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AAA)在髋臼周围截骨术中避免输注异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统计2014年2月-2016年12月行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病例,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将未采用AAA技术(即常规贮存自体全血及未采集自体血)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AAA技术进行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患者,按照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Hb和Plt、手术失血量、术中自体血回收量为条件,配对选择上述条件相似且均无统计学差异的45例患者作为深度自体组。配对比较分析2组患者自体浓缩红细胞采集量和采集率、异体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和输注率,围术期Hb和Plt变化,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深度自体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采集自体红细胞量分别为146 U和14 U,自体血采集率分别为100.00%和17.78%;2组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量分别为4 U vs 40 U和0 U vs 24 U,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率分别为4.44%vs40.00%、0.00 vs 26.67%;2组患者围术期Hb和Plt水平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1.0(9.5,12.0)vs 12.0(10.0,15.0)(P0.05);2组的总住院费用、治疗费用、检查检验费用和输血相关费用分别为4.01(3.72,7.72)vs 4.47(3.58,7.70)(P0.05),3.30(2.98,6.95)vs 4.00(23.04,7.14)(P0.05),0.48(0.45,0.53)vs 0.47(0.44,0.50)(P0.05),0.26(0.25,0.28)vs 0.06(0.04,0.15)(P0.05)。结论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周围截骨手术,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能使90%以上患者避免异体血输注,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青少年脊柱侧弯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在该单病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将49例脊柱侧弯的青少年患者按术前不同备血方式分为3组,分别为深度采集自体红细胞和血小板组(单采深度储血组)19例、传统手工自体全血采集组(手工采全血组)11例及未进行术前自体储血备异体血组(异体备血组)19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术中出血量以500 mL为临界值分为2组,分别比较上述3组患者术中自体血的人均输注量、异体红细胞的人均输注量和输注率,术后并发症、结局及住院时间。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术中出血量<500 mL时,3组间术前储存的自体血分别为(4.0±0.6) U、(2.0±0) U和0 U,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采深度储血组和手工采全血组术中未输注异体红细胞,异体备血组的人均异体红细胞输注量(1.4±1.0) U,输血率为71.4%(5/7)(P<0.05)。当术中出血量大于等于500 mL时,3组间术前储存的自体血分别为(4.1±1.0) U、(1.6±0.4) U和0 U,有统计学差异(P<0.05);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为单采深度储血组输血率为46.1%(6/13),人均红细胞(1.0±1.3) U;手工采全血组输血率为71.4%(5/7),人均红细胞(2.1±2.0) U;异体备血组输血率为100%(12/12),人均红细胞(3.0±1.3) U;单采深度储血组和异体备血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好转治愈出院。比较术后住院时间,单采深度储血组患者比手工采全血组缩短1d,比异体备血组缩短2d。结论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能减少大手术和特大手术患者异体血的输注量及输注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特大神经纤维瘤手术患者应用术前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而顺利手术的病例。方法通过医生工作站、输血信息系统、Liss系统及医学影像系统,收集1例腰臀部、右大腿特大神经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术前成功备血自体红细胞12U,自体血小板3治疗量,手术顺利,显著减少了异体血的输注量。结论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安全、有效,可刺激机体超速造血,减少了特大择期手术患者异体血的输注,开辟了新型用血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在低比例血型孕妇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低比例血型孕妇于产前1—3周进行单采深度自体储血,一次采集2.0—3.0 U自体浓缩红细胞和1.0治疗剂量自体血小板,分娩时或分娩后将自体血回输给产妇。观察采血过程及分娩后母婴情况,比较采血前及回输后Hb和Plt的水平。结果 7例低比例血型产妇在产前进行单采深度自体储血,采血过程孕妇及胎儿生命体征平稳,平均采集自体浓缩红细胞(2.9±0.4) U和自体血小板1.0治疗剂量。分娩24 h内的平均出血量(367.0±109.5) mL,所有产妇均于分娩时或分娩后回输了自体血且未输注异体血。产妇分娩前后Hb(g/L)分别为125.0±11.8 vs. 112.4±13.1(P<0.05),Plt(×10~9/L)分别为217.0±57.1 vs. 190.6±38.5(P<0.05)。产后母婴状况良好,分娩后2-4(3.3±0.8)d出院。结论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应用于低比例血型孕妇分娩是一项安全、高效的自体储血方式,既能够大量采集自体红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甚至避免异体输血及其带来的输血风险,同时对母婴无不良影响。该技术在孕产妇备血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贮存式自体血输注(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在普外科择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11月-2018年8月本院普外科贮存式自体血输注70例,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将未采用贮存式自体血输注且术前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的70例患者,配对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异体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围术期Hb和Plt变化,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PABD组采血前、后Hb和Plt分别为138.26±14.73 vs 127.52±13.36g/L (P0.05)和(221.67±52.86 vs 198.35±52.65)×10~9/L (P0.05);2组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量分别为0.20±0.71 vs 0.89±0.97 U和30.43±100.81 vs 106.52±152.61 ml(P0.05);2组患者术前Hb水平135.65±14.16 vs 134.15±11.98 g/L,术前Plt水平(270.36±58.28 vs 271.67±65.02)×10~9/L;术后1 d Hb水平120.24±14.40 vs 121.20±14.30 g/L,术后1 d Plt水平(241.80±63.58 vs 241.30±69.11)×10~9/L;术后3 d Hb水平123.15±13.80 vs 121.65±14.33 g/L,术后3 d Plt水平(251.26±72.94 vs 255.54±73.85)×10~9/L;出院前Hb水平122.78±13.92 vs 122.00±13.82 g/L,出院前Plt (262.50±80.96 vs 264.56±71.08)×10~9/L(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4.84±3.37 vs 14.84±2.24(d)(P0.05),住院总费用和输血相关费用分别为50 627.27±9 889.45 vs 50 979.43±8 195.00元和354.39±362.57 vs 684.02±425.53元(P0.05)。