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制备浓缩血小板(PC)一般是通过两次离心程序来完成。先将抗凝全血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再以更高的离心力第二次离心。结果沉淀中常含有不易再混悬的血小板聚集物。有两种方法可使压实的血小板沉淀物容易再混悬:(1)在第二次离心前加ACD,使PRP的pH降低;(2)在第二次离心后将PC在室温静置1小时。本文比较了从CPD全血制备PC的这两种方法。作者对14名健康人,每人采450ml全血,置含有63mlCPD抗凝剂的标准塑料袋中。在采血过程中不断摇动血袋,采后1小时内将血袋在20℃以275g离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规格全血分离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最佳离心条件。方法共采集54例健康献血者的新鲜全血,根据离心次数和离心条件分为两次离心组(A、B、C三种分离方法)和三次离心组(D、E、F三种分离方法)共6组,每组含200、300和400 ml全血各6袋。检测每组制备PRP的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混入量,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次离心法所制备PRP的血小板回收率最高,但红细胞混入量较多,其中200 ml全血采用方法A最佳(即初次850g离心8 min,第2次4 650 g离心5 min),300 ml全血为方法B(初次1 000 g离心6 min,第2次4 650 g离心5 min),400 ml全血为方法C(初次1 220 g离心5 min,第2次4 650 g离心6 min)。三次离心法与二次离心法相比,红细胞混入量明显减少(P0.05),但血小板回收率有所降低。结论不同规格全血制备PRP应采用不同的离心条件,两次离心法适用于制备新鲜PRP或血小板胶,而三次离心法更适合冰冻或冻干PRP或血小板胶。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良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方法,降低红细胞混入量,保证浓缩血小板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方法采用改良PRP方法,增加预离心和后处理,使用折断式压延袋,制备低红细胞混入量的浓缩血小板。结果采用改良法由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每袋血小板总数达(4.58±0.42)×10^10/袋,红细胞总数为(1.56±0.37)×10^9/袋,红细胞混入量与传统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改良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具有较高血小板含量,同时红细胞的混入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正> 血小板输注在近10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通常采用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方法是先用全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然后用PRP经重离心制备PC,这种PC制成时血小板沉积于袋底即压积血小板浓缩液(PPC),需静置1~2小时后方可混匀使用。曾有报道,PPC与PRP中的血小板比较,显示异常的聚集和分泌反应,提示离心后沉积的血小板可以引起血小板体外功能的降低。为此,近  相似文献   

5.
由全血制备临床用血小板制剂的经典方法是首先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再经第二步离心将血小板球聚并重悬于小量血浆中,欧洲则流行用另一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首先沉降全部血细胞,回收上清血浆和“白膜(BC)”,再沉降BC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收获上清即得PC。后一方法的优点是在较柔和的初始离心条件下即可获得相当数量的血浆,PC成品悬浮于含少量血浆的添加液中,其中混杂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很少。  相似文献   

6.
