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对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40例,运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所拍摄的正位片和侧位片与数字化DRR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结果:前后和左右的误差范围明显大于头脚,而前后平均误差值明显大于头脚和左右的平均误差值,在3 mm以下左右和头脚摆动误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后。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盆腔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减少误差,使摆位舒适性增强,重复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确保治疗的有效实施,真正做到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降低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17例盆腔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给予摆位误差的量化测定.所有病例给予CT的定位和放疗.将治疗过程中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所拍摄的正位和侧位片,与数字化重建图像的验证片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误差.结果 17例患者在每日摆位误差中,主要为前后的误差,在2mm~22mm之间,平均为(13.21±7.17)mm;其次为头脚,在1mm~23mm之间,平均为(8.01±5.32)mm;左右误差发生最小,在0.2mm~8.7mm之间,平均(5.27±3.99)mm.结论 使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盆腔肿瘤放疗期间的摆位误差进行测定,为放疗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优劣性,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使用真空袋固定直肠癌放疗摆位的方法.方法 将46例直肠癌放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3例.A组采取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法;B组采取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放疗前以患者定位正、侧位XR像片或治疗计划系统(TPS)输出的3D数字重建图像(DRR)为参照,并与治疗过程中存有射野影像系统(EPID)实时采集的同样大小的验证图像对比,通过计算机专用对比软件测量摆位误差.结果 2组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头脚方向、前后方向及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在盆腔野放疗摆位中,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明显减少了直肠癌患者盆腔野头脚和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且简捷方便、所用时间较短,是一种较好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s portal image device,EPID)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3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每周拍摄1次EPID.通过iView GT软件配准,得到x轴(左右方向)、y轴(头足方向)、z轴(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CT治疗计划系统(CT-TPS)与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在头颈部肿瘤首次放疗摆位中的误差对比分析,讨论两种方法在位置验证中的精确性,进一步做好基层放疗单位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37例,首次治疗摆位同时采用CT-TPS与EPID进行位置验证,比较两种方法在左右方向X、头脚方向Y及前后方向Z的误差。结果 CT-TPS与EPID两种方法在患者X、Y及Z 3个方向上的线性误差虽稍有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TPS与EPID两种位置验证方法均能准确提供误差数值,满足临床要求。对于基层放疗单位,两种方法可以联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CT-TPS位置验证在EPID出现故障时可以替代EPID。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头颈部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时的摆位误差为临床靶区勾画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对2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与23例胸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时进行前野与侧野摄片,与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分别记录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头颈部肿瘤摆位的平均平移误差分别为左右(0.97±0.72)mm,头足(1.22±0.77)mm,前后(0.80±0.68)mm,胸部肿瘤分别为左右(2.10±1.38)mm,头足(1.93±1.31)mm,前后(2.40±1.64)mm。两者在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都存在差异(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要比头颈部肿瘤的大,故而在放疗计划PTV的设定中胸部肿瘤要比头颈部肿瘤外放范围大,而在实际投照中对腹部肿瘤患者的摆位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其摆位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中摆位偏差的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测定头颈部肿瘤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偏差,分析计划设计中从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扩边界. 方法:随机抽取76名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治疗时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拍摄射野片,将射野片和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DRR)图像片进行误差比较. 结果: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1.46) mm,(-0.41±1.54) mm,(-0.31±1.67) mm,外扩边界分别是2.27 mm,1.87 mm,1.98 mm. 结论:对于头颈部调强治疗的患者,CTV到PTV的外放边界在左右方向需要2.5 mm,头脚方向和腹背方向需要2 mm.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递进,摆位误差没有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头颈肩网应用于鼻咽癌调强放疗产生摆位误差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精确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存在的原因。方法:本组32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采用头颈肩面罩固定,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每周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1次,采用验证片上骨性标志与计划系统所形成的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进行比较,记录其摆位误差,并查找误差原因。结果:32例病人的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在各个方向上的总体系统误差分别为X轴正面左右方向(1.36±0.44)mm,Y轴正面头脚方向(1.44±0.72)mm,Z轴侧面前后方向(1.10±0.92)mm;Y轴侧面头脚方向(1.35±0.72)mm。结论: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应用头颈肩面罩固定技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少误差一方面如果由于机器方面原因造成的,应严格对机器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减少系统误差;另一方面患者消瘦明显的要重新做面罩,最好不要重复多次使用面罩;再一方面加强技术员的工作责任心,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由于靶区边缘剂量的不确定度,应考虑外放边界以保证靶区的剂量,使用EPID验证系统,对于误差>2 mm要进行实时摆位误差纠正,提高摆位精度,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体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摆位误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丹明  朱锡旭  武新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2):1292-1295,1299
