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石氏伤科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具有"本痿标痹、痹痿并存、先痹后痿、痹痿互转"的病机特点;在临床方面坚持"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筋骨并重,以筋为主"的指导思想,主张"气血兼顾,内合肝肾;逐瘀为要,调治兼邪,独重祛痰"的论治特色。并举效验方药及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叶氏医案存真》是叶天士医案类著述中颇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体例与《临证指南医案》不同,未按疾病分类整理,内容杂乱无序,影响了专题研究效率。痹属病机之一,可在很多疾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痹证以病机命名,受痹由风寒湿所致影响。叶天士治痹有其特色,医案中有较多内伤致痹记载,丰富和完善了治痹思路方法与用药经验。本文以“痹”相关典型医案为主题,以外邪致痹证案、饮食失节致痹案、咽喉痹痛案和痹致痿案为主线梳理本书相关内容,以阐述温病学派治痹思路和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凡例》对于学习本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以凡例为指导,从"内伤致痹""因痹致痿"和"宣通治痹"三个方面解析《临证指南医案·痹》的特色,并附应用案例以说明。通过解析医案,分析了饮食失节致痹、烦劳太过致痹和营虚或血虚络涩等内伤致痹医案,从而强调内伤在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凝练提出"因痹致痿"病机,并提出通痹治痿法,以上述认识为指导,解析《临证指南医案·痹》记载的痹痿同治医案,将医案体现的治法总结为温养通补和清热通补两法,将本篇提出治疗痹的宣通法细分为温阳利湿、清热利湿和甘寒和阳三法。  相似文献   

4.
以因痹致痿病机及通痹治痿法为视角解析《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术治疗痹痿证候3则,阐释风偏枯候、风痹手足不遂候、风湿痹候导引术式及通痹治痿内涵,深化导引理论,提升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痿、痹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二者在病位、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辨证施治等方面多有相同,  相似文献   

6.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7.
间质性肺病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后不良,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肺痹”“肺痿”的范畴。“痹痿统一论”由国医大师李济仁首次提出,从病因、病机、病程规律、治则治法四个角度论述了痿痹合论的可行性。本文立足于“痹痿统一”理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根本是肺气不足而致痹,继而因痹致痿,痹与痿在疾病中同时体现。痰瘀痹阻为疾病转变的核心。治疗上应注意补肺宣肺,化痰通络贯穿始终;同时由于病情复杂,痹痿同在,还应外祛虚邪,内调肝肾。治疗时应时时立足于整体,把握好正虚与邪实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痹病与痿病,《内经》即有专题论述,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一度痿痹不辨,究其原因有病因均与感受湿邪有关,症状均表现为手足肢体的病变,以及痹病日久可转痿病。痿病和痹病是有区别的,痹之为病必有疼痛及酸麻不仁感,痿病为筋肉弛缓枯细及肢体无力运动;痹病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所得,痿病病因较复杂,有外感、感热和内伤;痹病以阴寒性质多见,痿病则以阳热为主。  相似文献   

9.
张晓玮  郑洪新 《光明中医》2009,24(8):1455-1456
骨痿与骨痹自古以来就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骨痿是以肢体软弱无力而痿废不用;骨痹是以关节疼痛或麻木不仁为主症.二者不论是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还是预后和转归等方面皆有可辨析之处.笔者求同存异的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对其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痹、痿两种疾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均不相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影响肢体关节,亦可影响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症状。“脾虚”在痹与痿的发病、发展以及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脾虚为本,营卫失和,外湿引动内湿,湿邪困脾,加重脾虚,影响五脏,故外及肢体,内及脏腑。病情进一步发展,脾虚失养,或脾虚湿阻,因痹致痿,故出现肉痿筋弛,肺痿咳喘。据此提出:健脾化湿,以调营卫、滋气血、利关节、濡肌肉、强筋骨,同时兼顾补脾养五脏,通五脏痹,养五脏痿。故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涵盖类风湿关节炎各个病理阶段,实现痹与痿同治。  相似文献   

11.
重温肺痿肺痹文献,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代媛媛  李国勤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39-84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临床以干咳或咳痰量少、咳吐白色涎沫、胸闷气短、动则喘息为主要表现,与中医古籍中"肺痿""肺痹"病证颇相类似.通过重温历代医籍中相关证治的论述,我们得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以肺气不足、肺络痹阻、气虚血瘀、痰浊内生、甚或阴阳俱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益气活血、疏通络脉、祛除痰浊、滋阴温阳为重点,对于今天运用中医药方法 防治本病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痿证与痹证 ,在《黄帝内经》中即有专题论述 ,但隋代《诸病源候论》统以“内”来概括 ;唐宋时期盛行服食风 ,人们好用温燥 ,《局方》沿其弊 ,痿痹不辨 ,概用温燥 ,贻害匪浅。朱丹溪论治痿痹 ,设立了痿证专论 ,以“痛风”来命名痹症 ,治痿重用泻火养阴 ,治痹注意凉润滋养以治本 ,兼用温通以治标 ,标本兼治 ,颇多创见。1 设立痿证专论由于痿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手足的痿软不随 ,与痹的病在手足相类 ,许多医著不设痿专论 ,而与痹并列 ,统述于“风”之下。如《诸病源候论》“风身体手足不随候”论述的是痿证 ,但冠以“风” ;《千金要方》“诸风”…  相似文献   

