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近年来在治疗鼻出血的过程中,自行研制了鼻中隔夹,并应用于临床辅助治疗鼻中隔利特尔区出血98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1998年始,我们用鼻中隔粘骨膜下剥离-粘膜划痕术(鼻中隔剥离划痕术)治疗鼻出血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鼻出血120例中男58例,女62例,18~75岁,平均34岁,其中伴全身基础疾病、高血压7例,糖尿病10例,均系50岁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鼻腔粘连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鼻腔粘连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13例.其中11例在施行粘连分解术的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Merocel膨胀海绵持续性填塞鼻腔,1例施行单纯粘连分解术,1例联合施行粘连分解和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术后观察比较鼻腔创伤愈合情况及其功能改善效果.结果 第1组病例均获得痊愈;行单纯粘连分解术的1例症状无改善,改用第1组所用治疗方法后获得成功;第3种术式治疗的病例虽然粘连成功分解,但发生了鼻中隔穿孔.结论 对鼻腔粘连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需在分解粘连的同时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重建鼻中隔,并行Merocel膨胀海绵持续性鼻腔填塞,有利于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4.
我科采用鼻中隔黏膜刮除术治疗利特尔氏区鼻出血,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将1990年4月~2000年3月手术治疗的126例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26例中,男76例,女50例;年龄6~72岁,平均18.3岁。利特尔区黏膜病变呈糜烂型14例,呈出血性息肉型10例,血管曲张型62例,混合型40例。  相似文献   

5.
鼻中隔矫正术在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鼻中隔矫正术为选择性手术 ,主要适应于青、中年人。有些老年人虽然存在有严重的鼻中隔偏曲 ,但很少采用手术治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老年人患高血压、动脉硬化时 ,如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 ,则容易导致鼻出血 ,此种鼻出血来势凶猛 ,出血量大 ,且频发。对于此种患者 ,止血的方法很多 ,尤其是鼻腔填塞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急诊止血方法。然而 ,当鼻中隔严重偏曲 ,特别是存在骨嵴或骨棘时 ,常不能进行有效的鼻腔填塞 ,且多次填塞必将导致鼻腔粘膜的广泛擦伤甚至糜烂 ,加重出血。1 993年以来 ,我们对 50例此种老年患者 ,在出血基本控制、血压稳定…  相似文献   