结论:择期手术估计术中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贮存式自体血输注的应用可节约异体血输注,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择期手术患者深度采集自体浓缩红细胞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15.3-2016.4进行术前深度采集4U自体浓缩红细胞的117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血前后Hb、采血后至手术的时间间隔,通过t检验、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总结分析影响患者采血前后Hb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因素(女性)是影响采血前后Hb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P0.001),采血前高Hb也是影响采血前后Hb变化的消极因素(P=0.001),而年龄、体质指数(BMI)、时间间隔均无影响作用。结论符合自体储血适应证的择期手术患者,深度采集自体4U浓缩红细胞后血红蛋白变化量主要与性别密切相关,而不受年龄、体质指数、时间间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预存式自体输血,评估其在成分式预存自体输血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以普外科、骨科的择期手术患者中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证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术前采集自体全血、成分单采自体红细胞及未进行自体血预存的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 Hb、Hct、Plt变化,及术后异体血输注率、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评价预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的有效性。结果自体成分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17.66±18.02)g/L vs.(118.4±16.79)g/L vs.(143.6±10.96)g/L,P0.05;Hct(36.26±4.63)%vs.(36.24±4.85)%vs.(43.17±3.15)%,P0.05;Plt(201.29±58.09)×109/L vs.(202.28±48.06)×109/L vs.(240.11±72.29)×109/L,P0.05均较术前下降;与术前比较自体全血组患者术后1 d、3 d Hb(139.43±12.11)g/L vs.(114.93±15.87)g/L vs.(112.72±17.9)g/L,P0.05;Hct(42.45±3.08)%vs.(35.73±4.3)%vs.(34.08±5.44)%,P0.05;Plt(242.36±56.25)×109/L vs.(205.84±65.73)×109/L vs.(197.89±54.71)×109/L,P0.05均降低;对照组术后1 d、3 d较术前Hb(117.7±18.42)g/L vs.(112.62±18.2)g/L vs.(139.97±11.12)g/L,P0.05;Hct(35.33±5.26)%vs.(33.73±5.42)%vs.(42.33±3.86)%,P0.05;Plt(166.27±57.74)×109/L vs.(154.08±55.75)×109/L vs.(216.13±82.21)×109/L,P0.05均降低,但3组患者术后Hb110 g/L,Hct≥33%。3组患者术后1 d、3 d Hb、H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成分血组及自体全血组术后1 d、3 d Plt高于对照组(P0.05)。自体成分血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缩短了术后平均住院日(17.93±7.13)d,(13.09±5.58)d,P0.05,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9±5.58)d,(14.39±5.13)d,P0.05。自体成分血组患者的异体血输注率与自体全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22.7%,P0.05)。结论将成分单采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血输注,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异体血输注率,此技术用于自体成分输血具有可行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是否可以改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患者预后。方法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分为FFP组:回顾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且围手术期输注FFP的病例52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同样手术但未输注FFP,具有相近出血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术前基础Hb的病例52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围手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水平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基本相似(P0.05)。FFP组与对照组术中自体血回输率(%)为92.31%(48/52)vs 71.15%(37/52)(P0.01);围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400.00(400.00,800.00)vs 0.00(0.00,400.00)(P0.01)。结论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围术期输注FFP并未减少其术后引流量、改善凝血功能或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却上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择期手术患者贮存式自体血利用率的因素,探讨其在择期手术贮存式自体血采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3年1-11月对本院106名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患者和97名未备自体血患者贮存式自体血的利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Hb水平、术中预计出血量、自体血回输率、异体血输注及人均输血量等,对PABD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06名PABD患者中有101例(95.3%)自体血得以回输,其中77例患者(72.6%)术中仅输注自体血,26例(24.5%)因术中出血较多而又输注异体血;5例(4.7%)自体血未回输。当患者术前Hb水平125 g/L时,术中实际出血量800 m L时,PABD组总的输血率和输血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800 m L时,2组患者总输血量没有差异,与术前Hb水平无关。结论患者术前Hb水平较高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时,实施PABD增加了总的输血量和自体血的报废率,对异体血的节约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改良贮存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确定改良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法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5月本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择期手术患者200例,其中使用改良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法进行术前自体备血的患者100例,年龄21~73岁,心功能分级Ⅱ~Ⅲ级,采血前平均Hb为(147.34&#177;12.69) g/L,Hct为(43.41土3.72)%;使用异体血术前备血的患者100例,年龄18~71岁,心功能分级Ⅱ~Ⅲ级,术前平均Hb为(133.93&#177;25.94) g/L,Hct为(38.24&#177;9.41)%,对比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00例改良贮存式自体输血组使用血液总量319U,100例输注异体血组使用血液655U,两者相比,自体输血组手术血液使用总量、平均异体红细胞量、平均异体血浆量均明显降低(P<0.05).