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采用2种时间点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方法 1为常规制备方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制备的5袋同型浓缩血小板汇集后去除白细胞,并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7 d;方法 2为改良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常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d5将同型5袋浓缩血小板汇集,用一次性白细胞输血过滤器过滤处理,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再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2 d。2种方式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各15袋,检测保存0d,5 d和7 d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代谢情况及炎性因子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 2种方法制备的产品质量在常规的保存5 d均可达到国家标准。改良法血小板保存d7与常规法d7比较,细胞因子IL-6(84.80±13.45vs 3.83±0.44)pg/m L,IL-10(67.90±12.02 vs 14.93±2.98)pg/m L,TNF-!(43.17±5.12 vs 7.58±0.71)pg/m L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后5 d内均可再进行汇集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 U约30 mL)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振荡保存,共完成10例(袋);分别于滤除白细胞前、后以及保存d1、d3、d5、d7观察涡流现象,检测pH值、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低渗休克(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ATP含量、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1个成人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86.7±1.6)%,HSR(3.87±12.75)%,剩余白细胞数(0.15±0.15)×106个,滤除白血病前、后血小板pH值、HSR(%)和CD62p阳性率(%)分别为7.00±0.17 vs 7.06±0.16、66.96±12.35 vs 63.22±8.26、28.94±14.25 vs 31.60±16.77,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106.2±23.5 vs 106.5±20.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104.8±19.0 vs 106.5±18.6(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发生变化:保存d1及d5(有效保存期末)的pH值、HSR(%)、CD62p(%)及ESC(%)分别为7.27±0.12 vs 7.13±0.21、62.28±6.93 vs 65.53±8.23、30.27±9.06 vs 34.45±14.23、14.28±2.01 vs 8.55±4.12,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92.2±6.1 vs 86.3±23.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为93.2±6.7 vs 44.5±41.6。ATP(μmol/1011个血小板)、乳酸(mmol/L)、葡萄糖(mmol/L)分别为5.40±1.66 vs 4.97±1.01、8.35±2.94 vs 13.87±2.97、24.55±1.53vs 20.75±2.04。结论浓缩血小板经混合、滤除白细胞后放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保存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临床单采血小板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的代谢情况及功能差异,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对4℃冷藏保存的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于保存时间点d 2、4、6、11、15和21取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各代谢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结果:4℃保存6 d时,血小板的p H、PO2、PCO2、MPV、GLU值均无明显变化(P 0. 05),Plt数降低,PDW和LDH升高(P 0. 05);而22℃保存6 d时,仅血小板的MPV值无明显变化(P 0. 05); p H、PCO2、GLU、Plt降低,PO2、LDH、PDW升高(P 0. 05)。同一保存期内,PO2、p H、Plt、MPV、LDH、GLU在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4℃保存的血小板p H值、MPV明显低于22℃保存的血小板,而GLU、PO2、LDH和Plt明显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P 0. 05)。从d 15开始,4℃保存的血小板的PCO2检测不出,Plt计数也突然迅速降低。在功能方面,随着保存期延长,4℃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不明显,而22℃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明显,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MA值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结论:4℃保存的血小板比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代谢慢,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强于22℃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人血小板及其洗涤后获得的各组分补体灭活前后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人成纤维细胞(HDP)的增殖作用.方法 将所制备的新鲜人富血小板血浆(PRP)3份及血小板浓缩液(PC)5份(50 mL/份),分别用20 mL0.9%生理盐水洗涤2次,重悬以获得贫血小板血浆(PPP)、生理盐水上清、洗涤血小板(WP)3个组分,同未经处理的PRP及PC一道,分别冻融留取对照样品后作补体灭活处理,ELASA方法测试补体灭活前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CCK-8试剂盒测定补体灭活前后对L929/HDP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 PRP及洗涤各组分补体灭活前后PDGF-AB、VEGF及EGF含量比较,P>0.05,PC及各组分补体灭活前后PDGF-AB、VEGF、EG及TGF-β1含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PRP及WP促L929细胞增殖比较:PRP为0.68±0.12 vs2.13±0.18(P <0.05),WP为0.69±0.12 vs 0.66±0.13(P >0.05);PC及WP促L929细胞增殖比较:PC为0.42±0.05 vs 1.94±0.19(P<0.05),WP为1.69±0.13 vs 1.93±0.19 (P >0.05).