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素兰 《首都医药》2014,(12):44-46
目的阐述影响输血安全的病毒和寄生虫的病原学特点、致病机制、流行病学他点、临床特点及传播途径等,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输血传播的病毒和寄生虫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猿泡沫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利什曼原虫病、朊病毒等,为保证输血安全,各国都在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就这些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特点、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传播途径等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输血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也存在传播病毒和寄生虫的风险,虽然在目前没有针对这些病毒和寄生虫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极易使输血者感染,但是却已经引起全世界输血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这些病毒及寄生虫认识的不断加深,会在不久的将来会对它们进行输血前检查,从而保障输注的血液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
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在青岛地区的使用状况,明确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效果,就血浆病毒灭活对安全输血的意义进行阐述,进一步说明合理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的风险,达到指导临床安全用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第4讲 全血及其血液成分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爱平 《江西医药》2010,45(3):277-279,282
临床输血安全的三大战略是挑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和临床医疗机构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合理用血与对不该输血的患者避免用血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生命,因此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更新陈旧的输血观念,树立输血风险意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正>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患者保健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输血安全问题。安全输血不仅是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采供血机构和医疗单位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敏感问题。由于血液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灭活血液中的病毒,保证安全输血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输血是临床救治疾病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巨细胞病毒和疟疾等可通过输血途径传播。为防止输血传播疾病,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加强血液监控,提高血液质量,对献血者进行抗-HIV、HBsAg、抗-HCV、梅毒抗体检测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笔者于2012年1月至11月对16431名无偿献血者HIV相关行为、态度、  相似文献   

6.
输血相关病毒(TTV)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目前已认识的甲、乙、丙、丁、戊和庚型肝炎病毒(HGV)之外 ,似存在其他的非甲~非庚型肝炎致病因子。1997年 12月 ,日本学者Nishizawaetal[1] 应用代表性区别分析 (RDA)技术 ,从 1例输血后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 (TT)血清中获得 1个新的DNA病毒阳性克隆 (N2 2 ) ,将此病毒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记的序列比较 ,未发现相同的基因序列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证实了N2 2 与输血后肝炎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明它有可能是一种新型的肝炎相关病毒 ,遂以病人名字命名为TT病毒 ,同时又与经输血传播病毒(Tr…  相似文献   

7.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十分必要.我们对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本院治疗输血及术中用血患者(包括急诊治疗和手术患者)1 726例输血前严格按要求进行了上述4项血源性传染病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库在安全输血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发展安全输血事业,除了血液中心或血站与此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外,血库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文从配血样本的严格把关;技术操作的规范化;科学合理用血;记录与核对;输血前的病毒检验几术方面阐述了安全血液与血库的关系,强调血库的重要性,以全方位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张艳华  李广庆  杨丹  李红丽 《河北医药》2012,34(7):1079-1080
对全血及其成分血进行病毒灭活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新鲜冰冻血浆得到广泛应用,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还未得到广泛推广,我站自2010年2月以来临床用血浆全部病毒灭活,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病毒灭活新鲜病毒血浆,而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后总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凝血因子(FⅧ:C)含量是病毒灭活血浆的关键指标,本文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中总蛋白回收率、白细胞残留量、FⅧ:C回收率采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和去白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总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和FⅧ:C含量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输血前检测血源性传染病指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之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率很高,近年来梅毒感染率上升,艾滋病流行趋势严峻。另外因输血感染丙肝、乙肝的医疗纠纷常有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为了防止因输血感染传染病事件,保护医护人员健康,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规定,要求对输血前和手术前(包括产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血清指标检测,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六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抗HIV l/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四项传染性指标。从而掌握…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在一例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的可能与输血后肝炎相关的单链DNA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1例发生输血后肝炎的日本患者血清中克隆出来,系输血传播(Transfusion Transmitted,TT),因此该病毒被命名输血传播病毒(TTV)。自此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激起了研究TTV的热潮.大量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之中,该研究对TTV感染与肝病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地区、人群TTV感染状况及肝病的致病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输血安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还必须对冰冻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对血浆的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血液检测有效地遏制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仍不能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李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396-397
<正>输血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迄今为止,通过研究发现与输血相关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人类嗜淋巴细胞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而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最常见的为HBV、HCV和HIV。现就近来研究较多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简要介绍。1输血传播病毒的主要原因造成血液传播病毒的主要原因:①窗口期献血;②病毒变异;③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的垂直传播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组疾病。分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及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其中以乙型肝炎最常见。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是我  相似文献   

16.
张翙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931-2932
血液安全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种血液、血清病毒检测新技术在不断研发和引入,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在不断提高,使得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已显著降低.但是由于存在"窗口期"、隐匿性肝炎低病毒载量、病毒变异等原因,使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在不断探索研发新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技术和策略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血库血液中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特征。方法选取某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分离血浆,抽取DNA,采用巢式PCR进行检测,然后选取检测数据中阳性样本3例进行DNA序列的测定,探讨分析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以及其基因序列的特点。结果该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中,经PCR扩增后,共发现23例阳性者,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9.7%,说明血库中血源污染较为严重;对3例阳性样本的DNA序列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其同源性分别为94.5%、96.0%、67.8%,较低同源性的数据表明,输血传播病毒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其基因的高度变异性。结论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率代表着血源的污染,研究其基因序列有利于对血库中血源的管理;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以便为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病人输血前和(或)手术前血清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斌  刘静  鲁静  荆成宝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66-1666
输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手段,但随之而来的经血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对输血前、术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检验的一项任务。为此,我们对输血或手术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检测的结果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造成临床治疗失败,甚至导致接受输血患者的死亡及医疗纠纷,因此,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ⅱ生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输血或注射血制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为多见.  相似文献   

20.
许承斌  柴晓文  李剑 《重庆医药》2009,38(16):2119-2120
输血传播病原体的危险是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传播的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和梅毒等。近几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减少输血传播疾病,血站采取了无偿献血、对献血员的血液严格检测及成分输血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的传播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