自体输血组采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轻度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术后1d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异体输血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明显;自体输血组患者术后到出院的平均时间为(6.58&#177;1.9)d,异体输血组患者为(10.01&#177;3.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改良贮存式自体输血的患者术后未发生感染,而异体输血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3%.同时自体输血组患者的住院成本明显降低(P<0.05).结论 改良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法,较异体输血法对红细胞破坏少,血液输注量少,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快,感染率低,经济实用,可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瓣膜病等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收输注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异体输血需求与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22年5月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137例,按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回输分为试验组(自体血组,70例)和对照组(异体血组,67例)。对2组手术失血量、异体红细胞和凝血成分的输注比例和量,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功能、电解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比例和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为37.1%vs 100.0%(P<0.05),血浆输注率为31.4%vs 53.7%(P<0.05)。2组术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延长,其中对照组APTT在出院时未恢复(P<0.05);2组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4 h均较术前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2组血钙术后30 min降低,但试验组下降程度较轻(P<0.05),2组术后24 h均未恢复(P<0.05)。手术失血量、异体红细胞和凝血成分的输注量、Hb水平、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比例和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h(D)阴性血型剖宫产术产妇的输血方案。方法 Rh(D)阴性血型孕足月剖宫术产妇57名,分为5组:Ⅰ组(n=30)产妇术前Hb≥110 g/L,Hct≥33%,麻醉前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Ⅱ组(n=17)产妇术前Hb(100~110)g/L,Hct 30%~33%,麻醉前实施成分式自体输血。Ⅲ组(n=5)产妇术前Hb(80~100)g/L,Hct24%~30%,放弃常规备异体血。Ⅳ组(n=3)产妇术前Hb80 g/L,Hct24%,输血科保存备用红细胞制品2 U。Ⅴ组(n=2)为急诊手术,麻醉前无法实施自体输血且存在产科出血的高危因素(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出血),术中发生大出血无法短时间内获得异体红细胞者,紧急情况下实施回收式自体输血。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均未输注异体红细胞,Ⅳ组有2例输注2 U融化洗涤冰冻红细胞,Ⅴ组2例出血量在4 000 ml以上,分别回收自体浓缩红细胞270 ml和350 ml,同时输注了异体红细胞及其他血液成分。结论针对Rh(D)阴性血型剖宫产术产妇的不同情况,术前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可以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并可有效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中输注不同晶体溶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河北省中医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98名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98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奇数入观察组,偶数入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在自体血液回收中输注醋酸林格氏液,对照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观察2组患者自体血回输前、回输后2 h、24 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FT),以及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记录2组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不良反应,检测和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24 h血乳酸水平、Plt、ALT等。结果 1)98名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自体血经血液回收机回收后,均获得血细胞压积为65%的浓缩血液,并于术后2 h内回输给患者。回输后MAP、RBC、Hb比术前明显增高,HR、CFT比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2组患者术中均未观察到过敏、溶血等不良反应。2组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以及术前血乳酸水平、Plt及AL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乳酸水平、ALT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Plt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24 h血乳酸水平、ALT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自体血回收时,输注醋酸林格氏液可改善回收血质量,防止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对血小板和肝功能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自体血液回收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血液保护技术推广提供循证输血学证据.方法 111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手术当天至术后7d内输血方式分为3组,自体组仅输自体血,异体组仅输异体血,混合组输自体血和异体血;自体血主要为术后回收非洗涤式自体全血.比较3组总失血量、自体血及术日至术后7d内异体血输注量、术前、术后Hb及变化.