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 取机采血小板8(人)份(≥250mL/份),每份等分成2×125mL;添加终浓度为1%清开灵注射液约1.25mL/份作为实验组22℃振荡保存;同时设对照组:取与实验组等量(份)机采血小板,不加清开灵注射液,同样保存条件。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生理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对比、研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清开灵注射液保存血小板(简称实验组血小板)或对照组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血小板保存至1、3、5d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大失血模型进行纠正,PLT(×109/L)从19~20分别升至68~72 vs.57~64(P <0.05),TEG-MA值(mm)由9.6~11.4分别升至49.1~58.3 vs.48.1~55.1(P <0.05),TEG-R值(min)由7.1~8.2降至3....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为冷藏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价分析不同保存时间的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保存到d 1、3、5时,对相同血样制备的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血小板计数从(10-30)×10~9/L纠正到100×10~9/L以上,4℃冷藏保存血小板到7-14 d时,同样达到纠正目的。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d 5的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纠正后的TEG-MA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达到纠正效果。结论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5 d的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从血小板计数到TEG-MA值均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的代谢情况及功能差异,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对4℃冷藏保存的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于保存时间点d 2、4、6、11、15和21取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各代谢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结果:4℃保存6 d时,血小板的p H、PO2、PCO2、MPV、GLU值均无明显变化(P 0. 05),Plt数降低,PDW和LDH升高(P 0. 05);而22℃保存6 d时,仅血小板的MPV值无明显变化(P 0. 05); p H、PCO2、GLU、Plt降低,PO2、LDH、PDW升高(P 0. 05)。同一保存期内,PO2、p H、Plt、MPV、LDH、GLU在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4℃保存的血小板p H值、MPV明显低于22℃保存的血小板,而GLU、PO2、LDH和Plt明显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P 0. 05)。从d 15开始,4℃保存的血小板的PCO2检测不出,Plt计数也突然迅速降低。在功能方面,随着保存期延长,4℃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不明显,而22℃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明显,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MA值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结论:4℃保存的血小板比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代谢慢,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强于22℃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功能变化,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照组)在保存到d1、d3、d5、d7,4个时间点进行采集血样,采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保存条件下血小板进行检测。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血栓弹力图指标在7d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A值储存d3起逐渐降低,但储存到21 d时,仍在正常值范围内。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5项指标在保存5d内出现低凝趋势(P0.05)。4℃冷藏保存血小板保存d1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50%,高于22℃振荡保存(P0.05),血小板保存到d5,COLL和ACA诱导的最大聚集率在4℃冷藏保存时仍保持在80%以上,而22℃保存在d5时点,4种诱导剂的聚集率均低于5%。4℃冷藏保存10-14 d时,4种聚集率虽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22℃保存d5时的聚集率(P0.05)。血小板表面活化的PAC-1(活化的IIb/IIIa)和CD62P(P-selectin)在4℃冷藏保存到d10-14时仍有大量血小板处于中晚期活化状态,22℃保存到d5时呈现高度晚期活化状态。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较22℃振荡保存血小板具有较好的聚集、止血功能和较高的活性,可在体外保存10-14 d。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代谢情况,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到d1、d3、d5,3个时间点时采集血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血气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和低渗休克反应率。