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消渴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述的糖尿病,但又同糖尿病有本质的不同,他是一个独立的证候。《黄帝内经》中称本病为消瘅、鬲消、肺消、消中,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近年来消渴证发病率有增高之趋势。探索消渴证的病理机制和临床实验观察,应用张仲景的经方白虎加人参汤,能从本论治,使消渴证者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8岁,干属。乐都县河川街大队人,平素体健,于1978年5月,产后患大便难,又感风寒,自服西药感冒药.头身疼痛虽然缓解,但汗流不止,不恶寒反恶热。于第三日下午高热,体温40℃,口渴喜饮,乳汁全无,时有昏迷,醒则烦躁,西医用抗生素三月乏效,延中医治疗。刻诊见面红,身热,苔黄厚燥,恶热,呼吸促急,昏迷,烦躁,大便不通,乳汁全无,喜饮不食,恶心呕吐,证属阳明气分热证,投以大剂白虎汤:生石膏120克,知母24克,粳米60克,灸甘草29克,水煎服。一剂热退,汗止渴减,二剂大便通,能进食,乳汁下,四天而愈。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等,与中医的消渴病接近,可归属于“消渴”范畴。中国是世界上DM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其发病率、致残率逐年上升,造成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等组成。白虎加人参汤作为清气分热盛、主治气津两伤的中医经方,治疗火热迫肺、上消多饮者效如桴鼓。依照DM的基本病机,白虎加人参汤可单用或联合诸如胰岛素等化学药物来治疗DM。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白虎加人参汤能明显改善DM患者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等病理状态,同时还可以干预体内的炎症状态、氧化应激水平,对于DM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血管并发症、抑郁症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其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疾病等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该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从理论基础研究、临床疗效研究和实验机制研究3个方面,将近年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DM的报道研究做一详细综述,以期为以后深入阐明白虎加人参汤...  相似文献   

4.
赵某某,女,63岁。本单位职工家属。住院号:3573。因不能自动排尿17天而请中医会诊。病史:1月前,患者以糖尿病、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清代名医,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集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之大成,融汇中西为一体,辨证严谨,选药立方别具一格而疗效卓著,对药性论述尤能独辟新义,发前人之所未发,启迪后学,一直为后人称道。本文就其对桂枝的论述及应用特色,举例浅析如下,以冀能抛砖引  相似文献   

7.
在恶性肿瘤患者当中,常常见有高热症状。对此曾给以相应的抗菌素治疗,一部份患者可以退热,但仍有部份患者之发热未见减退。后者曾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題。近年来,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结合脉证,对于不同脏器恶性肿瘤之发热患者,在判明抗菌素治疗无效时,用中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我们的临床实践及粗浅体会简要地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病例375] 患者73岁,男,初诊于1969年11月27日。病历:患者是我亲哥哥。肥胖,血压高。一个月前得反复患感冒,但每天起得早坚持扫院子。近10天,口渴严重,每日喝1~2日升或2日升(1日升约为1.8公升)以上的冷水。他想喝冷水不好,就喝热水,有时热到烫破舌头的程度,说好喝。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也不在乎。初诊前一天也喝了2~3日升水。多喝还多尿。每日排尿数十次。十天来消瘦了6公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先生(1860——1933)河北省盐山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既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精深的理论造诣,并集毕生的学术经验,写成《医学衷中参西录》。该书在辨证论治、立方选药等方面都有不少独创见解,夙为医林所景仰。现把张氏运用白虎汤的经验,仅就个人的肤浅体会,作如下讨论,误谬之处,敬请同道斧正。一、论述新颖独树一帜白虎汤方出《伤寒论》,是仲景创制的一首名方,至今仍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张氏集数十年之经验,针对原著语言深奥、叙述过简和后世部分注家之偏见,对该方方义、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1860~1933)为汇通派临床医家,精于医理而重视临床,以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他的许多独到见解已为医界所重视,兹据《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浅谈如下。1治病求本,师古不泥张氏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治病之道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教导,...  相似文献   

