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现有四联袋分离系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得浓缩血小板(PCs)保存前混合,不管是用血浆(PS)或是添加液(AS)保存应该都是合理的,其产品质量应该同白膜法或单采法制得血小板制品相当。研究设计与方法在0天,以无菌连接管汇集PS PRP PCs至一新的1.3L保存袋(ELX,PALL Medical),制得的血小板加入低pH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PAS)汇集多人份混合血小板的可行性。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BC),容量40~45ml,于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00ml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稀释白膜,稀释后的白膜在温度22℃±2℃的离心机中,以900r/min离心10min。上层富含血小板悬液经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转移到血小板保存袋内,即制备成1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结果共制备10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其容量、血小板含量、WBC混入量、RBC混入量分别为:(293±22)ml、(3.01±0.29)×10^11、(1.1±0.2)×10^6、(5.9±1.3)×10^3。保存8d后的pH、低渗休克反应率(HSR)、形变能力(ESC)、CD62P表达率、AnnexinV结合率分别为7.10±0.05、(65.6±7.1)%、(7.1±1.6)%、(27.4±3.3)%、(12.0±1.4)%。结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为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白膜法(BC法)2种。BC法制备的血小板被欧洲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白细胞含量少、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及糖分解率显著降低、pH保持恒定等。目前,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辐照、过滤、洗涤、病毒灭活、冰冻保存已成为输血界研究的焦点。血小板膜微粒衍生物的制备研究也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董俐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64-2865
HSR是反映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1-3],笔者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HSR,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并汇集和过滤去除白细胞,在(22±2)℃震荡保存,分别在过滤前、过滤后和保存5d的不同时段进行了HSR测定,用以评价滤器及保存时间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