离心法制备少白细胞血小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密闭4联输血袋系统(PVC),用2次离心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解聚后,再行第3次离心以去除PC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探讨了第3次离心速度对其效果的影响。经第3次450×g离心观察65例,其白细胞残留量为0.07×10~8/L;血小板回收率为全血的52.5%,平均(5.3±1.6)×10~(10)/袋。通过18袋PC对照研究证实,第3次离心对保存期间血小板质量与体外功能无影响。少白细胞PC保存3天、5天的pH值显著高于普通PC,分别为7.2±0.1,6.6±0.4;7.1±0.2,6.3±0.6(P<0.001)。血小板保存5天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显著低于普通PC(P<0.05)。经临床46例对照验证,其发热性输血反应显著下降(P<0.05),具有与普通PC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储存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2018年7—8月随机抽取6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六联采血袋采集全血400 mL/人(袋),均分为即时(制备)组:采集的全血置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6 h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过夜(制备)组:采集的全血于22℃保存、运输并过夜贮存,采血后24 h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2组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取2组浓缩血小板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血细胞计数,比较血小板含量、容量及混入红细胞、白细胞的量。同时比较2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pH值。结果对即时组和过夜组的60袋浓缩血小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与厌氧菌均为阴性,均无细菌生长。即时组和过夜组2组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结果,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的相关规定。2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混入量和浓缩血小板的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体外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表达率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即时分离制备与全血过夜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性指标及活化程度相近,均符合国标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采用即时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符合本站的制备状况,我们须充分利用各种设备,确保血液制备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全血当天分离的白膜(BC)在不同时间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的质量,为手工制备PC提供参考。方法将80袋400 mL全血于采集6 h内分离出BC,将5袋同血型BC由无菌接驳机对接合并成1袋(1个治疗量)后,再均分在3个血小板保存袋内,1袋即刻(0 h组)轻离心分离制备PC,另2袋在22℃血小板保存箱分别振摇4 h(4 h组)和16 h(16 h组)后再分离PC。对所有标本留样进行血小板质量检测,包括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RBC混入量、WBC混入量、FHb含量。结果 3组PC制剂RBC混入量、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混入量:0 h(6.76±1.29)和4 h组变化不明显,16 h(3.78±0.45)组降低明显(P<0.05);FHb含量:随BC处理时间延长有增高趋势,16 h(65.62±11.11)与0 h(33.45±6.95)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BC放置时间延长对制备PC制剂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同种免疫反应的关系,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最好是用HLA配型相合、单一献血员通过自动血液分离器采集的血小板。但因配型和单采均需在地区输血中心才能办到,因而确定采集到输用之间的保存条件有明显的重要性。Katz指出单采的血小板保存在2000ml血袋中优于300ml血袋。为解释这些不同,本文就用自动细胞分离器单采的血小板,在大小不同的血袋、不等量的血浆和血小板与血袋表面积不同比率等保存情况进行了研究。本实验用Haemanetics 30型血液分离器制备血小板浓缩悬液(PC)。5名献血员各采2次,间隔两周,每次作为一份(200ml),一次装入300ml袋,另一次装入2000ml袋中(Fenwal PL146)。在22℃常规血小板保存条件下,保存48小时。所有样品在采集后1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进行pH,  相似文献   

11.
<正>全自动成分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明显好于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1,2],是机采血小板不足的重要补充。目前国内很多血站均采用多联袋采集全血制备并保存浓缩血小板,而普通多联血袋保存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期仅为24 h[3]给临床使用造成了较大的浪费。我们使用泰尔茂压延膜复方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由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浓缩血小板(PCs)需要在全血(WB)采集后8小时内制备,将WB保存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24小时从逻辑上讲很有吸引力。此研究比较在室温保存8小时及24小时全血以PRP方法制备血液成分的体外质量。研究设计与方法 从ABO血型一致的献血者采集WB单位。为降低个体差异,采集2份相似的全血,混合后分装入两个采集袋,这样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全血20 ~24℃保存24h对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体外激活和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400 mL)分组:对照组(全血室温放置6h)和试验组[全血(22±2)℃保存24h].将全血进行成分分离,得红细胞,浓缩血小板和血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血小板激活标志-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表达率;用血凝仪检测血浆的凝血因子(F)Ⅱ,Ⅶ,Ⅴ,Ⅸ,X,Ⅺ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的表达率为:CD62P(10.08±0.71)%和(13.08±0.62)%(P<0.05);凝血因子(F)Ⅱ,Ⅶ,Ⅴ,Ⅸ,X,Ⅺ,纤维蛋白原活性未有统计学差别,(F)Ⅶ因子活性(0.98±0.07) U/mL和(1.17±0.06)U/mL(P <0.05).结论 全血(22±2)℃保存24h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外激活程度降低,血浆凝血因子除FⅧ外,其它因子活性未受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采用2种时间点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方法 1为常规制备方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制备的5袋同型浓缩血小板汇集后去除白细胞,并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7 d;方法 2为改良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常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d5将同型5袋浓缩血小板汇集,用一次性白细胞输血过滤器过滤处理,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再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2 d。