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名医范文虎在将诸家思想和方药用于辨治温病的同时,也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范氏兼容并包,不拘泥于寒温之争,能将各种诊法、治法为温病诊疗所用,拓宽了诸多治法在温病中的应用范围,并且在遣方用药、加减用量和食疗调护等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举要介绍近代浙东名医范文虎脾胃病证治经验。[方法]通过梳理范文虎诊治脾胃病医案及他人相关学术研究论文,整理其诊治脾胃病方面的内容,从范氏治疗呕吐、吐血和黄疸三种病症着手,挖掘整理其对此三种病证的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经验。[结果]范氏辨治呕吐多从脾、胃、肝出发,辨证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为多见,治用温中运脾、疏肝和胃为主;辨治吐血,将其病根分虚、瘀,治疗以温补中焦和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滋阴或清热;辨治黄疸,按病程将其分为黄疸初起与黄疸日久,初起清利退黄,日久峻下制胜。治疗时对经方、验方亦是灵活运用,变化多端,恰到好处。[结论]范文虎诊治呕吐、吐血、黄疸经验独到,辨证确的,治疗多以经方为主,亦有时方加减,用药至多八九味,药简而力宏,值得中医临床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总结马大正老师治疗带下病的临证经验。[方法]主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论述马老治疗带下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对其基本方药配伍及常用加减化裁的特色予以总结。[结果]马老分别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益肾健脾、清热解毒、清热利水为主要治法治疗湿热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及湿毒型的带下,临床疗效颇佳,所举案例也取得很好效果。[结论]马老在治疗带下病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特点,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精准,取得很好疗效,其经验对妇科的临床诊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深入学习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清代医籍《张聿青医案》中张氏治疗胃脘痛病症的遣方用药经验,以期对临床治疗以胃脘痛为主症的相关病症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通过阅读《张聿青医案》医案,筛选出张氏治疗胃脘痛医案共30则,从其处方用药着手,进一步分析其遣方原则和药物配伍特点,从而总结其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结果]从张氏医案的处方用药方面分析,其治疗胃脘多用半夏薤白组合祛痰降浊,用左金丸等辛开苦降之品疏肝和胃,善用《金匮要略》之旋覆花汤化瘀通络。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胃脘痛患者,喜用六君子汤及胃苓汤培土健脾。张氏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有其自身特色。[结论]在治疗胃脘痛方面,张氏遣方用药确有独特经验,这些经验可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拓宽用药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单兆伟教授治疗泄泻的临证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随诊,收集整理和记录分析单教授治疗泄泻的医案,总结单教授治疗泄泻的辨治思路,详细阐述单教授对该病的治验心得、常用药物及用药特色,并举验案加以分析。[结果] 单教授承孟河医派诊病疗疾宜“轻清醇正”之辨证精髓与用药主张,治泄多用健脾化湿、疏肝解郁、益气升阳、养阴生津、涩肠止泻、补益脾肾诸法,常用太子参与薏苡仁等对药,用药讲求甘淡和缓、轻清灵动。验案为脾虚湿困之久泄、缓泄,治以轻灵健脾化湿,后获良效。[结论] 单教授治泄以健脾化湿、疏肝解郁、益气升阳、养阴生津、涩肠止泻、补益脾肾诸法分而论之,药尚轻清醇正,治宗和缓,疗效确切,其经验值得继承发扬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与总结周亨徳教授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周师门诊抄方,分析归纳其医案,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周师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经验,并举一则验案进行例证。[结果]周师认为胃癌癌前病变的病因以饮食、情志所伤为主,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阻,胃失和降,以脾胃亏虚为本。治疗以补益脾胃为本,脾虚夹实证者有湿当先化湿,有食积当先消食化积,同时重视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佐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结论]周亨徳教授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王新华教授运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咳嗽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聆听讲授、整理医案,分析王师对于湿热蕴肺型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的认识,并与痰热郁肺型咳嗽相鉴别,释述王师临床中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的组方意义,并以临床典型病例加以佐证。