目的:采用 Elekta iView GT验证系统,测定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行放疗时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为计划靶区(PTV)和计划危及器官体积(PRV)的制订提供个体化的数学依据. 方法:盆腔肿瘤患者30例,采用体膜固定,按照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4个不同体型.采用前后野和两侧野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进行位置验证,骨性标志与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分析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及分次治疗中器官位置在左右、腹背、头足3个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计算出三维空间总的摆位误差,可求出不同体型放疗PTV和PRV所需的安全边界,同时观察各组在各个方向上移动幅度的发生频率. 结果: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消瘦型、中间型、超重型和肥胖型的分次照射间的摆位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8、1.8、2.2、2.7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2、1.8、3.6、2.8mm;头足方向分别为2.4、2.1、2.7、2.6mm.分次照射中的器官移动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9、1.9、2.3、2.5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1、2.2、2.9、3.0mm;头足方向分别为1.8、1.9、2.2、2.5mm. 结论:在盆腔肿瘤患者放疗中,PTV和PRV的制订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体型在各方向上采用不同的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部及上纵隔肿瘤放疗的最佳体位固定技术。方法:抽取在我院采取放射治疗的颈部及上纵隔肿瘤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体表画线技术、真空垫固定技术及头肩热膜固定技术进行摆位,取0°、90°体位验证片,与重建图像匹配后记录位移数据,最后比较分析摆位误差。结果:体表画线组患者,摆位所呈现出来的误差最大;头肩热膜固定组患者,摆位所呈现出来的误差最小;真空垫固定组:摆位误差处于中等,但明显大于头肩热膜固定组。结论:头肩热膜固定技术摆位误差相对最小,能显著提高放射治疗精准度,适宜作为颈部及上纵隔肿瘤放疗的最佳体位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分析我院行盆腔适形调强放疗病人的摆位误差情况,为临床上计划靶区(PTV)的设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行盆腔适形调强肿瘤病人21例,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对每例患者每周分别拍摄正侧射野图像各1张,共获取210张图像,分别将图像与计划系统所形成的相应数字重建影像(DRR)进行比较,获取上下(X轴)、左右(Y轴)、前后(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21例患者X轴、Y轴、Z轴各方向的系统误差的标准差分别1.02,2.37,1.94mm,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分别是1.35,2.24,2.30mm。X轴、Y轴、Z轴的摆位扩边值分别为3.49,7.51,6.46mm。结论:尽管应用真空垫、热塑网膜等体位固定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盆腔肿瘤放疗仍有一定的摆位误差,在设定盆腔靶区时建议左右、上下、前后分别外扩3.5,8,7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3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活检确诊,未进行过放化疗.对30例宫颈癌患者行IGRT治疗,观察首次摆位后X轴(左右)、Y轴(腹背)、Z轴(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计算出摆位误差值下靶区和危及器官股骨头、膀胱、直肠的剂量分布范围.结果 30例宫颈癌患者共行150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在X、Y、Z轴向上的误差值分别为0.639±3.06、0.785±2.59、0.712±2.25;靶区及危及股骨头、膀胱、直肠的剂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01~8.62、-12.6~43.80、-10.34~11.97.结论 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存在摆位误差,且宫颈癌的摆位误差可引起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明显变化,因此,分析摆位误差产生原因及误差范围,才能有效提高放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定位中的临床应用及CT扫描床的误差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TOSHIBA Aquiiion 64层螺旋CT机上进行肿瘤调强放疗定位CT扫描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5岁。头颈部肿瘤10例,胸部肿瘤5例,腹部肿瘤6例,盆腔肿瘤4例。CT定位图像经DICOM3.0接口传输到XVI软件中,在Workstation上进行治疗床与定位床的误差分析。结果:组内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值X轴为(0.968±0.910)°,Y轴为(0.508±2.09)°,Z轴为(0.3±2.62)°。除X轴外,旋转误差均不符合国标GB/T17589—1998。结论:64层螺旋CT碳纤维平板床在肿瘤调强放疗定位中误差已超过阈值,不适合做精确调强放射治疗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螺旋断层放疗系统获取的摆位数据探讨口含器对头颈部肿瘤的摆位误差的影响,为预防及减少病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病人25例,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采用热塑膜+口含器固定,对照组采用热塑膜固定。利用MVCT影像分析2组病人在X轴、Y轴、Z轴和ROLL四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在X轴和ROLL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轴和Y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在0~2 mm,观察组在X轴和Y轴方向的低误差分布均高于对照组(P < 0.01和P < 0.05);Z轴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2.1 mm,观察组高误差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ROLL方向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1.0 mm,观察组低误差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口含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摆位误差,对于无明显张口困难、耐受性较好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口含器,从而减少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Vrian Trilogy锥形束CT(CBCT)分析盆腔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为设计放疗临床靶区(CTV)外放到计划靶区(胛V)提供数据参考。