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在保存7 d内pH、Na~+、Ca~(2+)、Cl~-值无明显变化(P0.05),22℃振荡保存血小板pH、Na~+、Ca~(2+)、Cl~-、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保存5 d内均有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保存d5时,22℃保存血小板的pH值明显低于4℃保存血小板,而LDH和Lac值明显高于4℃保存(P0.05)。LDH、pH、K~+、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4℃冷藏保存5 d内血小板低渗休克恢复率变化不明显(P0.05),而22℃保存血小板HSR恢复率d5与d1相比降低53.77%。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代谢方面比较,冷藏保存血小板具有代谢慢、乳酸产生少、pH降低慢及葡萄糖消耗低等特点,4℃冷藏保存血小板10-14 d时仍有一定的HSR恢复率。就血小板代谢数据比较,4℃冷藏保存血小板建议保存10-14 d。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4℃静置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变化,为研究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静置冷藏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3、5、7、10、14、21的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对照组)于保存到d1、3、5、7、10的5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常规计数、瑞斯染色涂片及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 4℃静置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21 d内和22℃振荡保存5 d内,血小板计数变化均不明显(P0.05)。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的MPV和PDW值5 d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增大趋势(P0.05),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4 d内MPV及PDW无明显变化(P0.05)。瑞斯染色涂片显示,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保存到21 d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血小板胞质致密均匀、着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数近圆形、大小不等,有少许血小板聚集。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显示血小板胞质稀松、着色较浅,数量较少。扫描电镜下4℃冷藏保存到10 d时,血小板明显活化、聚集成团,血小板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长伪足形成。而22℃振荡保存到7、10 d时血小板数量较少、有聚集、部分周围出现空晕,形态近圆形,无明显伪足、活化不明显。结论 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0-14 d与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5 d相比,其血小板计数、细胞形态、血小板膜及胞质结构均优于22℃振荡保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体外大剂量失血/输血模型,评价其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TEG)拟合性,为临床大剂量输血救治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7年3月2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参加无偿献血的健康献血者中,选择8名采集静脉血,根据之前研究基础建立大量失血体外稀释模型,模拟大剂量输血策略输血和延迟补充血浆、血小板输血2种临床情况,建立输血模型M_1和M_(2,)检测每个模型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TEG,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M_1与M_2比较,血小板计数(Plt)(×10~9/L):61.00±10.24 vs 28.83±10.36(P0.01);TEG检测MA值(mm)为29.35±2.37 vs 20.53±2.76(P0.01);各主要凝血因子活性约为40%vs 30%;TEG检测R值(min)为6.32±0.85 vs 7.27±0.63(相对基线值4.97±1.04);纤维蛋白原(Fib)(g/L)为1.10±0.08 vs 0.81±0.10(P0.01),TEG检测Alpha角(°)25.65±4.95 vs 16.63±3.94。结论体外实验显示,采用及时补充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等成分血的MTP,有效改善了体外大剂量失血/输血模型的Plt和Fib。  相似文献   

8.
背景本项研究目的是比较血小板4℃及22℃保存,37℃预孵育1小时后,体外检测血小板的代谢活动及完整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白膜层(BCs)离心后制得汇集浓缩血小板(PCs)进行配对研究(160份BCs汇集为8份PCs)。每份PCs分成4小份并按如下不同条件保存:20℃~24℃振荡保存;20℃~24℃振荡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4℃保存;4℃保存,分析前37℃孵育1小时。结果4℃保存血小板导致糖酵解速度下降,保存10天后较22℃保存10天后PCs的pH值维持更好(第14天,7.003±0.047对7.201±0.146)。22℃保存比较4℃保存、以及22℃保存并预孵育比较同温度保存未作孵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运输条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改变运输方式(22±2℃振荡和22±2℃不振荡)和外环境温度(-10℃、15~30℃和37℃)2个变量,比较0~5h不同时间段Plt、pH值和乳酸含量.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15~30℃)无论用22±2℃振荡还是不振荡方式运输,在0~5h其Plt、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用22±2℃振荡运输在0h~5h其乳酸值无显著性差异;而用22±2℃不振荡运输,在5h时其乳酸值出现显著性增加.