补体灭活前后,PRP及WP促HDP细胞增殖:PRP为1.36±0.09 vs 1.30±0.11(P>0.05),WP为1.26±0.04 vs 1.33±0.10(P >0.05);PC洗涤组分促细胞增殖:PC为1.32±0.07 vs 1.28±0.09 (e >0.05),WP为1.39±0.13 vs 1.44±0.13(P >0.05).结论 补体灭活对PRP与PC及洗涤获得的各组分PGFs含量影响较小,PGFs含量与促L929/HDP细胞的增殖作用存在非线性正相关关系,PGFs促细胞增殖 可能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改进混合血小板制备工艺,并用血小板专用滤白滤器对混合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后,评估两个厂家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从4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白膜,在(22±2)℃保存约16h,6袋相同血型白膜汇集并分离出混合血小板,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厂家的血小板滤器过滤,检测过滤前后样品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H值、低渗休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过滤前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国标要求,血小板计数、pH值、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率、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滤后产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53±0.60)vs(7.00±0.06)、(5.5±3.8)%vs(77.4±14.7)%、(86.8±4.3)%vs(90.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残余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表达率和PCR分别为(3.00±4.00)×106/袋vs(2.00±3.00)×106/袋、(2.40±0.90)%vs(2.00±0.80)%、(7.30±5.90)%vs(5.6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该制备方法经两组厂家血小板滤器过滤后,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均能满足现行国标要求,但实验组滤器对血小板pH和聚集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产血小板保存袋(实验组)与美国Trima set型血小板保存袋(对照组)对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手工分离血小板等分至2种血小板保存袋中,于恒温振荡保存箱(22±2℃)保存0、3、5和7 d,然后取样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集活性(ADP、THR)、血小板p H值、葡萄糖含量、乳酸浓度、乳酸脱氢酶浓度、低渗休克反应、CD62P及磷脂酸丝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2种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在相同保存时间内各项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菌试验均为阴性。结论:保存5 d内的血小板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血小板保存袋性能类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原体灭活技术(PRT)是否对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产生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20人,取单采血小板标本60 m L/人(份),全部平均分成2份(组),实验组:20份采用维生素B2(终浓度为50μmol/L)联合紫外光照射(波长265-370 nm,剂量6.2 J/m L)光化学法照射8.5 min;对照组:20份不做处理。2组标本均放置于(22±2)℃水平振荡条件下保存7 d,分别于1、3、5和7 d取样6 m L,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CCL3、CCL5、TGF-β-1和PF4)含量。结果在保存的7 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Plt略微降低,MPV和PDW略微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7 d时,CCL3含量(pg/m L)为11.90±0.4 vs 10.97±0.51(P0.05),CCL5含量(ng/m L)为190.10±15.03 vs 150.02±20.0(P0.05);在5和7 d时,TGF-β-1含量(ng/m L)分别为22.18±2.36 vs 21.15±1.43、37.21±3.01 vs 34.11±2.03(P0.05),PF4含量(mg/L)分别为7.87±1.05 vs 5.75±0.91、9.01±1.11 vs 6.13±1.07(P0.05)。结论随着血小板贮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逐渐增加;在血小板保存末期,VB2-PRT处理明显增加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保存期内单采血小板体外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存期间不同含量和纯度的单采血小板体外特性的变化。方法根据血小板的含量和纯度,将单采血小板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22±2)℃震荡条件下,100%血浆保存7 d,分别于d 0、d 1、d 5、d 7取样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形态、pH、葡萄糖、乳酸含量、CD62p、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和细菌培养等指标。结果血小板保存到d 7时,各组乳酸生成量、MPV、CD62p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pH、PAgT显著降低(P<0.05),但Ⅱ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比Ⅰ、Ⅲ组低,且pH仍>6.7;与d 5相比,Ⅱ组血小板的新陈代谢指标、形态学、活化与体外功能指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亦未见细菌生长。结论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确实存在保存损伤,不同含量和纯度的血小板制品损伤程度不一,只要将每袋血小板计数控制在(1.0—5.0)×1011,白细胞污染率控制在1.0×106以下,可以将保存时间由目前的d 5延长到d 7。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10.