6.
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是耳鼻咽喉科的难点,其原因在于很难发现出血的准确部位,止血后仍反复出血,自1998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共收治鼻中隔前端顽固性出血患者45例,均反复出血3~4次以上,行鼻内镜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例 1 男 ,46岁。因鼻中隔偏曲致鼻腔反复出血十余年 ,而于 1 997年 1 0月 1 2日行鼻中隔矫正术 ,术后 3d取出鼻腔内全部填塞纱条 ,鼻腔无活动性出血、渗血 ;术后第 7天清理双侧鼻腔内痂皮 ,无活动性出血、渗血 ;1 2 h后 ,左侧鼻腔突发大出血 ,检查为左侧鼻中隔近鼻顶部筛前动脉处搏动性出血。行前鼻孔填塞无效 ,改用前后鼻孔填塞后仍有渗血。测血压 1 2 5/90 mm Hg(1 mm Hg=0 .1 33k Pa) ,除用抗炎、止血药物静脉滴注外 ,给予复方降压片半片 3次 /d口服 ,使血压维持 1 0 0 /70 mm Hg,鼻出血、渗血渐止。 5d后取出鼻腔前、后鼻孔全部填塞…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鼻中隔偏曲微创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的微创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鼻内镜对50例不同类型的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病人进行微创外科治疗,并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有效率达100%,术后并发鼻中隔血肿l例。50例病人鼻中隔全部居中,基本平直,鼻部及面部无发育异常;症状消失者48例,好转2例。结论:鼻中隔偏曲微创外科治疗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不影响青少年鼻部及面部发育,特别适用于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病人。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2007年4月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选取鼻中隔不同部位出血的41例患者,在控制性降压全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加出血侧鼻中隔黏膜划痕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2004~2006年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12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引起的鼻出血难以治疗,如果有鼻中隔偏曲鼻出血的机会更多,且止血更加困难.我们于1998年元月经手术治愈了1例,随访1年,未再发生鼻出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吸收止血纱布贴敷治疗儿童鼻中隔前端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无创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6年3月~ 2010年3月,分析261例儿童鼻中隔前端出血治疗效果,其中,2006年3月~ 2007年9月采用30%硝酸银液化学腐蚀法治疗127例,2007年9月~2010年3月采用可吸收止血纱布贴敷出血部位治疗134例.结果 可吸收止血纱布治疗组有效124例(92.5%),无效10例;30%硝酸银治疗组有效110例(86.6%),无效17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银治疗组多数患儿出现鼻痛、鼻痒和或打喷嚏;可吸收止血纱布组少数患儿出现以上症状,且程度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可吸收止血纱布贴敷治疗儿童鼻中隔前端鼻出血具有疗效好、安全、有效、简便、无创的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黎氏区鼻出血是指鼻中隔前下方区域内毛细血管广泛曲张渗血,黏膜糜烂,导致的反复发作性鼻出血.传统的止血方法如化学烧灼、电凝、冷冻等复发率高.一些新型物理疗法使黎氏区鼻出血治愈率有所提高,但仍有复发倾向.我科于1999年6月~2003年8月间收住38例顽固性黎氏区鼻出血患者,采用鼻中隔黏软骨膜部分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鼻中隔黏膜冷冻加切除治疗异位月经致鼻出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0岁,未婚.16岁月经初潮.从18岁开始,出现痛经及左鼻出血,反复发作.于月经前2~3天,自觉左鼻腔有肿胀感、似有液体溢出感.月经期,发生左鼻出血,出血发生于夜间睡眠时,量不多,醒来后发现颜面、枕巾血染.月经量正常,月经结束后症状消失.妇科B超:子宫后倾位,大小正常,附件未见囊肿.在子宫内膜分泌期检查鼻腔:鼻中隔左侧黏膜紫褐色,Little's区黏膜肿胀,未见明显糜烂及血管扩张.于月经期检查鼻腔:出血来自于左侧Little's区,并见血管扩张,右侧鼻中隔黏膜未见充血、肿胀.  相似文献   

15.
鼻腔气流测定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鼻腔气流测定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鼻腔减充血状态下,采用前鼻测压法对21例患者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前后的双鼻腔阻力及气流进行测定并予比较。结果:发现双鼻腔气流差异率比鼻气道阻力更能反鼻通气功能,术前双鼻腔气流差异率绝对值大于50%的患者后差,术后患者主观疗效评价与双鼻腔气流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6.
微波热凝术治疗鼻出血15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笔者用微波热凝术冶疗鼻中隔前下血管网区出血150例,疗效佳,报告如下。 本组150例,男80例,女70例;年龄30~60岁。病例选择的标准为单侧鼻腔出血、量多或少量及反复发作者。检查见鼻中隔前下区小动脉搏动性出血或见小出血点,有些病人用指压法可以自止。 治疗方法和效果:病人取坐位,鼻黏膜作表面麻醉及收  相似文献   

17.
紫草油治疗鼻中隔黎氏区粘膜糜烂合并鼻出血6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中隔黎氏区粘膜糜烂合并鼻出血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最为普遍的是局部烧灼。但烧灼后不易很快恢复,经常出现鼻出血复发。笔者自1998年12月至2001年12月治疗鼻中隔黎氏区粘膜糜烂合并鼻出血者124例,尝试在化学药物烧灼后用紫草油敷于烧灼处,可有效减少鼻出血复发,促使糜烂面愈合,并与单纯烧灼病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1996年至今,对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55例,行鼻中隔矫正术与筛前神经外侧支、鼻丘、下鼻甲粘膜微波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1990年我科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鼻中隔粘、膜下埋藏术治疗鼻出血68例,经过半年至10年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8例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2~68岁;其中9例为双侧鼻出血;均有间歇性鼻出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早期外伤性鼻中隔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鼻外伤导致鼻骨骨折的同时也可能造成鼻中隔骨折、偏曲,从而影响鼻部外形和鼻腔功能。我科自2003年1月~2008年3月对67例外伤性鼻中隔偏曲在伤后5~14d实施手术矫正,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