在室温(15~30℃)和37℃条件下,运输箱在0~5h其箱内温度始终在20~24℃,而在-10℃条件下,运输箱在5h 时其箱内温度将低于20℃.结论 在短时间内(≤3 h)运输血小板,无论用22±2℃振荡或22±2℃不振荡方式,单采血小板功能无显著性差异.当外环境的温度超出车载式血小板运输箱的工作温度范围时,会影响血小板运输箱内温度,因此应首先将车内的温度尽可能地调整到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以确保血小板运输箱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机采血小板悬液22℃振荡保存不同时间的凝血因子Ⅷ、Ⅸ生物活性的变化,采用SYSMEX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对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18份血小板悬液于22℃振荡保存条件下,测定0、12、24、48、72、96、120小时7个时间段的FⅧ∶C和FⅨ∶C的活性。结果表明:机采血小板FⅧ∶C在0时活性为(100.51±44.02)%,保存12-120小时,其活性衰减了10%-40%;FⅨ∶C在0时活性为(120.93±20.50)%,保存24-120小时,其活性衰减了10%-35%。结论:机采血小板悬液于22℃振荡保存时凝血因子Ⅷ、Ⅸ仍保持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第2信使调节剂混合物[thrombosol(TS):250μmol/L阿米洛利、50μmol/L硝普钠、100μmol/L腺苷和2%二甲基亚砜(DMSO)]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新鲜浓缩血小板应用终浓度2%DMSO、1×TS或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分别在冰冻前,冻存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温后,检测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血小板表面CD42b、CD62p和CD63分子改变。结果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血小板的Plt、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和CD42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2%DMSO组(P<0.05或<0.01),CD62p和CD63表达显著低于2%DMSO组(P<0.05或P<0.01),所有检测结果均与TS组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冰冻保存时间的延长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6个月血小板的体外功能与TS冰冻保存血小板相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兔动物模型研究了糖基化对4℃冷藏保存人血小板体内生存的影响。静脉输注棕榈酸乙酯(0.75g/kg)抑制兔网状内皮系统以建立兔动物模型;应用核素标记法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取浓缩人血小板悬液(2×1012/L),添加5g/L的尿嘧啶二磷酸半乳糖(UDGGal),置4℃冰箱冷藏保存,尔后测定输入兔模型体内的冷藏人血小板的生存率。结果表明:添加UDGGal的人血小板,冷藏保存10天后输入兔模型体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与新鲜血小板对照组相近(P>0.05);输注兔模型体内2小时时的血小板生存率在新鲜血小板对照组、冷藏糖基化血小板组和冷藏空白对照组分别为(68.9±8.5)%、(65.4±8.0)%和(5.0±2.6)%。结论:尿嘧啶二磷酸半乳糖能保护冷藏保存的人血小板,延长冷藏人血小板在兔模型体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以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Gal)为添加剂的血小板冷藏保存方法。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PC),在悬液中添加UDP-Gal,放4℃冰箱储存10天。尔后观察血小板(Plt)数量?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血小板促凝活性实验(PF3aT和APCT)和血小板凋亡(apoptosis)的变化。将冷藏兔血小板用Cr51标记后,检测输入兔体内后的血小板生存时间。结果表明加入UDP-Gal冷藏保存10天后的PC的Plt、MPV、PDW、血小板促凝血活性与新鲜PC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冷藏对照PC的Plt明显减少,MPV、PDW显著增大,血小板促凝血活性减低,与新鲜PC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加入UDP-Gal的PC冷藏保存10天后的血小板凋亡率与新鲜PC相比有所增高(P(0.05),但明显低于冷藏对照组(P(0.01),其血小板聚集率(诱聚剂为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减低,但仍能保持在新鲜血小板的50%以上。添加UDP-Gal时冷藏保存10天的血小板与新鲜的血小板在体内的生存时间相近(P(0.05),输注兔体内72小时时的血小板存活率在新鲜对照组、UDP-Gal冷藏保存组和冷藏对照组分别为57.5%±7.2%、50.3%±6.3%和0.1%±0.5%。结论尿苷二磷酸半乳糖对冷藏保存的兔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并能延长冷藏兔血小板在体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原体灭活技术(PRT)是否对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产生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20人,取单采血小板标本60 m L/人(份),全部平均分成2份(组),实验组:20份采用维生素B2(终浓度为50μmol/L)联合紫外光照射(波长265-370 nm,剂量6.2 J/m L)光化学法照射8.5 min;对照组:20份不做处理。2组标本均放置于(22±2)℃水平振荡条件下保存7 d,分别于1、3、5和7 d取样6 m L,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CCL3、CCL5、TGF-β-1和PF4)含量。