结果 自体组与混合组总失血量均较高于异体组,但自体组与混合组无差异;自体组与混合组自体血输注量无差异;异体组与混合组术日RBC输注量和7 d RBC输注量无差异;3组内术前与术后1d、7d Hb值配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自体组术前Hb值最高,异体组最低;术后1 dHb改变3组无差异;但自体组术后7d Hb改变值高于异体组,混合组与其他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结合患者术前基本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失血,可灵活应用术后自体血液回收以减少甚至避免异体输血;临床医师接受该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输血指证的把握与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对心脏手术患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40名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Ⅱ组:AN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不进行APRP采集分离。于诱导前(T1)、采血后10min(T2)、自体血回输前10min(T3)、回输后10min(T4)、术后24h(T5)各时点测定Plt、血小板在静息状态及ADP激活后活化指标CD62P、PAC-1的表达量,并测定APRP分离初期和回输前CD62P、PAC-1的表达量,术后出血量及异体输血量。结果T4、T5时点PltⅠ组明显高于Ⅱ组对应时点(P<0.05),术后出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Ⅰ组明显减少。APRP分离和保存期间没有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功能。结论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回输更有效地保护血液,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不会进一步激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用血,加强围手术期血液输注管理。方法回顾分析108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用血情况,分析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用血合理性和特点。结果 108名患者围手术期输注异体血患者80名,异体血输血率74.00%;RBC、血浆、血小板输注率分别为74.00%、69.40%、12.04%;手术例均RBC、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分别为10.30 U、953.70 mL、0.42 U;总自体输血率38.90%,例均自体采血量795.00 mL;108例腹膜后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合理异体RBC输注9例,不合理异体RBC输注率为8.33%;术中出血量>500 mL"RBC过量输注"25例,占比23.15%;"RBC过量输注"患者术前Hb、Hct及术后1dHb、Hct水平明显高于无"RBC过量输注"患者,2组结果比较,P<0.01。结论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不合理RBC输注比例为8.33%;"RBC过量输注"率为23.15%,术前高Hb、Hct患者更易导致"RBC过量输注";外科围手术期临床用血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深度自体血采集与回输在主动脉夹层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2017年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深度自体血采集组(n=46例)和非深度自体血采集组(n=76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并通过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深度自体血采集组与非深度自体血采集组比较:术前血小板与血红蛋白数值无明显差异;术后1d、术后3d、术后7d的血小板与血红蛋白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而术中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成分输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指标比较:住院天数、死亡率和手术血制品花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自体血采集有利于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异体用血量,有利于术后恢复,对减少住院天数、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NH组、AHH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ANH组和AHH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前分别行ANH和A H H,对照组术前不进行急性稀释性采血,麻醉诱导后、手术前输注复方乳酸钠注射液。比较A N H组与A H H组急性血液稀释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碱剩余(BE)、血乳酸(LAC)等血气指标的变化水平;比较ANH组与AHH组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率(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3组术后Hb、Hct、血小板(PLT)水平及异体输血情况。结果 (1)ANH组与AHH组血液稀释前后Hb、Hct及BE、LAC等血气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NH组自体血回输前后MAP及CI明显高于AHH组(P0.05),SVV明显低于AHH组(P0.05);(3)ANH组术后2hHb、Hct、PLT水平明显高于AHH组及对照组(P0.05),异体输血例数及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明显少于AHH组及对照组(P0.05)。AHH组异体血输注例数及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NH可有效减少异位妊娠术中红细胞的丢失,减少异体血输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输血安全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72-173
目的 评价术前12 h内自体储血在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行择期肿瘤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自体储血组)各20例,实验组术前1日晚、麻醉后手术前肘静脉采集适量自体血,术中适时回输,酌情追加输注库血,对照组视手术出血量、病情需要输注库血.记录术前采集自体血总量、手术时间、手术期间血压、手术出血量、库血输注量、术前及术后Hb值、输注库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血压平均值、手术出血量、术前及术后Hb值、术后24 h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库血输注量明显大于实验组,排除输血影响,实验组推算若不输库血,术后Hb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输血并发症.结论 术前12 h自体储血用于肿瘤患者手术,有利于保持血红蛋白浓度,可明显节约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自体血回输与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患者手术对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方法选取40名脑动脉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自体血组)和对照组(库血组)。记录每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输入异体红细胞用量、异体血浆用量等。检测术前1 h、术后d1、3、7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降钙素原(PCT)。观察2组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RBC、Hb术后d1、3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PCT术后d1、3观察组1例显著升高(2.95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5例(3.39±2.12)μg/L(P0.05);术后感染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动脉瘤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回输有利于患者恢复,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