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脾瘅与糖调节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内经》中"脾瘅"病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关系,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病名为《内经》中"脾瘅"病;病因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病机为脾气郁遏、脾虚内热;创造性地将辛开苦降法应用到调节受损阶段的治疗,论述了新开苦降治疗脾瘅的机理,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雪青 《河南中医》2016,(4):705-706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基础上,再加上饮食、营养、病毒感染、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发病。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病机属于脾失转输,清浊失理,"脾瘅"是糖尿病的前期类型。糖尿病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是:肥胖-脾瘅-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脾瘅是""救其萌芽"最关键一步。作为医者、患者,都应在这个时机内争取积极治疗,及早防治,"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相似文献   

3.
代谢综合征往往是糖、脂、酸等多代谢紊乱相并出现,治疗时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须同步调理,这就难免会有用药繁杂的弊端。这一现代医学定义下的疾病在中医体系当中尚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基于此,仝小林教授提出了"脾瘅"理论,将代谢综合征纳入"脾瘅"范畴,并以"诸糖脂酸,上溢中满,皆属于浊"对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做了高度概括。在治疗上提出"态靶因果"理论,对代谢综合征分阶段,辨态势,以"调态"为先,同时"打靶",把握核心病机,肥、糖、脂、压、酸同步调理。  相似文献   

4.
脾瘅刍议     
探讨脾瘅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其转归预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瘅相当于无"消渴"症状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瘅源于肥胖,转为消渴,其中中满内热为关键病机.积极防治脾瘅,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痰、湿、热、虚、瘀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南 《光明中医》2010,25(7):1273-1274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祖国医学的脾瘅和消渴病。脾瘅日久可转化成消渴病。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的发展中都有记载,都具有脾瘅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则治疗糖尿病应从痰、湿、热、虚、瘀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糖耐量低减(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患者多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消渴病的临床表现,若将IGT辨为中医消渴病较为勉强。笔者主张IGT应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并依据脾瘅的病因病机特点,即过食肥甘、脾虚湿滞、湿热内蕴、阴液渐伤自拟苍连汤(苍术、黄连、玄参、佩兰)治疗IGT。  相似文献   