混合血小板在保存期中的活化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了解混合血小板在保存期中的活化情况。方法 用无菌导管链接器将多袋同一血型的白膜层合并为 1袋 ,并制成混合血小板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该血小板的CD6 2p和CD4 1表达量 ,同时检测其细胞因子IL 2、IFN γ的浓度、血小板计数和pH值。结果 在保存期 0~ 3d内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pH值、CD6 2p和CD4 1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并且其中IL 2和IFN γ的浓度亦无显著差异。在 0、1和 3d时 ,该血小板的CD6 2p阳性率和CD4 1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2 5 .36± 10 .4 6 ) %、(2 6 .5 7± 11.2 5 ) %、(2 9.83± 10 .4 2 ) %及 9.85± 3.2 8、10 .2 9± 3.19、12 .17± 4 .71;其IL 2 (pg/ml)和IFN γ(pg/ml)的浓度分别为 2 9.6 4± 4 .5 6、33.2 9± 5 .86、31.30± 4 .5 9及 6 4 .6 5± 8.74、6 6 .0 2± 8.87、6 2 .5 1± 9.4 7。结论 混合血小板在保存期中其血小板和残余白细胞无明显活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脂(TG)对机采血小板保存的影响。方法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MCS+)采集浓缩血小板(PC)24份,用高浓度TG贫血小板同种异体血浆(PPP)制备血小板悬浮于高TG血浆的模型,调整每份PC的TG终浓度分别为正常人群中值(2.3 mmol/L)的1倍、2倍和3倍,用低浓度PPP调整PC的TG使其终浓度为正常人群中值的0.7倍作为对照。样本于22℃保存,并分别于d 0、1、2、3、4、5测定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膜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随着保存期的延长,各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呈下趋势;相同保存时间内,TG含量越高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越明显;在保存的d 1—5,高TG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在保存的d 0—5,高TG组的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对照组。结论悬浮于高甘油三脂血浆的血小板体外保存研究表明,高含量TG不利血小板的保存质量,可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和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观察25Gyγ射线照射对22℃保存条件下的手工富集血小板悬液不同保存期CD62p、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影响。将富浆法分离的16袋血小板,每袋平均分为两份,其中1袋经25Gy137铯γ射线辐照,另1份不辐照,然后按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保存72小时。经辐照的血小板作为观察组,未辐照的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血小板辐照前及保存24和72小时后P选择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表明:辐照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表达CD62p百分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保存24小时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2小时与保存24小时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保存24、72小时后,两组血小板CD62p表达率、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血小板在保存72小时后MPV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γ射线照射不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但手工血小板液态储存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全血分别在冷藏(4±2)℃与室温(30±1)℃条件下保存24 h,比较2种温度条件下由全血分离所得的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在保存期内的质量变化。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每人献400 mL全血,将其分成2份,每份200 mL。对照组在冷藏条件下保存;实验组在室温条件下保存,于24 h后将2组全血离心,分离血浆入转移袋,加入50 mL MAP红细胞保存液,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2组悬浮红细胞均放置在冷藏条件下保存,于保存d 1、7、14、21、35分别无菌取样检测Hb、Hct、MCV、溶血率、pH、K~+、葡萄糖、ATP、2,3-DPG、红细胞渗透脆性值等指标;2组血浆分别于全血采集1 h后及全血保存24 h后进行无菌取样,检测Ⅷ因子含量。结果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在35 d保存期内,悬浮红细胞的Hb、Hct和MCV值无显著性差异;d 35,研究发现实验组红细胞渗透脆性高于对照组(4.9±0.2 vs 4.7±0.2;P<0.05);2组溶血率、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于d 7、14、21、35;d 1、7、14、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29±0.14 vs 0.11±0.09、0.39±0.22 vs 0.18±0.08、0.80±0.22 vs 0.24±0.07、0.93±0.22 vs 0.38±0.11;10.5±1.2 vs 5.4±0.7、21.7±2.0 vs 18.6±2.6、24.8±1.6 vs 22.7±2.7、29.2±2.5 vs 27.1±2.8;P均<0. 05);2组ATP、2,3-DPG、葡萄糖、p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分别于d 14、21、35;d 1、7、14;d 1、7、14、21、35;d 1、7、2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2±0.2 vs 4.7±0.2、3.6±0.2 vs 4.5±0.2、3.1±0.3 vs 3.9±0.2;1.96±0.44 vs 10.67±0.87、1.33±0.34 vs 3.27±0.88、0.82±0.29 vs 1.49±0.45;23.2±1.1 vs 29.4±1.5、22.0±1.3 vs 27.4±1.1、21.5±0.8 vs 25.1±1.1、18.7±1.5 vs 22.8±1.2、16.1±1.8 vs 19.1±1.7;6.8±0.1 vs 7.0±0.1、6.7±0.1 vs 6.8±0.1、6.4±0.1 vs 6.5±0;P均<0.05)。