13.
痹痿辨析论     
痹病和痿病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两类疾病 ,可以囊括现代医学里的很多病种。其二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及发展演变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某些医师的实践诊疗过程中往往不能透察明晰 ,称痹为痿 ,或称痿为痹。这种对疾病本质认识上的含糊不清会影响对患者的正确处方用药 ,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延误病情。为能更好地认识此两类疾病 ,笔者现将其二者做一辨析 ,阐述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名溯源当分为二痹、痿两病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为之设专文二篇“痹论”、“痿论” ,《灵枢》中也有专文“周痹” ,并散载于《内经》其他篇 ,广泛地…  相似文献   

14.
李辉  代媛媛  李国勤 《北京中医》2010,(11):839-84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临床以干咳或咳痰量少、咳吐白色涎沫、胸闷气短、动则喘息为主要表现,与中医古籍中"肺痿""肺痹"病证颇相类似。通过重温历代医籍中相关证治的论述,我们得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以肺气不足、肺络痹阻、气虚血瘀、痰浊内生、甚或阴阳俱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益气活血、疏通络脉、祛除痰浊、滋阴温阳为重点,对于今天运用中医药方法防治本病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痿痹"是以肢废不用或兼痹痛为主症的一种虚实夹杂肢体经络病。文章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痿痹的验案进行分析,明确叶氏对痿痹病机的认识为肝肾亏虚、阳明亏乏,湿热、痰瘀阻滞经络,虚实夹杂;辨证以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并提出辨证分期的理论;分析叶氏"痿痹"治疗特色以温养宣通为基本大法,强调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新邪急散,宿邪缓攻,治法以温养肝肾、清利湿热、祛痰化瘀、固卫却邪等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论消渴兼证“骨痿”“骨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痿"、"骨痹"、"消渴"的范畴.文章从消渴兼证"骨痿"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方面加以研究并详细阐述.提出中医药以其天然、无毒、价廉、效优的点,在防治本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认为源自《素问·痹论篇》的五脏痹理论与RA多系统受累密切相关。结合五脏痹理论的内涵,认为RA多系统受累初期以“正虚感邪,邪滞五体”,后期以“久病邪深,五脏受损”为病机特点,同时辨析RA多系统受累表现与五脏痹证候的相关性,探讨了以针刺原穴、加用入脏药、因势利导、同调五体痹来调补五脏以及巧用活血通络药、少用风湿痰滞之品、加用导药祛五脏杂糅之邪来治疗RA多系统受累的方法,提示五脏痹理论对RA多系统受累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教授根据"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认为,骨痿以下肢痿弱无力,难于直立,腰脊酸软等为主要表现。病机以肾阴虚内热为主,可涉及脾胃虚弱,脏腑虚实之火,亦可合并瘀血致病,临床分为肾虚骨痿、脾胃虚弱、瘀血痹阻三个证型。总结用药特点为治痿以滋肾壮骨为主,兼清虚热;以调和脾胃为辅,舒筋荣骨;重视活血化瘀,通调脉络;辨别脏腑归属,重用清热。高教授治痿,博古通今,审查病因,以辨证为本,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9.
《医宗金鉴·凡例》指出:"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中医经典如木之根,水之源,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博极医源,方能明辨真要,验于临床。从《黄帝内经》到近代百年,痹病的诊疗体系逐渐完备。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风湿病专家,李济仁思求经旨,演其所知,突破了狭义痹病的桎梏,提出了广义痹病的内涵,其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痹痿通论,体脏互观"思想,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仝小林院士师承于李济仁教授,在李济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内经》中的"伏邪"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从"痹痿通论,体脏互观"到"脏腑风湿",共同构建了当代中医"痹病"新的理论体系,为包括风湿免疫类疾病在内的诸多疑难杂病的辨治开辟了新思路,展示了中医学薪火相传的大医精神,是中医经典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20.
基于骨关节炎"本痿标痹"的核心病机,提出骨关节炎的治疗原则——内养外休.内养围绕骨关节炎与"肾藏精,主骨生髓""肝主筋,肾主骨""少阳主骨""脾为后天之本"四大理论的相关性进行阐述,外休涵盖了外养以实腠理、理疗以助关节运动、制动以促关节功能恢复三个方面,充分体现骨关节炎内外兼治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