7.
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之一,以过食肥甘引起的肥胖为基础,常伴糖耐量低减、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西医治疗多从单一组分入手,方法较为局限。以脾瘅理论为指导,探讨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认为该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中满内热是其早期核心病机,病机演变经历了"郁(食郁、气郁)、热(痰、瘀、毒)、虚(脾胃)、损(多脏腑)"4个不同阶段。临证须整体治疗与消膏降浊相结合,实现"肥、糖、脂、压"同调的目标,同时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增强疾病治疗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2DM合并NAFLD)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方面的表现。通过对中医典籍的阅读及分析,发现中医"脾瘅"理论与T2DM合并NAFLD有诸多相似之处。从病名、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讨论脾瘅与T2DM合并NAFLD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脾瘅"理论从"异病同治""无症论治""治未病"出发,阐述T2DM合并NAFLD的特色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瘅者,热也。脾瘅为脾热之病,日久可转发为消渴病。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由正常发展为糖尿病前有一阶段血糖较正常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阶段即为糖尿病前期,中医称其为"脾瘅",及时有效地对脾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逆转病情发展,减少其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救其萌芽"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症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将其归为中医“脾瘅”范畴,目前对于脾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文章拟从肝的角度对脾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糖脂代谢病(GLMD)是表现为高血糖、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本文基于中医疾病命名常用方法,从GLMD的临床症状、病情、病因、病位、病机、病性6个方面对其中医命名进行逐一解析。最终,根据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情况,从病机与病性相结合角度,将GLMD命名为"瘅浊",既能涵盖疾病内涵,又能同时反映疾病病机、病性等特点。"瘅"主要指"热""湿热""劳病",瘅之为患可损伤全身多个脏腑,包括脾瘅、胃瘅、肾瘅、胆瘅、心瘅、消瘅、肝(胆)瘅等;"浊"指湿、痰、瘀、毒等病理之浊,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及其产物如高血糖、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可归属于"瘅浊"的范畴。"瘅浊"规范了GLMD中医病名及疾病范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疾病理论体系,为整体认识和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前驱状态,也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属于中医的“脾瘅”范畴。文章通过阐述络病分布特点、生理特点以及胰岛素抵抗的病机特点,分析络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针对以肥胖为特征的胰岛素抵抗,结合“中满内热”病机,根据“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特点,从络病学说探讨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人群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人群。糖耐量异常是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状态,如果有效控制和干预也有可能逆转为正常,如果不加以干预而任由其发展,可以很快发展成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群由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根据临床特点,其可归属于中医“脾瘅”范畴。文章通过对“脾瘅”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痰湿瘀滞是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人群病机发展的关键阶段,亦是形成糖尿病的重要阶段。既往临床中对痰湿瘀滞阶段的治疗关注度不够,导师包扬基于朱震亨“痰瘀同治”理论,对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的病理机制进行分析,秉承“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则瘀消”的原则立法组方,较好的改善了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人群痰湿瘀滞的病理状态。文章基于“痰瘀同治”理论探讨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痰湿瘀滞证的有效中医治法与方药,以期为临床治疗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的"脾瘅"、"食郁"范畴。糖调节受损阶段相当部分是可逆的,应对其进行早期干预,这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机进行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代谢性高血压是指在代谢综合征条件下的高血压状态,通常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此类高血压用传统的以降压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往往效果不佳。基于中医脾瘅理论来重新审视代谢性高血压,运用"态靶因果"的理念对其分期、分型,在调态中打靶,肥胖、血糖、血脂、血压、尿酸同步调理,以提高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脾瘅"一词作为疾病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为数食甘美,脾胃蕴热而致之口干、消谷善饥的病名和症候名。此外,脾瘅还是消瘅的成因之一。禀赋薄弱的先天遗传因素是脾瘅发病的内在条件,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外邪侵袭等后天环境因素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脾虚内热与脾气郁遏为脾瘅的基本病机,核心病机是脾虚内热。清热益气法能调畅中焦气机,解除脾气郁遏,清除中焦湿热蕴结,恢复脾之健运功能,是治疗脾瘅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专设“脾胃胜衰”一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其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其与五脏、阴阳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指出脾胃脏腑胜衰及五行乘侮均可伤及脾胃,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其病因为“数食甘美而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脾胃受损在糖尿病前期发病中的重要性,病位关键脏腑即在于脾和胃,两者协调则纳化正常,若一方偏胜或偏衰,阴阳失衡,则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状态。因此,基于“脾胃胜衰论”,提出胜衰失衡是脾瘅的核心病机。脾瘅不同阶段,病机变化有别,早期可表现为脾胃俱旺致中满壅实,中期可表现为胃强脾弱致中盛气虚,晚期则以脾胃俱虚、中弱不化为主。五行生克相关,余脏腑的病变也会影响人体正常的血糖代谢,导致脾瘅期的出现,提出脾瘅传变期,其病机在于五行乘侮致中衡不守。因此,恢复脾胃胜衰失衡成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重要着力点,中医早期辨证干预与治疗,可以充分发挥“治未病”优势。  相似文献   

18.
周祥  王斌  吴深涛 《中医杂志》2014,(23):2055-2056
介绍分期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糖尿病的临证思路和体会,认为浊毒贯穿2型糖尿病始终,治疗糖尿病必须重视浊毒的病机。将糖尿病分为脾瘅期、消渴病期、消瘅病期3个阶段分别论述其病机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中医的“脾瘅”,是一种血糖异常的高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认为“脾瘅”的病位在脾,脾虚为其起病之根源,而痰瘀互结贯穿病机之始终。治疗采用祛痰化浊、活血化瘀之法,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为主,直除病根;以健脾祛湿食疗方为辅,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刘文科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17,36(6):516-518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发展的慢性疾病,在疾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既往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临床医师所见糖尿病是以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为主体的消瘦人群,这类人群属于古代"消渴病"范畴,三型辨证是在古代消渴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糖尿病医学理论总结提炼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消渴人群从早期到末期的基本证型及辨治;90年代末期,由于诊断及治疗的前移,肥胖型糖尿病逐渐成为糖尿病的临床主体人群,这部分人群属"脾瘅"范畴,脾瘅阶段是消渴的前一阶段,在病机、治法及证型方面与消渴皆不相同。脾瘅理论与三型辨证是适用于糖尿病不同阶段的辨治理论,二者互相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