方法30例盆腔肿瘤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真空袋固定,首次治疗均需行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将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及手动匹配,获得X(左右)、Y(头脚)、Z(前后)方向的偏移数据,以判断摆位的准确性。结果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其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1.73±0.62)mm、(5.63±0.13)mm、(2.81±0.52)mm;经纠正后的误差明显降低,且与首次摆位后的误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的再次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根据MPTV的计算公式(M=2.5∑总+0.7总σ),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58mm、11.82mm、6.45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78mm、2.84mm、2.14mm。结论使用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高效地修正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确度,并为治疗单位准确设定计划靶体积(PT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中降低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对调强放疗的15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瓦里安23EX直线加速器的机载影像系统(on-bo-rad-imager),采集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CBCT图像,并与计划系统的模拟定位CT图像靶中心匹配计划,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在X(左右)、Y(腹背)、Z(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每位患者每周1次,每次采集3组数据,15例患者治疗5~7w。结果 15例鼻咽癌患者CBCT扫描首次摆位误差数据在X、Y、Z轴分别为(0.675±2.023)、(0.337±1.508)、(0.450±1.749)mm;3个轴向摆位误差绝对值的P95分别为4、3、4mm;3轴向的众数分别为1、1、0mm;其中X轴方向91.3%≤3mm,Y轴方向100%≤3mm,Z轴方向92.5%≤3mm。X、Y、Z轴上极小值分别为-6.00、-3.00、-5.00mm,极大值分别为5.00、3.00、5.00mm。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治疗内摆位误差及X、Y、Z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BCT技术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进行摆位纠正,可以缩小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分次间的摆位误差,而分次治疗内误差较小,放疗中只需要在首次摆位后治疗前进行CBCT摆位纠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32例放疗前后宫颈癌患者进行常规盆腔MRI扫描和矢状位动态增强扫描,选取ROI绘制宫颈癌病灶及子宫正常组织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测量相对信号强化率(RE%)和最大相对信号强化率(MR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明显强化,放化疗后1个月内肿瘤较前不同程度缩小,强化后信号仍较高;放疗后3个月~1年肿块明显缩小,其中19例肿块消失,病变部位强化程度明显减低或不强化。宫颈癌放疗前与放疗后1个月内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值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E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1月内与放疗后3个月以上测量宫颈病灶比较,其RE、M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3个月以上与放疗前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MR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1个月内与放疗后3个月以上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MR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宫颈癌组织的血供状态,准确评估肿瘤情况,对宫颈癌放疗前进行分期并对放疗后疗效进行评价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女性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8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c回归分析。结果 589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54例,发生率为9.2%。经Logic回归分析发现,直肠阴道瘘的发生主要与使用双吻合器、肿瘤位于直肠前侧壁、联合盆腔脏器切除、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术前放射治疗、患者绝经等因素有关(P<0.01、0.05)。结论术中使用双吻合方式、肿瘤位置、联合其他脏器切除、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术前放射治疗和患者绝经是女性直肠癌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模拟定位机对头颈肿瘤适形调强放疗进行位置校准。方法:应用模拟机对36例头颈肿瘤适形调强放疗进行位置校准后拍摄校准片,放疗前在加速器上同一体位再摄验证片1次。选择典型骨性标志作为对比参考点,模拟机校准片和加速器验证片分别与来自Pinnacle3治疗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等中心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上的位移。结果:校准片X轴(左右)、Y轴(头脚)、Z轴(前后)平均误差分别为(0.72±0.57)、(0.41±0.41)、(0.86±0.65)mm;加速器验证片X轴、Y轴、Z轴平均误差分别为(0.77±0.58)、(0.49±0.44)、(0.84±0.62)m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模拟机进行位置校准可以减少定位、摆位中的误差,是一种有效、便捷的位置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双面膜(Double Shell Positioning System,DSPS)固定头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利用光学表面成像系统Catalyst HD引导放疗摆位方法的精度和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10月60例在我院行头部肿瘤放疗病例,均采用DSPS固定,按照本中心临床实践经验,采用Catalyst HD引导放疗摆位和治疗中位置监测,以治疗中间隔采集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配准误差为参考,评价本中心摆位方法的可行性。结果CBCT和Catalyst HD校位方法六个维度误差呈弱相关,且除z和Rtn方向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CT和非CBCT引导分次的Catalyst HD摆位误差数据之间,仅Rtn方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atalyst HD引导摆位相对于传统的CBCT校位方式,具有较高精度且一致性较好,可在治疗周期内非CBCT校位的分次治疗内应用,可有效保证摆位精度进而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