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志强  张意林 《河南中医》2022,(9):1301-1304
张仲景辨治瘀血病证时,常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祛瘀药物;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采取适宜的剂型和服药方法。若瘀属虚寒,则选用温补药物;若瘀属虚热,则选用寒补药物;若瘀属实热,则选用寒凉药物;若瘀属实寒,则选用温热药物;若瘀属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若瘀属虚实兼夹,则攻补兼施。在剂型与服药方法上,若病重势急,多用峻药取汤,服用方法多用顿服、更服;若病重势缓,多用峻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定时服;若病轻势急且病位趋下,多以缓药取汤,服用方法多为先食服;若病轻势缓,多用缓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日三服;若因瘀血而致腹中急痛者,多取散剂以酒和服。  相似文献   

2.
全面研究统计《金匮要略》方每日的服药次数 ,共分6种情况 :顿服、日服 1次、日服 2次、日服 3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定服。 1顿服 :主要为汤剂 ,攻邪而用 ,共有 9方 ,可视为日服 1次 ,占汤方 8% ;2日服 1次 :为明言只能日服 1次者 ,为药物有毒性烈性之方 ,仅有 2方 ;3日服 2次 :主要为汤剂 ,有 2 2方 ,占 2 0 % ,多为相对集中药力之方 ,少数为相对方便之散剂 ,仅 2方 ;4日服 3次 :汤剂 5 2方 ,加之虽未指明但意为日服 3次的汤方 1 9方 ,占汤方 71 % ,散剂 2 3方 (内服 ) ,1 2方日服 3次 ,占散方 5 2 % ,丸剂 1 6方 ,1 2方日服 3次 ,占丸剂80 % ,提示日服 3次为张仲景的常用服法 ;5日夜服 :主要为日 3夜 1或夜 2服 ,汤剂有 4方 ,丸剂有 2方 ,另有日夜服分 1 0次者 1方 ,主要用于病证夜间加重 ,或症状频发 ,或正虚邪实不能胜药者 ;6随病证变化决定服药次数。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浓的汤剂剂型。如半夏予姜浴、导赤散等。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曹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顿散等。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放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五煮散剂与散剂的…  相似文献   

4.
浅谈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中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处方。《金匮》半夏千姜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也是煮散剂。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至今常用的煮散剂如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自术散、导赤散、牡蛎散等。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成方切用》少有煮散之剂,将泻白散、凉膈散也改成了汤剂。近世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无一首煮散剂。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现行《方剂学》教材把煮散剂改成汤剂,许多方书将煮散剂作为散剂来阐述,这种更改和归类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赵艳 《江苏中医药》2013,(11):58-60
分析研究明代及明以前重要医方书等文献资料中有关方剂剂型定义、种类、制备等内容,认为明以前的常用剂型以散剂、汤剂、丸剂为主,其次为酒剂、洗剂、膏剂、栓剂、灌肠剂等;明代切制饮片兴起,使得汤剂再次成为主要的剂型,改变了宋元时期普遍采用粗末煮散剂型的用药风气,同时内服膏剂与酒剂广泛应用,剂型种类增多,剂型制备工艺较之前代亦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时间、次数、方法、再取条件、剂量以及服药后的要求等等,均有详细阐述。笔者拟对此作一归纳,以供词道参考.里顿服即l次给药。有7方采用此服法,但给药时间各异。大陷胸丸服法后有“一宿乃下,如不下更取,取下为效”之句,由此可知为傍晚服药。十枣汤则在乎旦(早晨)服。瓜蒂散、调胃承气汤、三物白散、桂枝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顿服”属于必要时服用,无定时.2分两次服药法《伤寒论})有30方采用此法。可区分四种情况:1日服2次有枝枝二麻黄一场、甘草汤等二方采用日2服法。二方为轻剂,服用从级。不…  相似文献   

7.
汤剂服法在宋以前灵活机变,以一剂一煎三服为多见;迨至宋代,由于散剂盛行,使得古方汤剂一律改为煮散,多一煎一服,而日服次数语焉不详;自元明汤剂重新恢复使用,沿用了散剂服法,以一剂一煎一服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8.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4,(11):2081-2081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汤、散、丸药各有适当的用处。古代用汤剂的最多,用丸、散药的人很少。古代药方里没有用煮散的,只有近来才有人这样做。一般说来,要使药效达到五脏四肢的,汤剂最好;要使药留在胃中的,散剂最好;要药效长、后劲大的,就不如用丸药了。另外,无毒的药适宜用汤剂,小毒的药适宜做成散剂,大毒的药必须做成丸。再一方面,想收效快的用汤剂,稍慢的用散剂,很慢的用丸剂。这就是汤、散、丸大概的使用方法。近代用汤药的人很少,应该用汤药的都用煮散了。一般说来,汤药的效力大而且充足,效力是丸、散的好几倍。  相似文献   