[结果]王师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认为湿热蕴肺型咳嗽病因多与外感湿热,饮食、情志失宜,失治误治有关,治疗需清热化湿并举,然而热易清,湿难去,故当以湿邪为重。湿性粘滞,需在寒凉药物中加用淡渗利湿之品,通调水道,使邪有出路,才可化缠绵湿邪,清亢盛之热。临床中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宣肺止咳。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舌象变化,以此推定湿热的进退传变及湿、热的孰重孰轻,随证加减,临床疗效佳。所举案例,充分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王新华教授运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蕴肺型咳嗽,临床上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医者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医案》及《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血证治法的科学性认识,并归纳陆渊雷治咳血证所累积的治疗特色与用药经验,扼要分析其医案;总结陆渊雷对便血证的诊断与证治,以及黄土汤的临证运用。[结果]陆渊雷论治血证有五大特色:论治血证有三个阶段;论治血证有病气病血之说;临证注重正气为转归;根据病证善用柴胡;注重止血不留瘀,有3组常用止血专药的药对。其医案注重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精简有验。对于便血证的诊治,陆渊雷提出鉴别肠出血的三大独到见解,并针对病机,灵活运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结论]陆渊雷对血证治疗经验丰富,善治咳血证与便血证,其宝贵的诊治思想与临证用药经验,既突显其中医科学化的学术观点,亦对后世医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李丽芸教授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李丽芸教授秉承《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的观点,将带下分为湿浊、湿热、湿毒、寒湿、湿瘀型,治疗采用化湿除浊、清热利湿、化湿解毒、祛寒化湿、健脾升阳除湿、补肾温阳化湿、化湿逐瘀、收敛止带等内治法,并配合外阴熏洗、阴中纳药、宫颈涂药、中药外敷下腹和灌肠等外治法,以综合辨证治疗带下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张杰教授辨治泄泻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张杰教授门诊,整理分析医案,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从病因病机和辨治经验两方面对张杰教授治疗泄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附典型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张杰教授认为脾虚湿盛为泄泻的关键病机,脾虚以脾阳虚为要,湿有寒热之别,并独创"脾阳为本"和"肝脾建中"理论指导临床,主张脾阳为本、兼顾肾阳,亦重视肝脾建中、身心并治同时以寒热平调、中焦自衡为度,并且自拟验方建中化湿汤药用专长。所附验案一为脾肾阳虚、寒湿困中证治宜温脾暖肾、散寒化湿、涩肠止泻,方以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味;验案二为肝脾失调、湿热中阻证,治宜调和肝脾、化湿清热,方以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加味,均取得显著疗效。[结论]张杰教授辨治泄泻,紧扣病机,重视"脾阳为本"和"肝脾建中"理论,并结合四诊,整体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临床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化湿法是治疗湿邪为患疾病的主要治法。新安医家对湿病的治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颇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汪机巧用参芪,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孙一奎温阳益气健脾化湿;王意庵化湿攻下巧妙结合,独树一帜;汪昂首提"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大鼠抗利尿激素(ADH)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纠正温病湿热证水、电解质失衡的作用机制与ADH释放的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经清热化湿法治疗后温病湿热模型大鼠ADH的浓度变化。结果清热化湿法可以调节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液ADH释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张修斋先生1962—1964年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经验,为临床治疗乙脑提供借鉴。[方法]搜集有关1962—1964年菏泽地区乙脑流行情况的文献资料及张修斋先生乙脑治疗医案等资料,利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分析1962—1964年菏泽地区乙脑流行情况以及张先生对乙脑辨证分型的认识、制方用药经验,并列举一则医案作为佐证。[结果]张先生认为,乙脑的发病类型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当时菏泽地区乙脑流行以暑温症和湿温症为主。张先生根据卫气营血进行辨证,采用清热、化湿、开窍、息风的治疗原则,兼以滋阴、化痰。张先生守正创新,化裁银翘散、竹叶石膏汤、清瘟败毒饮、甘露消毒丹等经典名方,制订出协定处方,临床疗效显著;针对偏热、偏湿等症状对症用药,应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中医急救药物,有效治疗意识障碍;同时注重药物服用方法,病后防复。