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泄泻与诸滞困脾关系密切。滞分虚实,虚滞为中土脏虚所生,实滞为寒食湿热及无形中气壅滞,多有虚实夹杂。小儿脾常不足,滞邪困脾,脾失运化,气机枢转反作,清阳不升,携未化谷液合污而下,发为泄泻。临证中,当以“解湿运脾,行滞调气”为治疗原则,善用醒脾运脾,辛温辛平轻清味药以复脾之生理,审证求因,行诸滞,使运化有节,升降有度。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便血""痢疾"等病证范畴。目前该病尚无根治方法,且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多数医者从脾肾阳虚论治,而忽略了脾阴的概念。本文从脾阴理论基础、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讨论理脾阴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脾虚为本,久泄久痢、忧思愤郁、饮食不节均易导致脾阴受损。中医论治主以甘淡实脾,辅以甘温益阴、酸甘化阴,投以辛苦去滞之品,使得护脾而不碍脾,补脾而不滞脾。  相似文献   

3.
调肝理脾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调肝理脾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了各种调肝、理脾治法及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疑难脾胃病与肝脾失调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声生教授通过辨析疑难脾胃病的病机特点,采用相应调肝理脾治法,如疏肝健脾法、泄肝扶脾法、补脾泄肝法、补脾养肝法、泄肝和中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理气化瘀法、清利湿热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杨雪  周强  张声生 《天津中医药》2016,33(4):197-199
张声生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病重在调畅气机,在临证中善于应用对药,从气机升降、出入、从化三方面提出14种治法治疗脾胃病常见症状,包括升清化浊、重镇降逆、理气消胀、疏肝理气、通腑泄浊、辛开苦降、补气健脾、扶阳益肾、收敛止汗、清热凉血、搜风剔络、醒脾开胃、消食导滞、活血化瘀法,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参苓白术散出自北宋《惠民和剂局方》,由四君子构架化裁而来,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夹湿证。观习明清诸家脾阴学说,联系参苓白术散的遣方用药,认为其主证当为脾阴虚夹湿证。参苓白术散取"甘平"之法,以补阴为主,同时注重气阴兼顾,补益的同时不忘调畅气机,虚实并治,补而不滞,发挥补脾阴、运脾气、化脾湿之功,为治疗脾阴虚夹湿证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介绍许双虹教授诊治小儿情志疾病的经验。许双虹教授运用五脏相关理论,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认为小儿情志疾病的病机关键为“脾不养心,痰蒙清窍”,提出从“培土养心”立法论治小儿情志疾病,治疗应以“培土助运,兼治他脏”为治则,主张通过健脾、补脾、运脾、醒脾等方法以调脾,常用党参、五指毛桃、黄芪以健脾,白扁豆、莲子肉、白术以补脾,苍术、鸡内金、麦芽、谷芽以运脾,柴胡、广藿香、木香以醒脾;并配合养神、滋肾、疏肝之法。临床用药时,提出宜运忌滞,药性以平和为贵,避免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7.
陈宝贵教授早年拜师于张锡纯先生关门弟子柳学洙先生,受其影响重视脾阴学说,潜心研究其理论渊源。临证总结出滋养脾阴需注意以下几点:(1)补脾阴需兼补脾气或脾阳;(2)补脾阴需顾胃纳;(3)补脾阴需调畅脾胃气机;(4)滋补脾阴需"动静结合";(5)厚味之药或方可以滋补脾阴,但药量宜小或取其次煎。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蔡旻  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2022,54(10):13-15
吴澄集诸家治虚损之精华,以《易经》通医理,提出针对外感虚损的理脾阴法理论体系,并立九方详其实。吴氏理脾阴法实为调理五脏阴阳、气血精津,其理脾阴法九方之特点具体为:中和理阴汤、升补中和汤理脾以健胃,补阴以扶阳;保金汤理脾以润肺,养阴以补气;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理脾以奉心,养阴以生血;畅郁汤理脾以滋肝,养阴以清火;培土养阴汤理脾以固肾,养阴以生精;理脾阴正方、味补汤理脾兼顾五脏,养阴以灌四旁。  相似文献   

9.
白长川教授认为"脾阴不足,不能敷布,聚而为湿,形成腹泻"是小儿慢性腹泻、久泻不愈的重要病机。阴亏为本,阳损为标,小儿"脾常不足"常先不足于阴,次不足于阳。临证白长川教授尊"甘守津还""甘淡驱湿"之法,常用甘淡之扁豆、生山药、生白术、太子参、茯苓等治疗脾阴不足,甘寒之石斛、麦冬、玉竹、沙参治疗胃阴不足,强调"甘"可使津液得以化生,体内湿气得以驱除;明确指出滋补脾胃阴甘药均可生津,祛除湿气却是滋补脾阴的甘淡之药,非滋补胃阴甘寒之药。白长川教授认为学龄期儿童慢性腹泻为"脾气阴两虚而生湿邪",结合明清诸家脾阴学说,参考"参苓白术散"遣方用药,将原方甘温之炒山药换甘凉之生山药,将偏补脾气的人参改用滋阴补气生津性缓的太子参,酌用生苡仁既可祛湿又可滋阴,五味子收敛滋阴,配以藿香芳香化湿,木香舒理湿气所阻滞气机。不知饥,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泄黏腻,生山药、生苡仁、太子参、茯苓滋脾祛湿益气,甘药滋补脾气阴为主;脘腹痞胀满,鸡内金、隔山消除胀消痞;久泻不止,补骨脂、乌梅、诃子温中涩肠止泻,同时配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调节胃肠道菌群。强调"阴无骤补之法",泄泻久矣须补阴,且要缓补。  相似文献   