2种方式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各15袋,检测保存0d,5 d和7 d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代谢情况及炎性因子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 2种方法制备的产品质量在常规的保存5 d均可达到国家标准。改良法血小板保存d7与常规法d7比较,细胞因子IL-6(84.80±13.45vs 3.83±0.44)pg/m L,IL-10(67.90±12.02 vs 14.93±2.98)pg/m L,TNF-!(43.17±5.12 vs 7.58±0.71)pg/m L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后5 d内均可再进行汇集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全血于22℃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将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献血者均分别采用五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各400mL,共计60袋全血.研究组献血者全血置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24 h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对照组献血者全血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8h内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两组献血者全血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悬浮红细胞4℃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3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以及K+、Na+、C1-浓度.浓缩血小板22℃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储存期末pH值、黏附率、聚集率及K+、Na+、C1浓度.结果 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均无细菌生长;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其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HCT、Hb水平、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0.51、1.18、0.48、0.72、2.86、2.07、2.40,P>0.05);③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储存期末pH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储存期末pH值,以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6、0.56、2.43、0.36、2.50、1.85、1.75、0.32,P>0.05).结论 22℃保存24 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全血22℃保存过夜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浓缩血小板输注对白血病、DIC等疾病引起的出血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质量对于临床输注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考察不同性别的供血者对浓缩血小板制剂质量的影响,我们对制备的部分浓缩血小板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血小板分离方法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将400ml全血于采集后4h内在1220g离心5min,温度为20~24℃,分出上层血浆,然后在4650g离心6min,温度为20~24℃,分出上层少血小板血浆,留50ml血浆于血小板中,即得产品1单位(U),取样检测.1.2血小板计数采用Cell-Dyn16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 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尺寸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2021年5—12月在赣州市中心血站献血量为400 mL的42名献血者血液,保存待用。分别采用2种尺寸的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A组(小白膜袋)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97 mm×120 mm,容量约为110 mL;B组(大白膜袋)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2 mm×138 mm,容量约为250 mL。比较2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选择浓缩血小板质量最优组的白膜袋,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影响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因素。结果 A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9.43±1.56)×1010个、(0.65±0.02)×10~9个,B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5.26±2.02)×1010个、(1.33±0.44)×10~9个。与B组相比,A组红细胞混入量更少,血小板计数更高(P<0.001)。采用小白膜袋(A组)制备浓缩血小板,转速、离心时间、浓缩血小板放置时间均是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小白膜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佳,且在制备中选择转速2600 r·min-1,离心时间14 min,放置时间控制在1 h内可以获得最佳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贮存5-7天的浓缩血小板(PC)在输注后恢复和存活不如新鲜血小板。作者首先在新鲜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一种生化激活剂后进行制备,并与常规PC制备法对照。方法:采集至少10天未服药的男性献血者全血,枸橼酸-磷酸-葡萄糖(CPD)抗凝,室温离心(1000g,7分钟)制备PRP。加入用正常盐水稀释的前列腺素E_1(PGE_1)使其最终浓度为1.3×10(~-8)M,然后室温3500g离心7分钟制备PC。PC于22℃±1℃贮存5天后,在使用前2-3小时以自身血浆浸泡血小板,然后弃液体,计数血小板、白细胞,测定pH,按Kunickl法作形态学积分,每个单位浓缩血小板加入250μCi铬酸钠(~(51)Cr)标记,22℃孵育30分钟,以自身血浆洗涤后配成30ml悬液,于输入后1.5、2.0、24、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混合的白膜层(BC)制备血小板浓缩液(PC):用含有CPD抗凝剂和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添加剂的三联袋采集全血450~500ml,于2小时内冷至20℃。血袋于室温放置约20小时,经2960g离心5分钟,分出50±5ml白膜层。将4单位ABO血M型相同的BC于300ml带6个接头的PVC袋中混合,再加入这4名献血者之一的血浆200ml,充分混匀,并再连接一个300mlPVC空袋。混合物于22℃、400g离心7分钟,将富血小板血浆慢慢转移到300ml空袋中,当红细胞距袋子的出口约0.5~1cm时,中止转移。 为了减少差异,将上述3份PC混匀后再分成重量、体积等同的3份PC作为一组试验,其中1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