9.
中药泡剂是继我国古代煮散和茶剂剂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它既类同煮散、茶剂的简便服用方法,又有高于煮散、茶剂的制作技术。可称为体积小、服用方便,节省药材,疗效显著的一种有前途好剂型。煮散,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即有记载,它的制作方法简便,是将药材破碎成粗末,与水共煮,除渣、服汁。煮散优于饮片,可以最大限度的煎出有效成分,故很早有人提出,用半剂量的饮片做煮散可收到全剂量饮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书共收载方剂788首,其中新增补652首,涉及内、外、妇、儿、眼、口腔等科疾病。成药占方剂的>80%,送服剂种类计有140余种,解决了成药运用随病证配伍加减问题;引用名方时进行了剂型、煎煮方法、服用剂量的调整,载煮散汤剂100余首,重视方剂配伍间的比例;君、臣、佐、使以目的论,不必悉具;强调因时加减、因时服药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艳琳 《北京中医药》2008,27(7):556-557
自古中医治疗疾病离不开中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其中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由最初的单味用药,到商代伊尹创制复方汤剂,中医用药加减更加灵活、方便,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但汤剂亦有不足之处,如煎煮、携带以及储藏均有不便,因此陆续出现了丸、散、膏、丹等剂型.随着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各种新的剂型不断涌现,如片剂、合剂、糖浆剂、冲剂、注射剂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理研究《严氏济生方》中的煮散剂,为现代煮散剂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严氏济生方》中符合既定标准的煮散剂,将煮散剂的粉碎粒度、每服剂量、加水量、加用药物、煎取量、服用时间、服用温度、服药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严氏济生方》煮散剂药材粉碎粒度以口父咀为主,常取每服量约16 g,每克药加水约33...  相似文献   

13.
散、丸剂仍是目前中药制剂的主要剂型,散剂为药材经粉碎而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丸剂为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辅料制成球状或类球状的制剂。传统中药散剂制法除常用粉碎法以外,还有灰化、取烟、制霜、澄粉、风化等。施用,口服包括直接口服、煮后服、冲服、醮服。外用吹(鼻、耳),还作塞鼻、耳、肛门、阴道、疮孔和揩牙等。传统的中药丸剂,以辅料分类除蜜丸、糊丸、水丸外还有糖(饴红糖)丸、油丸、脂丸、腊丸、乳丸、胆汁丸、尿丸、血丸、唾涎丸、蛋清丸及复合辅料丸等60多种。按制法分类,除塑制丸、泛制丸、浓缩丸外,还有捣合丸(不少为不…  相似文献   

14.
银翘散剂型与药效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翘散来源于清吴瑭《温病条辨》卷一方,原为煮散剂。方中所用药物性质轻扬,善于走上而发散,主治皮毛或上焦之新急病证。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有汤剂、丸剂、片剂等。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银翘散不同剂型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少建议。有人认为,采用银翘合剂和银翘散焗服可方便患者服用,  相似文献   

15.
方药治病,不仅在其剂量变換,配伍更易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当它的剂型改变了,也会有所变異。剂型的变換,目的在于适应病情的变化,便于服用,更重要的是使方药更好地发揮它的疗效,这是值得重視的。中药剂型有湯、丸、散、膏、丹等十多种,真是丰富多采。其中的散剂,还分內服与外用两类:內服者又有調散和煑散之分,調散是以細末为剂,用茶、酒或蜜等調服,《局方》川芎茶調散;煑散則有細末入煎連渣服和粗末入煎去渣服之別,前者如《金匱》薏苡附子敗酱散,后者如《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泰山磐石散加味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文基本方可作散剂、汤剂两种剂型,从妊娠2个月起,平时无症状时服用散剂,直到34孕周后方可停药,至每次流产易发生月份或突见先兆流产症状时服用汤剂,服20—30剂后,改为散剂续服。结果:痊愈18例,无效7例,治愈率72%。结论:泰山磐石散加味治疗习惯性流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用附子设方达39首,其中用生附子煎煮时间较炮附子短,用量有34首方以"枚"作为计量单位,如干姜附子汤中附子1枚,推测汉代附子1枚与当今1枚附子重量差不多,而选用剂型有汤剂、丸剂与散剂等,试将经方附子煎煮与用量,归纳于次.  相似文献   

18.
临床采用适当的药物剂型 ,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 ,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现将中药剂型与中医给药途径的作用原理及使用范围简述如下。1 药物剂型中药剂型甚多 ,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栓剂、酒剂、浴剂、熏洗剂、灌肠剂、滴耳剂、滴鼻剂、鼻嗅剂等等。剂型不同 ,其作用也不完全一样。就一般而言 ,多数疾病可以用汤剂治疗 ,因为汤剂制作简单 ,作用迅速 ,适应面广。对于一些慢性病 ,则多选用丸剂或内服膏剂 ,因为这两种剂型服用方便 ,作用持久。酒剂则借用酒的辛散走窜之性 ,以治疗停滞郁结之证。散剂既可以散风寒湿邪 ,又可以荡肠胃结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中煮散剂的使用特点,为现代中药煮散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局方》中所有煮散剂,提取其中符合标准的煮散剂的颗粒大小、每服量、加水量、剩余水量、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日服次数、是否去滓等逐一录入,建立《局方》煮散剂小儿组、成人组数据库,对所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方》煮散剂主要以粗末和细末为主;小儿每服量约4 g,每克药加水约50 ml,小火煎至100 ml左右;成人每服量约8~12 g,每克药加水约25 ml,小火煎至150 ml左右;去滓,温服。结论煮散剂具有煎服方法简单、服用方便等优势,成人与小儿煎服法不同。  相似文献   

20.
秦袖平  张慧杰 《天津中医药》2021,38(9):1215-1219
中药服用方法是中医治病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关键环节,日服用频次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关乎临床结果。古代医学典籍对服药频次的记载甚为详尽,灵活机变,极具中医药的特色。然而目前临床中药汤剂大多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千篇一律。关于汤剂日服次数是否合理的现代循证或药理学实验研究结果仍较少。文章将对经典医书载录的中药服用频次及其合理性的现代科研成果做出总结,以供临床处方用药和进一步科学探索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