结论与冷藏(4±2)℃保存条件下相比,全血在室温(30±1)℃保存24 h后进行离心制备,35 d保存期内的溶血率增加,2,3-DPG值下降;而分离所得血浆在全血采集1 h后与保存24 h后Ⅷ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或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合适的低渗休克反应(HSR)检测方法,监测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HSR变化,以监控和评估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功能和质量状况。方法利用血液凝集仪,分别检测血小板与等渗磷酸盐缓冲液混合后的透光率变化值和血小板与去离子水混合后的透光率变化值,从而计算出HSR值。检测20份新鲜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及10份在保存期的第1,3,5和7 d的血小板HSR变化。结果新鲜采集的单采血小板HS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58%~93%(80.35%±10.39%,n=20);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的第1,3,5和7 d的HSR分别为:75.85%±11.10%,74.00%±9.04%,71.39%±6.16%和68.85%±7.89%;各天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利用血液凝集仪检测HSR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和重复性好的特点;单采血小板保存至7 d仍具有较好的抗低渗休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尚不知道不同的WBC滤器过滤由混合血奶黄层(BC)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是产生还是消除了微泡(MV)。此外,由每种滤器所提供的各种保存袋可能会对血小板的微囊泡化产生不同影响。作者调查了3种内置式滤器/血袋,即PL×5/PL2410、Autoshop BC/CLX和Imugard Ⅲ/Teruflex。在每组试验中,4单位混合BC来自同一献血者。采用这3种滤器中之一种过滤由每一份混合BC制得的PC,第4份混合BC则采用CLX袋、不过滤作为对照。每单位25ml血液保存于Cobe样品袋以消除保存袋间的差异性。所有过滤的PC中WBC<1×10~6/单位。由这四组所测得的容量、血小板产量和pH相当。血小板膜(m)和上清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添加液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小板浓缩液(PC)加入血小板添加液延时贮存后的质量。方法将新鲜全血(400ml/袋)在4—6h内分离出的白膜层(BC)于22℃静置过夜,取同血型的7袋BCs汇集制备成PC后滤白,用血小板添加液(PAS-ⅢM+血浆)贮存21d,并在存储期内分时间段测定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残留量、最大聚集率、CD41和CD62p阳性表达率、代谢产物和pH值等。结果血小板含量≥2.5×1011/袋,WBC残留量≤3.0×105/袋;贮存至d10,其pH值维持在7.00左右,CD62p阳性表达率45%,ADP和肾上腺素合用诱导的聚集反应率为15%—88%,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率为89%—99%,HSR恢复率为41%—69%。10d内有可供血小板代谢需要的葡萄糖,乳酸盐浓度随着葡萄糖含量降低而升高,PO2随着PCO2降低而增加。结论加入PAS-ⅢM+血浆的PC贮存10d仍含有可供血小板正常代谢的能量物质,具有较好的聚集功能和抗低渗休克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联合多家采供血机构开展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研究,为制定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RP法或BC法由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6 U 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随机用A、B两种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评价过滤前后血小板的质量和功能,共完成202例研究。结果汇集血小板数≥2.4×1011个的共147例,其中A组77例,B组70例。A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2.90±0.45)×1011VS(2.60±0.43)×1011,(176.45±135.67)×106VS(1.00±2.29)×106;B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2.80±0.36)×1011VS(2.40±0.37)×1011,(175.76±147.84)×106 VS(0.30±0.72)×106。汇集血小板数2.4×1011个的共55例,其中A组29例,B组26例。A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1.71±0.39)×1011VS(1.43±0.42)×1011,(65.85±110.97)×106VS(3.7±3.98)×106;B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1.79±0.48)×1011VS(1.42±0.46)×1011,(70.63±145.55)×106VS(1.45±2.66)×106。A、B两组过滤前后pH值、血小板低渗休克、CD62p阳性表达率和聚集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PRP法或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进行汇集、过滤,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过滤前后血小板功能无显著变化,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本研究为制定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常温保存期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保存期机采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8人份,22℃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0、1、3和5d,在100级超净台内取样10ml,进行血小板计数、pH值、乳酸脱氢酶(LDH)、血小板凋亡数及CD62P表达的检测。结果在0、1、3和5d的Plt没有显著性差异;pH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d与3d和5d相比,LDH有显著性差异;0d与第1、3、5d相比,血小板凋亡数有显著性差异;0d与1d、5d相比,CD62P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血小板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机采血小板的pH值下降;LDH水平逐步增高;血小板凋亡数逐渐增高;CD62P的表达也逐渐增高,激活的血小板数增多。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全血制备的血小板(WBD-PCs)汇集,在保存前作去白细胞处理,这种方式有利于输血机构按血制品制备的时间顺序发放,减少未被输注血液所致的浪费,简化细菌筛查方面, WBD-PCs优于单一供者浓缩血小板(PC)。研究设计及方法无菌连接将4-6单位去白细胞PC汇集到-1.5L CLX-HP血小板保存袋中。质控是保存前去白细胞PC,单份保存第5和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