结果在保存的7 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Plt略微降低,MPV和PDW略微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7 d时,CCL3含量(pg/m L)为11.90±0.4 vs 10.97±0.51(P0.05),CCL5含量(ng/m L)为190.10±15.03 vs 150.02±20.0(P0.05);在5和7 d时,TGF-β-1含量(ng/m L)分别为22.18±2.36 vs 21.15±1.43、37.21±3.01 vs 34.11±2.03(P0.05),PF4含量(mg/L)分别为7.87±1.05 vs 5.75±0.91、9.01±1.11 vs 6.13±1.07(P0.05)。结论随着血小板贮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逐渐增加;在血小板保存末期,VB2-PRT处理明显增加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观察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条件下功能变化,为冷藏保存血小板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不同保存时间(3-33 d)的悬浮红细胞50 U,检测观察其TEG指标及血小板CD62P活化功能,同时观察11U悬浮红细胞在保存3、7、14、21和28 d时血液常规指标、凝血指标、TEG指标的变化。结果悬浮红细胞内含有大量有活性的血小板(PAC1+62P+,PAC1-62P+),甚至保存28d时,悬浮红细胞TEG-MA指标仍显示正常范围,血小板功能良好。结论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保存下具有较高的活性,为研究冷藏血小板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前,血小板一般以22℃振荡保存为标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血小板制品污染的风险,使得血小板的保存期仅仅只有5d。探索血小板4℃低温保存已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对血小板冷藏保存损伤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添加海藻糖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血浆冷藏的血小板进行动物体内输注效果评价。方法采集兔心脏血,按常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浓缩血小板分3组保存。血浆常温组:添加100%血浆,22℃保存;添加液低温组:添加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冰冻保存组:添加100%血浆,-85℃保存。以新鲜血小板为对照,常温血浆保存组在d 3,添加液低温保存组在d 3、7、9,冰冻保存组在d 20复苏后分别检测血小板缺乏兔模型的血小板24 h回收率和生存率。结果除保存9 d的添加液低温组血小板存活率明显低于新鲜血小板存活率(P<0.05)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以及新鲜血小板的24 h回收率和存活率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保存组血小板24 h回收率和存活率均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改良的PAS-ⅢM能够替代血浆在低温条件下用于血小板的保存,能维持血小板的体内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常规保存不同时间的机采血小板冰冻前后质量指标变化及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冰冻处理前常规保存调控的最佳方案。方法对120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成6组,在(22±2)℃平床振荡条件下,分别保存0、1、2、3、4、5d然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并对血小板冰冻前与复温后分别计数血小板,检测pH值,跟踪调查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计算回收率。结果有效期内(2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下降明显;冰冻前后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H值无差异。保存3d内的血小板冰冻后血小板的输注回收率无差异,与保存4d、5d的血小板冰冻后的回收率有显著差异。结论(22±2)℃振荡保存3d内的血小板可以制备冰冻血小板,保存4-5d的血小板可以输注但不宜制备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体外保存的质量,是血液服务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供应临床的主要是常温[(22±2)℃]连续振荡液态保存的血小板,然而这种血小板保存时间<5 d,并且22℃常温振荡储存易使血小板受细菌污染,输入人体后可能会造成机体败血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在低血小板孕妇凝血功能中的价值以及通过体外模拟失血预测生产过程中出血的风险。方法选取65例产前患者,按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分为3组:A组Plt100×109/L;B组Plt(50—100)×109/L;C组Plt50×109/L,将血样与0.9%Na Cl溶液以6∶4的稀释度进行稀释,将稀释前后的血样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R时间、K时间、Angel(°)、MA值。比较低血小板组与对照组A组TEG指标的差异;比较各组稀释前后TEG指标的差异;比较每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结果 TEG参数R值A/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A值、K值、Angel(°)A/B和A/C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A组、B组稀释后与各自稀释前比较,各项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稀释后与稀释前比较,R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K值延长、Angel(°)缩小、MA值缩短,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后,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孕妇Plt50×109/L时,血液整体凝血功能为低凝状态,应用TEG可指导产前血小板的预防性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