所举医案为暑温重症,风邪留络,张先生以竹叶石膏汤加搜风药进行治疗,搜风活血,护阴通络,并结合针刺疗法,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张先生治疗乙脑,以清热、化湿、开窍、息风为主要治疗原则,化裁古方,灵活加减,确有实效,其治疗经验可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仕昌教授是岭南温病名家,在温病中医治疗上颇有见地,临床擅长治疗湿温病,文章主要总结刘仕昌教授的温病理论体系框架,重点阐述其在湿邪治疗上的特色三部分消除湿理论,并以实例论证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学习、传承刘兰林教授临证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特色,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与系统理论依据。[方法]以刘师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验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等相关著作中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将此疾病病因责之于温邪,认为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证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注重不同阶段施治侧重亦不同,并多施以温病方药。[结论]刘师独辟蹊径,紧扣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床以温病理法方药为指导论治慢性荨麻疹,颇具特色,对临床有启迪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王旭高治疗黄疸经验。[方法]通过对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及《医学刍言》等著作中关于黄疸病论治的理论、医案的分析,总结王旭高黄疸论治的特色。[结果]王氏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用药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证治思想.[结论]王氏在黄疸治疗上,既有继承又有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韩新民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厌食的临证思路和效验方药。[方法]通过跟随韩新民教授临诊,记录相关医案、分析典型病例,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归纳韩新民教授诊治学龄前儿童Hp相关性厌食的临证思路和效验方药,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韩新民教授认为学龄前儿童Hp相关性厌食病因是外感湿热,病机为邪犯脾胃,常见湿热困脾、脾虚湿困两种证型,治疗上强调清热化湿、运脾开胃,方选藿朴夏苓汤、自拟方运脾开胃汤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结论]韩新民教授治疗学龄前儿童Hp相关性厌食的临证思路和效验方药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戴思恭论治泄泻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戴思恭对泄泻病因病机、治法的阐述,总结戴思恭治疗泄泻的心得。[结果]戴思恭将对泄泻的治法归纳为“宜汗解”“宜下而保安”“宣化而得安”“补养而愈”“调和脾湿”“升举而安”“燥湿而后除”“寒凉而愈”等,用之临床效佳。[结论]戴恩恭结合前人对泄泻的论述,并在师承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突破前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思维,提出“泄泻从湿治有多法”的观点,给后人提供了更开阔的治疗泄泻的思路,对泄泻的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复合因素迭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封该湿热证模型动物脂类代谢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治疗湿热证模型大鼠血脂代谢紊乱的机理。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囚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血清血脂TC、TG、HDL-c、LDL-c的影响。结果 清热化湿法可以改善大鼠湿热证模型血脂代谢异常。结论 1、研究认为:外感湿热、饮食内伤是温病湿热证的主要病因,外湿与内湿相合,湿热困脾,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失常为本病的病理关键。这也是本实验研究设计技术路线的理论基础。形成湿热证的两大颠致病因子,湿性因子与脂类代谢、水液代谢异常相关。2、清热化湿法封湿热模型大鼠脂类代谢的影响是该法清除湿性致病因子机理之一。湿热证脂类代谢异常,而清热祛湿法可有效地降低大鼠湿热模型丁G、TC、LDL-C,升高HDL-C/LDL-C,促使脂类代谢复常。3、虽然清热化湿(A)法、清热解毒(B)法、宣气化湿(C)法对以上指标都有调节作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使湿热证脂颠代谢异常的状况得以改善,但是,清热化湿(A)法在以上三个方面,都优于清热解毒(B)法和宣气化湿(C)法组;以宣气化湿(C)法与清热解毒(B)法比较,则(C)法优于(B)法;以上实验结果亦说明,清热化湿(A)法作为复合治法,在治疗温病湿热证方面,都优于单一的清热法或者化湿法。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清热化湿的作用及作用机理除了与抗菌、抗病毒、抑制炎症反应与致炎细胞因子、抗遇氧化物反应等密切相关外,亦通过纠正湿热证脂期代谢异常状态等多方面调节而达到治疗温病湿热证、恢复正常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的目的。亦初步揭示了清热化湿法“湿热分治”治疗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