11.
我编辑部将库存杂志装订成合订本,共分四册:1986年第1期至1989年第4期为第1册1990年第1期至1991年第4期为第2册,1992年第1期至1993年第4期为第3册,每册12元,1994年第1期至1995年4期为4册,每册15元。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为近代著名医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容有医论、方论、药物等、三、四十年代曾风行全国,在中医理法方药诸方面均有阐发。尤其是所创之160多个处方和对79种中药的论述,颇有创见,至今仍为一般医家所重  相似文献   

13.
白虎加人参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了应用白虎加人参汤对20例2型糖尿病的治疗结果。结果表明:该方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倦怠乏力,自潮交界汗,气短懒言,五心烦热等临床症状。该方与口服降糖西药联合应用,对原西药未能满意控制病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降低其FBG,PBG,UG,TG和TC水平的作用,显示其与原西药合用所发挥的协同降糖和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明显优于对照组77.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既能降低血糖,又能清热生津、益气止渴,明显改善糖尿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病例448] 患者34岁,女。病历:生过3个小孩,每怀孕一次增加许多体重。五年前65公斤,现在达100公斤。除了生产时让助产士接生而外没有看过病,身体很健康。但4~5年前起喜欢吃甜味食品,因此经糖果点时总要停留下来买点甜味食品吃一吃。  相似文献   

16.
案1 过敏性休克邢某,女,20岁,因腹泻在注射庆大霉素时,出现神志模糊,两目上视,呼吸表浅,鼻鼾,难以平卧,唇紫,全身汗出淋漓,四肢厥逆,小便失禁,脉细欲绝.两肺可闻及湿罗音,血压“O”.经吸氧,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血压升到8/4KPa,但危象仍未解除,家属要求中医会诊.治法:回阳救逆,益阴固脱.方用四逆加入参汤:附子15g,干姜9g,人参15g,山萸肉30g,甘草6g,急煎服,服药30分钟后,病情好转,神志转清,上方继服一剂.2小时后.四肢转温.血压12.2/8KPa,症状消失,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经师承及读书心得结合亲身临床实践 兹撷验者数则而漫谈之 偏执谬误难免尚希教正一 杂病医话1补左制右 上下交病治其中宗此法治阴虚火动 伤肺咯血证 丹  相似文献   

18.
笔者结合自己在神经内科门诊的临床经验 ,对不寐证的治疗心得 ,现总结如下。1 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纵观不寐之证不外虚实各异 ,临证可分为九型 ,虚证分为心脾两虚型和心胆气虚型 ;实证分为肝郁气滞型、心火亢盛型、痰热扰心型、肝胆湿热型和食积胃气不和型 ;而虚中夹实或虚实夹杂分为阴虚火旺和心肾不交型。治宜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以“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调其虚实”为辨证用药总则 ,虚证则以补气养血 ,养心安神为法 ;实证以疏肝理气 ,清热泻火 ,涤痰化湿 ,消食和胃 ,活血化瘀等为治法 ;虚实夹杂则以补虚泻实 ,调其虚实 ,拔度阴阳以…  相似文献   

19.
汗为心之液,阳气蒸化津液外溢肌肤而成汗。出汗对多数人属正常生理反应,而少数出现的汗出异常现象,则归属病理范畴。根据汗出时间不同分为"自汗"、"盗汗";根据部位不同又分为"头汗"、"颈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阴汗"等。陈筱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学验颇丰,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对中医方法解决汗证方面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临诊,受益良多,现将吾师诊治汗证经验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冯昌汉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方法]基于《伤寒瘟疫条辨》及历代医家对升降散和郁热证的相关论述,探讨冯昌汉主任医师对升降散证机要点的认识,总结其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灵活运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解读典型案例。[结果]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但临证要注重舌脉,其证机要点主要是郁热为患,气机失调。主张治外感热病,重在宣发郁热;治内伤杂病,着眼调畅气机。可灵活应用于风痰、湿(痰)热、热毒郁滞与气机失调互为因果的病证,随证加减,以达到气机升降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所举案例获得良效。[结论]冯老应用升降散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