10.
结合"沁人心脾""开胃""苦能燥湿"等概念,从芳香醒脾的古籍来源、广义狭义、现代研究成果等方面论述芳香之所以能醒脾,因芳香之物可疏通气机,开窍启闭,入脾而使脾胃复运化之功,恰如唤醒昏睡之人。因此,芳香醒脾法值得更深入地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宗礼教授认为"湿邪困脾"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其病理机制,运用"醒脾法"治疗,以助脾运、开脾郁、复升清、畅枢机。将"湿邪困脾"分为4型,即脾虚湿困、湿热蕴脾、湿困脾阳、湿浊中阻,分别采用醒脾行气化湿、醒脾清热化湿、醒脾温阳化湿、醒脾化湿泄浊进行辨证治疗,并阐述醒脾法治疗该病时的配伍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76-479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异质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中医学以辨证施治为主,因人因时而异的治疗思路,标本兼顾,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张声生教授在继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关幼波、李乾构等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中焦虚弱为本,外感诸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为致病之因,食积、痰湿、血瘀等邪为致病之标,中焦气机升降失调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重视醒脾健脾,调畅气机,以升清降浊为治疗法则,运脾调气升补清阳,和胃通腑降泄浊气,同时佐以疏肝、调肺、通腑、消积、逐痰、化饮、祛瘀等药物,以达气机升降相应,五脏六腑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13.
周洪彬  蔡小丽  张秋彬  邓钰敏 《新中医》2020,52(10):172-174
运脾转枢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周炳文主任医师的重要学术思想,是以脾主升运、属阴土,胃主和降、属阳土,相反相成运动不息的特殊功能,而提出以"运"为主的治法。其强调重在调而不在补的调理脾胃方法以治诸脏,一法之中,多法存在,包括寒、温、补、泻。如寒者,温之使运;热者,清之使运;湿困者,燥之使运;食积者,消之使运;胃气上逆者,导气降逆使运;脾气下陷者,益气升阳使运。治法各异,而运脾则一也。  相似文献   

14.
段金娜 《光明中医》2014,(9):1961-1962
历代医家及医籍在论及脾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时,言及脾气、脾阳虚者较多,提及脾阴虚者较少。治疗上,针对脾阴虚证,多以"益气滋阴"为大法。黄秀深教授,根据《金匮要略》中"五脏虚损"的论述,认为脾阴虚证的治疗当遵"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之法,夫脾之病,补用甘,助用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立六味地黄丸为治疗脾阴虚证之主方,为临床上治疗脾阴虚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介绍缪希雍、吴澄、张锡纯三家治疗脾阴虚的用药特色。方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萃取精华予以阐述。结论:三家均遵"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训。缪希雍采用"甘寒滋润益阴"之法治疗脾阴虚,重用甘剂,甘平、甘寒、甘酸合用,并少佐甘温升提脾气之品,鼓清阳,升脾气,共达治疗脾阴虚。吴澄从虚损出发,指出脾阴与脾阳的互生互济,倡导用"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阴法。还自制了有效方剂,使脾胃学说日趋完善。其所创的有效方剂、扶清阳与理脾阴的组方原则及选用血肉有情之品以组剂,为方剂配伍及现代临床治虚损证开辟了蹊径。张锡纯提出"淡养脾阴"的观点,充实了"甘淡滋脾"的理论,食疗组方并尤以"粥"为剂者,既可治病,又能久用,顾护胃气,滋养脾阴,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17.
肺气与脾胃之气密切相关,中焦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从而化为人身之宗气。因此,脾气虚则肺气虚。异功散,别名小儿异功散、五味异功散,出自宋代名医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其方药组成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了陈皮,意在行气化滞,醒脾助运,补而不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诸证。异功散通过调肺运脾强身,宣肺助脾升清降浊,运脾除湿,降肺降胃通腑,健脾生金固表,运脾化痰止咳。文章从理论及药理角度分析异功散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异功散"肺脾同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后世医家加以发挥,但当代学者论述较少。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临床根据《黄帝内经》脾阴思想治疗疾病,认为但凡腹满、纳差、舌质红者都可归至脾阴虚范畴,根据阴亏及虚火程度,治以甘寒、酸甘之法,并少佐升清,健脾气之品,以顺脾生发之性。常用药物有:山药、薏苡仁、扁豆、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粳米、白术等。治法诸如益脾阴,肝脾同调,舒肝气,养肝血同时益脾阴;养心健脾,补心气,滋心阴同时益脾阴;培土生金,健肺气,润肺阴同时益脾阴;养先后天,脾肾同补。五脏生克制化,百病注重脾阴,运脾滋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颇有建树,其辨证用药注重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运脾以健脾;肝脾同调,动态调畅脏腑气机;活用消导,补泻兼施,健脾开胃;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清热化湿,攻伐有度;调和气血、行气散瘀、行补兼施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病机,结合中医经典著作探讨并总结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桂贤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李教授根据多年经验,提出"气郁""火郁""湿热"为该病之标,"脾失健运""气机失调"为该病之本,治分缓急,以"疏肝和胃,开郁降逆""清化湿热,醒脾去浊""调气散火,引火下行"为法,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